•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4年  第43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2024 年 1 期目次
2024, 43(1): 1-2.
摘要:
滇池湖底塌陷漏水隐患研究的问题与建议
王宇
2024, 43(1): 1-11. doi: 10.11932/karst20240103
摘要:
持滇池漏水隐患点急变临灾推论和漏水隐患不成立否定意见的双方都做了大量的分析论证工作,并发表和提交了研究成果。但以地球系统科学、水工环地质学和地球探测技术科学的理论、原理和地质勘查认识问题的程序和规范来衡量,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概念性、系统性、规范性的错误或不足,主要表现在地质学概念及术语不清、水文地质调查研究不足、湖盆形成及演化历史研究薄弱、水文地质勘探验证欠缺等,从而导致各方推断依据皆不够充分。对这些问题,文章逐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根据区域自然地理、地质、水工环地质等调查(勘查)研究程度及资料,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规范地质学基本概念、开展湖底洼地钻探试验及监测、系统开展综合研究和野外查证的具体改进建议。明确指出滇池漏水隐患成立与否,关键在于湖底洼地发生岩溶塌陷的风险,必须实施钻探验证才能得出科学的定论。
章丘北部地区地热流体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卢兆群, 孟祥鑫, 亓协全, 朱光骥, 刘凯丽, 尹秀贞
2024, 43(1): 12-24. doi: 10.11932/karst2024y001
摘要:
济南市章丘北部地区发育有厚度巨大的晚古生代至新生代沉积地层,断裂构造和岩浆岩也较为发育,区内地热资源丰富,目前有地热井3口,均位于断裂带附近。文章利用水化学和同位素数据,分析区内地热流体的水化学特征、水—岩作用过程、补给来源、形成年龄,估算补给区高程、热储温度、热水循环深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流体水化学类型为Cl·SO4-Na·Ca型或SO4·Cl-Ca·Na型;水化学组分主要来源于水—岩溶解作用,且具有相似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大气降水补给,补给区高程为+563~+616 m,14C表观年龄在5.55~29.71 ka之间,均是现代水与古水的混合水;利用玉髓温标计算的热储温度为41.9~52.4 ℃,相应循环深度为622~1 565 m;研究区为深循环—弱开放型岩溶热储,其地热水经深循环加热而形成,形成和富集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其为层状兼带状热储,属中低温地热资源。
运用示踪试验分析隧道和岩溶泉的水力联系及介质特征——以关山隧道为例
姚莎莎, 张毅, 王新文, 李先恒, 许江坤, 郭发贵, 蒙彦
2024, 43(1): 25-32. doi: 10.11932/karst20240102
摘要:
文章以关山隧道入口周围的岩溶泉及落水洞为研究对象,以钼酸铵为示踪剂进行落水洞与下降泉之间的示踪试验。结果表明:投放点与两处接收点均存在水力联系,示踪试验浓度曲线显示1#取样点的通道比较单一且与投放点的水力联系较好,2#取样点的通道比较复杂,与投放点之间的渗流途径较长、水力梯度较大,可能存在小型水池或溶潭;分别利用经验公式和Qtracer2软件计算回收率,两处接收点的回收率结果均较低,投放点与接收点之间可能存在更大的支流或者示踪区存在双层岩溶含水系统,地下水流向了更深层的岩溶含水层;结合隧道高程,判断处于低位的隧道存在涌水风险并有可能对岩溶泉产生不良影响。对比两种回收率计算方法,经验公式简便易算,但在示踪剂浓度低、地下水流量小的情况下误差较大,而Qtracer2软件通过对浓度和体积进行积分,克服经验公式缺点,计算结果更精确可靠。
黄龙五彩池源水区渗漏特征分析和人工降渗保育综合研究
刘馨泽, 张清明, 唐淑, 田长宝, 高文皓, 周亚萍, 陈洪伟, 韩梅东, 孙东
2024, 43(1): 33-47. doi: 10.11932/karst20240104
摘要:
