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932/karst2025y021
摘要:
岩溶区地下水系统复杂,岩溶通道发育,为封堵矿区地下水污染优势水力通道,量化评价注浆效果,本文以贵州紫木凼矿区为研究对象,对已探明的岩溶通道开展帷幕注浆封堵试验,并在注浆全过程利用电阻率法实时原位监测,评价注浆封堵效果。现场试验显示:(1)注浆过程地层电阻率升高,注浆井附近电阻率升高更为明显;(2)注浆井半径2 m区域内,浆液最大扩散面积达99.2%;(3)基于阿尔奇公式,将电阻率数据转换为地层孔隙率,结果表明注浆后扩散范围内的地层孔隙率最高降低了65.7%,平均孔隙率最高降低39.9%。研究表明,采用电阻率监测可实现对岩溶通道注浆封堵效果的实时监测和评价,为评价岩溶区地下水污染优势通道帷幕注浆封堵效果提供技术支持。
岩溶区地下水系统复杂,岩溶通道发育,为封堵矿区地下水污染优势水力通道,量化评价注浆效果,本文以贵州紫木凼矿区为研究对象,对已探明的岩溶通道开展帷幕注浆封堵试验,并在注浆全过程利用电阻率法实时原位监测,评价注浆封堵效果。现场试验显示:(1)注浆过程地层电阻率升高,注浆井附近电阻率升高更为明显;(2)注浆井半径2 m区域内,浆液最大扩散面积达99.2%;(3)基于阿尔奇公式,将电阻率数据转换为地层孔隙率,结果表明注浆后扩散范围内的地层孔隙率最高降低了65.7%,平均孔隙率最高降低39.9%。研究表明,采用电阻率监测可实现对岩溶通道注浆封堵效果的实时监测和评价,为评价岩溶区地下水污染优势通道帷幕注浆封堵效果提供技术支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932/karst2025y020
摘要:
岩溶内涝灾害给岩溶地区人们带来重大损失,严重威胁人们的生产生活,其综合治理已成为国家重大现实需求。内涝灾害具有周期性、群发性和突发性的特征,封闭的岩溶地貌及岩溶含水层特殊的溶隙–管道“二元”结构是产生内涝的内部因素,降雨集中的湿润季风气候是内涝发生的直接外因,不合理的工程活动造成水土大量流失阻塞地下岩溶管道,是导致内涝日趋严重的人为外部因素。严重的内涝主要分布在有地下河管道发育的峰丛谷地、洼地地貌区,补给区、径流区、排泄区具有不同内涝成因模式。目前主要采取水利工程措施对内涝进行治理,大部分工程未达到预期成效,后期应以地下河流域为单元,采取水利工程措施与生态环境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形成流域岩溶内涝综合防治体系;另外,还需开展内涝灾害形成的水文动态、水土流失动态系统观测,精细刻画洼地岩溶含水层裂隙–管道“二元”结构,明确引发内涝的降雨量阈值及变化特征,阐明内涝灾害形成水文过程和水土流失过程及控制因素,系统揭示内涝形成机制、演变规律和机理;准确掌握岩溶内涝的主控因素和可调控的因素,提出科学有效的内涝调控对策建议,实现流域岩溶内涝灾害标本兼治。
岩溶内涝灾害给岩溶地区人们带来重大损失,严重威胁人们的生产生活,其综合治理已成为国家重大现实需求。内涝灾害具有周期性、群发性和突发性的特征,封闭的岩溶地貌及岩溶含水层特殊的溶隙–管道“二元”结构是产生内涝的内部因素,降雨集中的湿润季风气候是内涝发生的直接外因,不合理的工程活动造成水土大量流失阻塞地下岩溶管道,是导致内涝日趋严重的人为外部因素。严重的内涝主要分布在有地下河管道发育的峰丛谷地、洼地地貌区,补给区、径流区、排泄区具有不同内涝成因模式。目前主要采取水利工程措施对内涝进行治理,大部分工程未达到预期成效,后期应以地下河流域为单元,采取水利工程措施与生态环境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形成流域岩溶内涝综合防治体系;另外,还需开展内涝灾害形成的水文动态、水土流失动态系统观测,精细刻画洼地岩溶含水层裂隙–管道“二元”结构,明确引发内涝的降雨量阈值及变化特征,阐明内涝灾害形成水文过程和水土流失过程及控制因素,系统揭示内涝形成机制、演变规律和机理;准确掌握岩溶内涝的主控因素和可调控的因素,提出科学有效的内涝调控对策建议,实现流域岩溶内涝灾害标本兼治。
, 最新更新时间
摘要:
我国西南地区岩溶发育十分显著,目前已探明的岩溶地下河达3066 条。作为地下水资源赋存的主要空间,岩溶管道的展布特征及其发育控制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恭城县罗汉肚地下河为研究对象,在区域构造条件分析和洞穴探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示踪试验和裂隙测量方法,揭示了地下河管道的发育展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通过高精度定量示踪试验的曲线特征分析,明确了罗汉肚地下河为单一管道形态。同时,采用统计窗口法对四组裂隙进行了测量,其中三组为构造裂隙,一组为层面裂隙。研究发现,第1组和第4组裂隙的走向与地下河的发育方向基本一致。进一步分析表明,高角度构造裂隙为地下河的补给提供了重要通道。通过计算构造裂隙渗透张量主值,发现5个测量点的渗透张量主值K3的倾向范围为254°至292°,倾角多小于25°。最大渗透张量的方向决定了岩溶地下水的渗流方向,进而控制了地下河管道的发育。本研究通过多种技术手段,不仅系统掌握了地下河管道的展布特征,还深入揭示了地下河形成的控制因素,为后续开展地下河调查及水资源评价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我国西南地区岩溶发育十分显著,目前已探明的岩溶地下河达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932/karst2025y017
