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44(1):
100-112, 123. doi: 10.11932/karst20250107
摘要:
岩溶地区具有生态脆弱、环境容量小、土地承载力低、抗干扰能力差等特征,了解岩溶地区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原因对于预防和控制生态系统退化和支持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以红水河流域为例,基于InVEST模型和PLUS模型评估其1990年至2020年的岩溶地区碳储量,并预测了2030年不同情景下岩溶地区碳储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 1990-2020年30年间红水河流域岩溶地区碳储量总体呈递增趋势,空间分布特征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总体的碳源/汇效应为汇大于源,总增加量为71.59×106 t;(2) 相较于2020年,在自然发展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2030年红水河流域的岩溶地区碳储量分别将增加7.69×106 t和10.74×106 t;而城镇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将减少5.14×106 t,城镇发展会导致岩溶地区固碳能力较强的林地减少,导致岩溶流域固碳能力失衡;(3) 根据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土地利用对碳储量的空间异质性解释力最强,解释力q值为0.833,以及土地利用与年均NDVI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红水河流域碳储量的变化影响最显著,交互作用解释力为0.848,土地利用变化是使得岩溶碳储量升高主要原因。此研究结果可为红水河流域实现岩溶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碳储量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土地利用管理优化提供科学指导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晏红波,曾金钊,卢献健,等. 近30年岩溶地区碳储量时空变化分析及预测−以红水河流域为例[J]. 中国岩溶,2025,44(1):100-112, 123. doi: 10.11932/karst202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