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景观之五彩池,其源水区上游转花池泉群地表溢流后,在灌丛林区中形成较为强烈的渗漏,导致五彩池涵养水量下降,出现一定程度退化。通过野外调查、长期监测、取样测试等手段,查明源水区水体径流渗漏特征及原因,分析人工降渗手段对五彩池钙华景观演化影响。结果表明:(1)五彩池源水区河道发生了极为强烈的入渗,造成五彩池涵养水量下降,平均径流渗漏占比达51%,月动态变化较小,造成渗漏增强的原因主要为高山柳灌丛根劈、冻融等增加钙华有效孔隙度形成强渗透层;(2)源水区强渗漏造成五彩池下游边缘出现失水黑化,后沟地表水替换了彩池群内原有景观水体(水体置换)引发“灰化”现象;(3)通过人工保育降低源水区强渗漏,五彩池内涵养水量出现明显增加,北边缘彩池群黑化消失,东侧灰化现象减弱,五彩池钙华水域景观范围扩大16.3%,径流渗漏量比前期减少34%,主要景观涵养期内,进入五彩池的涵养水量占比由保育前的49%增加至83%,月平均涵养水量由4 892 m3·d−1增加至8 674 m3·d−1,涵养水量增加77%;(4)降低源水区渗漏,增加下游彩池群涵养水量,对钙华水域景观范围扩大、恢复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为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价值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基于机器学习的西南岩溶泉流量模拟研究
马从文, 张志才, 陈喜, 程勤波, 彭韬, 张林
2024, 43(1): 48-56. doi: 10.11932/karst2023y013
摘要:
岩溶泉对西南岩溶区生态系统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受岩溶区独特水文地质结构与多重水流过程控制,岩溶泉流量具有复杂的动态变化特征,机器学习模型为其模拟和预测提供了有效手段。然而,岩溶泉域降雨−泉流量过程及其时空变异特征对机器学习模型结构与模拟精度的影响仍不明晰。本文选取西南典型岩溶泉,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建立岩溶泉流量模拟模型,利用泉域实测逐小时降雨与泉流量序列进行模型训练与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降雨−泉流量过程对岩溶泉流量模拟精度的影响,以及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对降雨−泉流量响应滞时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山坡岩溶泉与流域出口岩溶泉训练期纳什效率系数(NSE)分别为0.942与0.951,验证期分别为0.831与0.834。对于山坡岩溶泉与流域出口岩溶泉,利用全年实测序列训练的模型预测雨季泉流量存在较大偏差,NSE分别为0.793与0.798,而利用雨季实测序列训练的模型预测雨季泉流量,精度显著提升,NSE分别为0.956与0.962,且此差异在暴雨频繁的5、6、7月尤为显著。受浅薄土壤与表层岩溶带分布影响,山坡岩溶泉LSTM模型时序步长显著小于流域出口岩溶泉。
云南省洱源县断裂特征及其对地热的控制作用
金文正
2024, 43(1): 57-71. doi: 10.11932/karst20240105
摘要:
地热资源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分析云南省洱源县地热资源分布的构造控制因素,文章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对县域内多条重点断裂进行了野外露头观测和分析,对不同断裂类型两盘受力情况进行计算和分析,并通过三维立体图形对县域内断裂与地热分布进行了展示,结果表明:洱源县域内发育多条大型断裂带,走向以NW—SE向为主,具有多期构造活动,具“压扭性”或“张扭性”特征,并被后期张性断层切割改造;正断层下盘及逆断层上盘具有更大的正应力值和剪应力值,多发育牵引背斜,更容易发育裂缝;断裂构造对温泉的控制作用明显,其中大型走滑断裂可沟通深部热源,温泉热水可沿后期张性断裂发生地下径流,然后可在断裂附近的裂缝发育带、断裂交汇处以及断层尖灭处聚集区,在海拔及第四系等多因素综合影响下,热水出露地表形成温泉。
黔北遵义地区地热水化学特征及成因
罗伟, 杨仕江, 彭静, 袁余洋, 李生红, 曾祥建, 张信
2024, 43(1): 72-83. doi: 10.11932/karst20240106
摘要:
黔北遵义地区地热资源丰富,但研究程度低,成因机制不明,制约了区内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文章以遵义地区天然温泉和地热井为研究对象,采集了6组地热水样进行水化学组分、氢氧同位素分析,探讨了该地区地热水的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水水化学类型为SO4-Ca·Mg、Cl·SO4-Na·Ca、HCO3-Ca·Mg、HCO3-Na·Ca及HCO3-Ca·Na·Mg型,有益元素主要有Sr、Li、H2SiO3、F。地热水中的Ca2+、Mg2+、${\rm{HCO}}_3^{-}$主要来源于白云石、方解石的溶解;盐津桥和坛厂地热水中的Ca2+,除来自于白云石、方解石的溶解外,可能有富石膏白云岩或膏盐层中石膏溶解产生的Ca2+加入;地热水中${\rm{SO}}_4^{2-}$离子主要来源于石膏的溶解。四川含盐盆地古卤水的注入导致盐津桥地热水富Na+、K+、Cl。地热水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补给区位于研究区中部的大娄山一带,补给高程为1 310.0~1 391.2 m,补给区年平均气温为4.4~8.3 ℃。利用二氧化硅温标估算的热储温度为53~95 ℃,地热水循环深度为1 372~2 633 m。硅−焓模型估算的地热水冷水混入比例为76%~92%。区内地下水在大娄山区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经深循环并受深部热流加热后,沿导水断裂上升至地表,形成天然低温温泉,或在背斜核部断裂带附近经人工钻探形成地热井。
黔西南地区地热储层结构特征——以望谟平洞地热储层为例
涂明江, 赵良杰, 李强, 陈刚, 王若帆, 王元坤
2024, 43(1): 84-91. doi: 10.11932/karst20240107
摘要:
基于地温梯度的地热资源开发受区域地热储层结构及导水构造控制。文章以贵州省望谟县平洞地热储层为研究对象,依据地质调查和ZK1钻孔揭露的地热储层结构为依据,分析区内热储层岩性特征、热储构造、导水构造、地温场特征、地热流体水化学特征,以深入理解地热流体循环机制。研究表明:研究区地处上里地背斜倾伏端,地热流体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沿裂隙、断裂带进入深循环并汇集于热储层及断层破碎带,径流过程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显示出典型的褶皱隆起断裂对流型特征;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地热流体增温过程主要由地温梯度控制,平均地温梯度值为2.34 ℃·(100 m)−1,热储构造和导水构造对增温促成也有一定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黔西南地区及其他类似地热储层的地热能开发提供参考。
泸江流域水体溶解无机碳来源定量解析
李丹阳, 张连凯, 李灿锋, 王晓宇, 王兴荣, 杨镇飞, 钱龙藤
2024, 43(1): 92-104. doi: 10.11932/karst2023y35
摘要:
溶解无机碳(DIC)是研究流域水体碳循环的重要指标之一。泸江流域内岩溶断陷盆地发育,水文地质条件独特,是研究流域水体碳迁移转化的良好选区。为了研究泸江流域河流水体水化学类型及DIC的来源问题,分析了该流域雨季14个地表水点、8个暗河点、10个泉点的水化学和碳同位素采样数据。结果表明:(1)流域内水化学类型主要是HCO3-Ca型,属于“碳酸盐岩风化型”;(2)通过分析离子关系图进一步确定了${\rm{SO}}_4^{2-}$与${\rm{NO}}_3^{-}$ 参与了流域岩石风化过程;(3)基于离子比值法计算得出,碳酸风化碳酸盐岩贡献比例平均为68.8%,硫酸/硝酸风化碳酸盐岩贡献比例平均为27.2%,硅酸盐岩风化对${\rm{HCO}}_3^{-}$贡献比例平均为3.9%,泸江流域水体岩石风化过程中,以碳酸风化碳酸盐岩为主;(4)根据碳同位素法验证,与实测值相比,暗河水和泉水理论平均值δ13CDIC_Th比较接近,而地表水则过于偏正,说明地表水中DIC来源不仅由岩石风化控制,还有河流水体内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相比较而言,地表河流处城镇化严重且存在明显农业活动,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
粤北水边河流域钙元素迁移的基岩制约作用
涂旭, 魏兴琥, 曾发明
2024, 43(1): 105-113. doi: 10.11932/karst2023y036
摘要:
岩石风化是控制流域水体水化学特征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探索岩溶流域中不同基岩风化作用对地表水化学的影响,本文选择粤北典型岩溶流域(水边河)为研究对象,以水体[Ca2+]变化和钙迁移机制为研究主线,通过连续5年的系统调查及采样分析,揭示不同岩性风化对干流水体中Ca2+输送通量的贡献率和岩溶流域钙元素迁移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不同基岩支流的水体[Ca2+]差异明显,特别是在干季,碳酸盐岩支流水体的[Ca2+]分别是花岗岩、砂岩和砾岩支流的3.8倍、4.7倍、14.9倍;(2)不同基岩支流汇入干流后,水化学变化具有滞后性,并且呈现季节性差异。