摘要:
厘清喀斯特地区表土孢粉与现代植被的关系是解译地层孢粉的基础,是恢复古环境的前提。文章通过对广西喀斯特环江观测站的24个表土和苔 藓样品进行分析,探讨其表土孢粉与现代植被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共鉴定出49科/属孢粉类型,花粉组合中针叶类占优势,含量为32.49%~78.65%,其中以松属为主;其次为草本(9.41%~53.43%),以禾本科、菊科和玉蜀黍属为主;阔叶乔灌木类最低,含量为2.94%~33.49%,以豆科、大戟科、木兰科和桑科为主。表土花粉组合基本能反映环江站周围植被的总体特征;(2)草本花粉在玉米地含量最高(53.43%),主要以玉蜀黍属为主;次生林、草地、人工恢复林及桑林的蕨类孢子含量较高,分别达53.91%、49%、48.88%和46.04%;(3)PCA分析可较好区分草地、人工恢复林、构树林、次生林和玉米地,但桑林并不能很好地被区分,可能采样时间及其花粉保存条件等有关;(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植被类型间孢粉浓度差异显著,人工恢复林孢粉浓度最高,其他土地利用方式/植被类型的孢粉浓度依次为桑林>玉米地>次生林>草地>构树林,这可能与植被组成、土层扰动及孢粉保存条件等联系较大。
厘清喀斯特地区表土孢粉与现代植被的关系是解译地层孢粉的基础,是恢复古环境的前提。文章通过对广西喀斯特环江观测站的24个表土和苔 藓样品进行分析,探讨其表土孢粉与现代植被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共鉴定出49科/属孢粉类型,花粉组合中针叶类占优势,含量为32.49%~78.65%,其中以松属为主;其次为草本(9.41%~53.43%),以禾本科、菊科和玉蜀黍属为主;阔叶乔灌木类最低,含量为2.94%~33.49%,以豆科、大戟科、木兰科和桑科为主。表土花粉组合基本能反映环江站周围植被的总体特征;(2)草本花粉在玉米地含量最高(53.43%),主要以玉蜀黍属为主;次生林、草地、人工恢复林及桑林的蕨类孢子含量较高,分别达53.91%、49%、48.88%和46.04%;(3)PCA分析可较好区分草地、人工恢复林、构树林、次生林和玉米地,但桑林并不能很好地被区分,可能采样时间及其花粉保存条件等有关;(4)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植被类型间孢粉浓度差异显著,人工恢复林孢粉浓度最高,其他土地利用方式/植被类型的孢粉浓度依次为桑林>玉米地>次生林>草地>构树林,这可能与植被组成、土层扰动及孢粉保存条件等联系较大。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932/karst2025y014
摘要:
重庆奉节羊圈河流域地形陡峭,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岩溶渗漏成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突出问题。本文利用地质调查测绘、水文地质试验、岩溶水系统分析、数值模拟以及解析计算等多种方法,评价了羊圈河流域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系统地分析了羊圈河成库过程中岩溶渗漏类型、渗漏位置、渗漏通道以及渗漏量。结果表明:羊圈河流域岩溶主要集中在碳酸盐岩高纯度带、构造裂隙发育带、排泄基准面附近,且发育程度随地表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形成了表部岩溶强发育和内部岩溶弱发育的双重壳核结构;岩溶水系统为典型的西南背斜山地岩溶裂隙−管道−地下河类型,在空间上可划分为背斜−强岩溶型、向斜−强岩溶型和向斜−中等岩溶型三类;羊圈河成库过程中在坝基和左右岸可能发生溶隙型、管道型以及管道-裂隙型三种渗漏类型;解析解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羊圈河成库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坝基和绕坝渗漏,亟需高效合理的防渗控制措施来处理左右岸岩溶地下水管道系统以达到建坝成库条件。
