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932/karst2025y014
摘要:
重庆奉节羊圈河流域地形陡峭,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岩溶渗漏成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突出问题。本文利用地质调查测绘、水文地质试验、岩溶水系统分析、数值模拟以及解析计算等多种方法,评价了羊圈河流域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系统地分析了羊圈河成库过程中岩溶渗漏类型、渗漏位置、渗漏通道以及渗漏量。结果表明:羊圈河流域岩溶主要集中在碳酸盐岩高纯度带、构造裂隙发育带、排泄基准面附近,且发育程度随地表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形成了表部岩溶强发育和内部岩溶弱发育的双重壳核结构;岩溶水系统为典型的西南背斜山地岩溶裂隙−管道−地下河类型,在空间上可划分为背斜−强岩溶型、向斜−强岩溶型和向斜−中等岩溶型三类;羊圈河成库过程中在坝基和左右岸可能发生溶隙型、管道型以及管道-裂隙型三种渗漏类型;解析解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羊圈河成库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坝基和绕坝渗漏,亟需高效合理的防渗控制措施来处理左右岸岩溶地下水管道系统以达到建坝成库条件。
重庆奉节羊圈河流域地形陡峭,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岩溶渗漏成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突出问题。本文利用地质调查测绘、水文地质试验、岩溶水系统分析、数值模拟以及解析计算等多种方法,评价了羊圈河流域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系统地分析了羊圈河成库过程中岩溶渗漏类型、渗漏位置、渗漏通道以及渗漏量。结果表明:羊圈河流域岩溶主要集中在碳酸盐岩高纯度带、构造裂隙发育带、排泄基准面附近,且发育程度随地表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形成了表部岩溶强发育和内部岩溶弱发育的双重壳核结构;岩溶水系统为典型的西南背斜山地岩溶裂隙−管道−地下河类型,在空间上可划分为背斜−强岩溶型、向斜−强岩溶型和向斜−中等岩溶型三类;羊圈河成库过程中在坝基和左右岸可能发生溶隙型、管道型以及管道-裂隙型三种渗漏类型;解析解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羊圈河成库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坝基和绕坝渗漏,亟需高效合理的防渗控制措施来处理左右岸岩溶地下水管道系统以达到建坝成库条件。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932/karst2025y016
摘要:
由于早期粗放式开发,加之高原山地生态环境脆弱,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问题已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制约区域发展。近年来,持续开展的修复工作使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但部分废弃矿山因调查不充分,生态问题综合评价不足,导致目标不明、治理措施不当、修复成效不佳。文章以滇东高原山地典型区曲靖市为研究区,通过系统分析地质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条件,运用多因素分析、图层叠加等方法综合评价发现:生态问题严重(Ⅰ级)图斑面积占35.29%,较严重(Ⅱ级)图斑占54.89%;一般(Ⅲ级)占比9.82% 。根据评价,划分4个修复分区,并分区分类提出地质环境隐患消除、植被恢复及地形地貌重塑、废弃物清运与土壤改良、地形地貌重塑与土地转型、水土流失治理与石漠化减缓等针对性修复措施,为其他高原山地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参考。
由于早期粗放式开发,加之高原山地生态环境脆弱,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问题已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制约区域发展。近年来,持续开展的修复工作使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但部分废弃矿山因调查不充分,生态问题综合评价不足,导致目标不明、治理措施不当、修复成效不佳。文章以滇东高原山地典型区曲靖市为研究区,通过系统分析地质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条件,运用多因素分析、图层叠加等方法综合评价发现:生态问题严重(Ⅰ级)图斑面积占35.29%,较严重(Ⅱ级)图斑占54.89%;一般(Ⅲ级)占比9.82% 。根据评价,划分4个修复分区,并分区分类提出地质环境隐患消除、植被恢复及地形地貌重塑、废弃物清运与土壤改良、地形地貌重塑与土地转型、水土流失治理与石漠化减缓等针对性修复措施,为其他高原山地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参考。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932/karst2025y013