其中,碳酸盐岩支流汇入后,干流水体的[Ca2+]会滞后升高,而其他支流会稀释[Ca2+],产生稀释作用,其效果在湿季比干季更明显;(3)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碳酸盐岩支流在流域土地面积占比为28%,而其对流域水体中[Ca2+]的贡献率达到83%,说明岩溶流域中碳酸盐岩的风化的制约着钙元素的迁移过程;(4)2016—2020年间,水边河向连江输送的钙通量平均值为7.2×104 t·a−1,其中,湿季平均输送量为5.8×104 t·a−1,干季平均为1.4×104 t·a−1;但岩溶水体中钙元素迁移不仅仅有水体溶解的Ca2+,还有沉积态钙迁移和水生生物的钙迁移过程,而农业活动及酸雨等过程可导致水体中[Ca2+]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农业活动和酸雨等对钙迁移的影响需要多加关注。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石漠化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以广西恭城县为例
涂纯, 罗为群, 蒋忠诚, 刘绍华, 胡兆鑫, 汤庆佳, 吴泽燕, 张标
2024, 43(1): 114-125. doi: 10.11932/karst2023y039
摘要: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石漠化集中分布的地区,但有关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石漠化的内在演化机制研究还较少涉及。以广西恭城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例,利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1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法进行石漠化信息提取,定量分析了恭城县石漠化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成因机制。结果显示,恭城县石漠化主要经历了2000—2005加速恶化、2005—2015年快速改善和2015—2021年缓慢恶化三个阶段,石漠化总面积在88.96~229.55 km2;2000—2005年,恭城县石漠化表现为无石漠化向轻度和中度石漠化转移,2005—2021年呈逆向改善。西岭镇、莲花镇、平安镇是石漠化发生的主要地区,占全县石漠化总面积的55.47%~61.31%。灰岩区发生的石漠化面积为104.03 k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2.91%;园地内发生的石漠化面积为56.26 km2,占比为38.12%。结果表明:灰岩区强烈的岩溶作用,以及长期种植的单一经济果林遭大面积砍伐,是导致近年恭城县石漠化加重的主要原因。
桂西南石漠化综合治理效益评价及其耦合协调关系
黄丽芳, 覃星铭, 胡宝清, 黄思敏, 韦雯雯, 张礼黎, 陈思锜, 赖茹芸, 陈汉唐
2024, 43(1): 126-136, 208. doi: 10.11932/karst2023y028
摘要:
为探究国家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以来的成效,基于县域尺度,通过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评估2010、2015和2020年桂西南石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变化情况,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各县(区)石漠化治理效益间的耦合协调程度,以解析影响耦合协调性提升的限制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间桂西南石漠化治理效益指数排序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其中生态效益提升幅度最大,社会效益缓慢增长,经济效益提升速度有所降低,总体呈良性发展态势;(2)研究区石漠化治理成效状况存在差异,西北部及中部区域保持较高生态效益,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强首府战略”背景下的南宁市主城区及所辖宾阳县、横州市等区域;(3)“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者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47~0.51之间,处于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状态;2020年各县(区)石漠化治理效益的耦合协调关系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滞后现象,经济、社会效益滞后是制约石漠化治理效益耦合协调提升的关键因子。