重庆奉节羊圈河流域地形陡峭,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岩溶渗漏成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突出问题。本文利用地质调查测绘、水文地质试验、岩溶水系统分析、数值模拟以及解析计算等多种方法,评价了羊圈河流域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系统地分析了羊圈河成库过程中岩溶渗漏类型、渗漏位置、渗漏通道以及渗漏量。结果表明:羊圈河流域岩溶主要集中在碳酸盐岩高纯度带、构造裂隙发育带、排泄基准面附近,且发育程度随地表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形成了表部岩溶强发育和内部岩溶弱发育的双重壳核结构;岩溶水系统为典型的西南背斜山地岩溶裂隙−管道−地下河类型,在空间上可划分为背斜−强岩溶型、向斜−强岩溶型和向斜−中等岩溶型三类;羊圈河成库过程中在坝基和左右岸可能发生溶隙型、管道型以及管道-裂隙型三种渗漏类型;解析解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羊圈河成库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坝基和绕坝渗漏,亟需高效合理的防渗控制措施来处理左右岸岩溶地下水管道系统以达到建坝成库条件。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932/karst2025y016
摘要:
由于早期粗放式开发,加之高原山地生态环境脆弱,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问题已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制约区域发展。近年来,持续开展的修复工作使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但部分废弃矿山因调查不充分,生态问题综合评价不足,导致目标不明、治理措施不当、修复成效不佳。文章以滇东高原山地典型区曲靖市为研究区,通过系统分析地质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条件,运用多因素分析、图层叠加等方法综合评价发现:生态问题严重(Ⅰ级)图斑面积占35.29%,较严重(Ⅱ级)图斑占54.89%;一般(Ⅲ级)占比9.82% 。根据评价,划分4个修复分区,并分区分类提出地质环境隐患消除、植被恢复及地形地貌重塑、废弃物清运与土壤改良、地形地貌重塑与土地转型、水土流失治理与石漠化减缓等针对性修复措施,为其他高原山地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参考。
由于早期粗放式开发,加之高原山地生态环境脆弱,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问题已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制约区域发展。近年来,持续开展的修复工作使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但部分废弃矿山因调查不充分,生态问题综合评价不足,导致目标不明、治理措施不当、修复成效不佳。文章以滇东高原山地典型区曲靖市为研究区,通过系统分析地质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条件,运用多因素分析、图层叠加等方法综合评价发现:生态问题严重(Ⅰ级)图斑面积占35.29%,较严重(Ⅱ级)图斑占54.89%;一般(Ⅲ级)占比9.82% 。根据评价,划分4个修复分区,并分区分类提出地质环境隐患消除、植被恢复及地形地貌重塑、废弃物清运与土壤改良、地形地貌重塑与土地转型、水土流失治理与石漠化减缓等针对性修复措施,为其他高原山地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参考。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932/karst2025y013
摘要: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众多,文章以象州县为例,采用信息量模型方法,基于ArcGIS对空间数据的叠加分析功能,选取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岩组及地形坡度、岩溶发育程度、斜坡结构、植被覆盖度、人类工程活动8个评价指标,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再选取10年一遇、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24h降水量对易发地质灾害危险区进行评价,得出不同降雨工况重现期下,地质灾害危险性级别。