摘要: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众多,文章以象州县为例,采用信息量模型方法,基于ArcGIS对空间数据的叠加分析功能,选取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岩组及地形坡度、岩溶发育程度、斜坡结构、植被覆盖度、人类工程活动8个评价指标,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再选取10年一遇、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24h降水量对易发地质灾害危险区进行评价,得出不同降雨工况重现期下,地质灾害危险性级别。评价结果表明,降雨工况重现期越大,地质灾害高危险性及极高危险性分布面积越大,降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较为显著。象州县地质灾害极高危险区主要分布于中部寺村镇附近河流阶地地貌单元,砂砾石黏土双层结构土体岩组区,东部大乐镇至百丈镇一带及西部马坪镇峰林谷地地貌单元,厚层至块状强岩溶化坚硬灰岩、白云岩岩组区。高危险区主要分布于北东部运江镇、寺村镇至大乐、百丈乡一带以及马坪镇西部丘陵、河流阶地地貌单元;其余地区以中-低危险区为主,地貌单元以丘陵、低山丘陵为主。研究结果可为象州县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众多,文章以象州县为例,采用信息量模型方法,基于ArcGIS对空间数据的叠加分析功能,选取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岩组及地形坡度、岩溶发育程度、斜坡结构、植被覆盖度、人类工程活动8个评价指标,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再选取10年一遇、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24h降水量对易发地质灾害危险区进行评价,得出不同降雨工况重现期下,地质灾害危险性级别。评价结果表明,降雨工况重现期越大,地质灾害高危险性及极高危险性分布面积越大,降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较为显著。象州县地质灾害极高危险区主要分布于中部寺村镇附近河流阶地地貌单元,砂砾石黏土双层结构土体岩组区,东部大乐镇至百丈镇一带及西部马坪镇峰林谷地地貌单元,厚层至块状强岩溶化坚硬灰岩、白云岩岩组区。高危险区主要分布于北东部运江镇、寺村镇至大乐、百丈乡一带以及马坪镇西部丘陵、河流阶地地貌单元;其余地区以中-低危险区为主,地貌单元以丘陵、低山丘陵为主。研究结果可为象州县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932/karst2025y015
摘要:
岩溶水是平凉地区的重要水资源之一。探明岩溶水的形成机制对于该地区岩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源地保护以及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水环境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岩溶水的水化学成分可以揭示补给、径流和排泄过程,而同位素示踪方法则有助于指示岩溶水系统的范围和动态变化。因此,本研究通过水化学和同位素分析阐明了平凉地区岩溶水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下水主要可分为HCO3-Ca型和HCO3·SO4-Na型两类。Spearman相关分析和离子比例系数分析表明,白云石、方解石和蒸发盐主导了平凉岩溶水的水化学形成。水文地质条件及氢氧同位素结果进一步证实,岩溶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补给。基于岩溶水成因模型的识别,确定平凉地区存在两种岩溶水成因模式。尽管两者均接受来自山前的大气降水补给,并通过岩溶裂隙流经上覆地层进入含水层,但由于上覆地层的差异,导致水化学特征的不同。这表明,上覆地层中矿物溶解作用是平凉岩溶水化学成分形成的主要因素。
岩溶水是平凉地区的重要水资源之一。探明岩溶水的形成机制对于该地区岩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源地保护以及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水环境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岩溶水的水化学成分可以揭示补给、径流和排泄过程,而同位素示踪方法则有助于指示岩溶水系统的范围和动态变化。因此,本研究通过水化学和同位素分析阐明了平凉地区岩溶水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下水主要可分为HCO3-Ca型和HCO3·SO4-Na型两类。Spearman相关分析和离子比例系数分析表明,白云石、方解石和蒸发盐主导了平凉岩溶水的水化学形成。水文地质条件及氢氧同位素结果进一步证实,岩溶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补给。基于岩溶水成因模型的识别,确定平凉地区存在两种岩溶水成因模式。尽管两者均接受来自山前的大气降水补给,并通过岩溶裂隙流经上覆地层进入含水层,但由于上覆地层的差异,导致水化学特征的不同。这表明,上覆地层中矿物溶解作用是平凉岩溶水化学成分形成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