在后续的石漠化治理中,既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也要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云南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模式及优化建议
段华超, 郑鑫华, 李世民, 李燕燕, 叶澜, 井卉竹, 罗润文, 唐永, 董琼
2024, 43(1): 137-146. doi: 10.11932/karst2021y13
摘要:
云南省区域内石漠化面积广布,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概括了云南石漠化研究现状,主要从石漠化区划,治理模式和石漠化区植被恢复种类三个方面,综述了云南石漠化研究成果。云南石漠化区划分为2 个大区和5 个小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4 类23 种石漠化治理模式, 435 种可用作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的植物物种,其中乔灌木376 种,草本59 种。结合地理位置、气候和海拔对适宜恢复植被进行了初步总结,指出了石漠化研究治理中存在的不足,为后续的石漠化植被恢复治理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中国西南及陕西秦巴地区岩溶石漠化研究进展
贺凯凯, 陈清敏, 成星, 杨治国, 韩静, 曹江涛, 艾昊, 张文硕
2024, 43(1): 147-162. doi: 10.11932/karst20240108
摘要:
石漠化危害着生态环境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经过20多年的综合治理,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面积呈减少的趋势,国家也将西南八省、区、直辖市设定为石漠化监测区域;而在陕西秦巴地区岩溶地质遗迹的研究中已发现石漠化发育的迹象,这对秦巴地区的生态安全造成威胁。文章总结西南地区岩溶石漠化的内涵、现状、危害、成因和治理经验,为开展非监测区——陕西秦巴地区岩溶石漠化的调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遥感解译、无人机遥感调查和碳酸盐岩溶蚀速率分析,首次查明了陕西秦巴地区石漠化的发育情况,填补了该区域石漠化研究的空白。
基于AHP和GIS技术的桂林规划城区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王新伟, 张漓黎, 郭尚其, 叶宗达, 江凡
2024, 43(1): 163-175. doi: 10.11932/karst2023y026
摘要:
文章采用AHP方法赋权计算桂林市规划城区工程建设适宜性的评价指标权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利用多因素综合法计算其工程建设适宜性指数,使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桂林规划区工程建设适宜性进行分区可视化评价。结果表明:桂林规划城区的工程建设适宜性整体较好,以适宜、较适宜为主,其中适宜区与较适宜区分别占总面积的3.1%和48.3%,适宜性差区为11.4%,不适宜区为37.2%。建议桂林规划城区建设选址应在适宜区和较适宜区,避免适宜性差区,重大建设选址避开不适宜区;在适宜性差区应注意现有地质灾害和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地基不均匀沉降等问题的防治;不适宜区建议规划为生态用地,作为桂林旅游城市的生态屏障。
贵安新区生态新城岩溶区地下空间利用适宜性评价
李浩, 杨强, 罗旋, 王兵虎, 邵长庆, 王思源, 乐琪浪
2024, 43(1): 176-187. doi: 10.11932/karst2021y38
摘要:
以贵安新区生态新城为例,在分析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基础上,提出了地下空间利用概念模型,建立了基于地下水系统单元的分区、分层地下空间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利用ArcGIS平台对典型岩溶区进行了地下空间利用适宜性评价,提出了针对性的地下空间利用建议。结果表明:(1)地下空间适宜性较好以上面积半地下占36.11%、浅层占44.06%、次浅层占43.94%,半地下空间利用主要受地形起伏程度、地层岩性破碎程度影响,浅层地下空间利用主要受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表水系、岩溶发育程度、地下工程建筑影响,次浅层地下空间利用受地下水、岩溶发育程度和构造影响;(2)基于地下水系统单元和ArcGIS平台建立评价方法较为方便实用,评价结果经验证较为可靠;(3)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准确划分地下水系统,查清地下水动态,重视涌水、岩溶塌陷等灾害。建立的评价方法及评价结果为典型岩溶区地下空间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借鉴和指导。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地质遗迹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魏泽昳, 李向东
2024, 43(1): 188-200. doi: 10.11932/karst2023y038
摘要:
文章在收集详细地质遗迹野外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滇东北地区昭通市昭阳区的各种地质遗迹进行综合分类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昭阳区地质遗迹可分为西部和东部2大区片,西部为以大山包为代表的玄武岩台地,集火山岩地貌、高原湖泊和湿地为一体;东部为以昭通山间盆地为中心的碳酸盐岩岩溶地貌,附有古生物化石景观;碳酸盐岩、泥页岩、砂岩、玄武岩等丰富的岩性及其他作为隔水岩系和含水岩系的相间分布为岩溶作用和岩溶地貌的差异奠定了基础;不同程度的断裂—褶皱形成的构造地貌是现今东、西地质遗迹分异的主控因素;地层岩性—构造地貌背景下的水文条件为塑造丰富的地质景观提供了外部动力因素。
贵州省碧云湖岩溶渗漏水文地质条件与渗漏管道位置识别
曾洁, 潘晓东, 任坤, 刘伟, 彭聪, 郑智杰
2024, 43(1): 201-208. doi: 10.11932/karst20240101
摘要:
查找岩溶区湖泊水库渗漏通道是岩溶区湖库建设和渗漏灾害治理的“卡脖子”问题。文章以碧云湖为例,分析湖区周边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示踪试验和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确定了碧云湖渗漏水文地质条件和渗漏主管道位置,并通过钻探验证。结果表明,碧云湖渗漏主要为岩溶管道型,渗漏点和地下河管道主要发育在靠近八步复式向斜轴的部位,位于物探测线测点540 m处,管道深约40 m,渗漏段相对较窄,灌浆堵漏可行。根据水文地质调查、地形地貌条件和地球物理探测结果,建议在水库下游方向的物探测线开展帷幕灌浆,以测点540 m为中心向两边灌浆。
综合物探方法解译表层岩溶带空间结构特征研究——以广西平果市果化镇生态试验基地坡径流场为例
刘永亮, 刘振宇, 章程, 吴秋菊, 邬健强, 张伟, 甘伏平, 韩凯
2024, 43(1): 209-218. doi: 10.11932/karst20240109
摘要:
表层岩溶带是岩溶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其结构的解译对表层岩溶带水循环特征及岩溶水调蓄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综合物探方法(包括高密度电阻率法、自然电位法和地质雷达法),对平果市果化镇生态试验基地坡径流场的表层岩溶带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探测解译。通过对高密度电阻率数据和自然电位数据反演,获得坡径流场若干电阻率断面和极化源的空间分布特征,解译了3处强径流带发育的空间位置;通过地质雷达影像图划分了表层岩溶带发育深度。此外,坡径流场地西北侧有深部岩溶裂隙发育,向东南地势逐渐走低,岩溶裂隙也逐渐向面上扩大。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电位法是探测岩溶含水构造的有效方法,结合高密度电阻率法,可有效解译强径流带的空间发育位置,而地质雷达法可高分辨地探测表层岩溶带的发育厚度和浅部岩溶裂隙的发育情况;地质雷达法、高密度电阻率法和自然电位法的综合应用能有效探测表层岩溶带的结构特征,是解译表层岩溶带厚度和探测强径流带空间分布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