评价结果表明,降雨工况重现期越大,地质灾害高危险性及极高危险性分布面积越大,降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较为显著。象州县地质灾害极高危险区主要分布于中部寺村镇附近河流阶地地貌单元,砂砾石黏土双层结构土体岩组区,东部大乐镇至百丈镇一带及西部马坪镇峰林谷地地貌单元,厚层至块状强岩溶化坚硬灰岩、白云岩岩组区。高危险区主要分布于北东部运江镇、寺村镇至大乐、百丈乡一带以及马坪镇西部丘陵、河流阶地地貌单元;其余地区以中-低危险区为主,地貌单元以丘陵、低山丘陵为主。研究结果可为象州县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众多,文章以象州县为例,采用信息量模型方法,基于ArcGIS对空间数据的叠加分析功能,选取地貌类型、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岩组及地形坡度、岩溶发育程度、斜坡结构、植被覆盖度、人类工程活动8个评价指标,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再选取10年一遇、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24h降水量对易发地质灾害危险区进行评价,得出不同降雨工况重现期下,地质灾害危险性级别。评价结果表明,降雨工况重现期越大,地质灾害高危险性及极高危险性分布面积越大,降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较为显著。象州县地质灾害极高危险区主要分布于中部寺村镇附近河流阶地地貌单元,砂砾石黏土双层结构土体岩组区,东部大乐镇至百丈镇一带及西部马坪镇峰林谷地地貌单元,厚层至块状强岩溶化坚硬灰岩、白云岩岩组区。高危险区主要分布于北东部运江镇、寺村镇至大乐、百丈乡一带以及马坪镇西部丘陵、河流阶地地貌单元;其余地区以中-低危险区为主,地貌单元以丘陵、低山丘陵为主。研究结果可为象州县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11932/karst2025y015
摘要:
岩溶水是平凉地区的重要水资源之一。探明岩溶水的形成机制对于该地区岩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源地保护以及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水环境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岩溶水的水化学成分可以揭示补给、径流和排泄过程,而同位素示踪方法则有助于指示岩溶水系统的范围和动态变化。因此,本研究通过水化学和同位素分析阐明了平凉地区岩溶水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下水主要可分为HCO3-Ca型和HCO3·SO4-Na型两类。Spearman相关分析和离子比例系数分析表明,白云石、方解石和蒸发盐主导了平凉岩溶水的水化学形成。水文地质条件及氢氧同位素结果进一步证实,岩溶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补给。基于岩溶水成因模型的识别,确定平凉地区存在两种岩溶水成因模式。尽管两者均接受来自山前的大气降水补给,并通过岩溶裂隙流经上覆地层进入含水层,但由于上覆地层的差异,导致水化学特征的不同。这表明,上覆地层中矿物溶解作用是平凉岩溶水化学成分形成的主要因素。
岩溶水是平凉地区的重要水资源之一。探明岩溶水的形成机制对于该地区岩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源地保护以及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水环境健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岩溶水的水化学成分可以揭示补给、径流和排泄过程,而同位素示踪方法则有助于指示岩溶水系统的范围和动态变化。因此,本研究通过水化学和同位素分析阐明了平凉地区岩溶水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下水主要可分为HCO3-Ca型和HCO3·SO4-Na型两类。Spearman相关分析和离子比例系数分析表明,白云石、方解石和蒸发盐主导了平凉岩溶水的水化学形成。水文地质条件及氢氧同位素结果进一步证实,岩溶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补给。基于岩溶水成因模型的识别,确定平凉地区存在两种岩溶水成因模式。尽管两者均接受来自山前的大气降水补给,并通过岩溶裂隙流经上覆地层进入含水层,但由于上覆地层的差异,导致水化学特征的不同。这表明,上覆地层中矿物溶解作用是平凉岩溶水化学成分形成的主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