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4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水文地质
天津市深部地热资源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循环模式
张秋霞, 刘东林, 岳冬冬, 杨骊, 冯昭龙, 李胜涛
2025, 44(3): 445-461. doi: 10.11932/karst20250301
摘要:
文章通过水化学和同位素分析,研究天津市深部热储地热流体水化学特征、水岩相互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以揭示深部地热过程和循环机理,定量评价研究区热储温度、冷水混合比例以及地热流体最大循环深度等,建立天津市深部地热流体循环概念模型。结果表明:(1)天津市地热流体主要来自北部蓟县山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补给高程443.34~722.7 m;(2)大气降水经由入渗作用及周边深大断裂带,进入南部平原区封闭、半封闭的热储层,在径流过程中与围岩发生充分的溶滤、吸附、碳酸盐再沉淀、阳离子交换、脱碳酸等多重作用,同时地热流体发生冷水混入现象,地热流体初始温度为94.54~160.90 ℃,最大循环深度达2 383.29~4 279.29 m,冷水混合比例介于0.01~0.77之间,混合后热储温度67.06~121.38 ℃,热循环深度为1 828.27~3 150.24 m,最终形成了现今高钠离子、高氯离子、高溶解性总固体(TDS)的地热资源特征。
锰工业聚集区水化学特征及其污染分析
龚效宇, 张重乾, 黎伟, 谢蔚嵩, 朱令, 徐磊, 叶樑锴, 张少剑, 王程程, 朱彬, 安思危, 黄代宽
2025, 44(3): 462-476. doi: 10.11932/karst20250302
摘要:
文章以地处“锰三角”的松桃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丰水期(5月)和平水期(9月)流域内可能的污染源及污染受体进行水样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探究影响松桃河流域地表水水化学特征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EC和TDS呈现渣库渗滤液>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两井”>表层岩溶泉>地表水,Mn浓度总体呈现渣库渗滤液>“两井”>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地表水>表层岩溶泉;地表水和表层岩溶泉中的氮素主要以${\rm{NO}}_3^{-} $-N的形式存在,“两井”、渣库和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氮素均以NH$_4^{+} $-N为主。地表水中氨氮超标率达到13%,Mn超标率为9.6%。(2)垃圾填埋场水化学类型呈SO4·Cl-Na·K,锰渣库渗滤液水化学类型呈SO4-Mg型,地表水和表层岩溶泉水化学类型呈HCO3-Ca·Mg型,“两井”地下水受到渣库渗滤液的影响,水化学类型向渣库渗滤液的方向演变,呈现出SO4-Mg·Ca型。(3)地表水在丰水期表现出明显的雨季稀释作用,垃圾渗滤液部分指标表现出明显的淋滤作用,其他水体丰平两季水化学指标差异性较小。(4)影响研究区水化学特征的主要因素为地球化学作用、锰工业及生活污染,其中地球化学作用的影响最大,贡献率在53%左右,锰工业及生活污染占39%左右。虽然PCA和PMF分析尚不能准确区分锰工业和生活污染对研究区水环境污染的贡献率,但通过与表层岩溶泉水化学特征的结合比对以及松桃河Mn和氨氮沿程变化,指示地表水仍然受到锰渣库和生活污染,对松桃河流域涉锰工业企业、渣库和生活污染的治理工作仍需继续。
虎溪台隧道岩溶地下水涌水成因分析及涌水量预测
邵长杰, 王磊, 刘惠东, 崔永兴, 刘伟
2025, 44(3): 477-487, 518. doi: 10.11932/karst20250303
摘要:
文章通过对虎溪台隧道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原位试验,分析其涌水段的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地下水流系统,利用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解析岩溶地下水流路径及涌水成因,并预测隧道涌水量。结果表明:(1)隧址区可划分为漕源溪地下水流系统、分水江岩溶地下水流系统和大坑溪—柴坪里地下水流系统;隧道的岩溶涌水段(K65+100—K65+360)位于分水江岩溶地下水流系统中,涌水量大,风险高;(2)隧址区的岩溶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降水通过落水洞和岩溶管道集中补给地下水;隧道涌水的水化学特征与暗河排泄水相似,主要受到碳酸盐岩溶解的影响,表现为岩溶水和砂岩水的混合;隧道的涌水来源于石炭系中统黄龙组和石炭系上统船山组灰岩岩溶水的垂直入渗补给,以及砂岩水的侧向补给;(3)地下水径流过程中,48.29%的地下水通过隧道进行排泄;在没有极端降雨事件的情况下,虎溪台隧道的预测涌水量为10684.89 m3·d−1,极端降雨事件发生时,预测的最大涌水量可达79364.13 m3·d−1
苔藓植物对川西亚高山区砂岩与碳酸盐岩风化特征的影响
刘晗, 蒲婉秋, 王潘潘, 黄成敏
2025, 44(3): 488-499. doi: 10.11932/karst20250306
摘要:
川西亚高山地区地形破碎、气候寒冷,裸露岩石边坡生态修复困难,探究苔藓生长对岩石风化过程的影响有利于寻找促进生态恢复的途径。文章通过对中国川西亚高山区不同尺度、不同风化条件下的砂岩和碳酸盐岩风化体和基岩性质进行分析,以明确其风化微观特征,并进一步探究苔藓植物生长对岩石风化的影响。砂岩和碳酸盐岩随着风化的进行,矿物晶型遭到破坏,岩体均出现裂隙,出现次生矿物,并伴随着铁氧化物和有机质等物质浸染,随时间增加而加剧,但砂岩在风化早期受到的风化作用比碳酸盐岩更强烈。苔藓生长对岩石风化的影响比较复杂,在风化初期,苔藓的作用不强,随着风化的进行,生物侵蚀作用加剧;苔藓生长在砂岩表面,则在风化初期就会加剧砂岩原本强烈的物理风化,并发生物质成分的转变。总体而言,苔藓植物的生长会加快岩石的风化进程,但在风化初期的影响不明显,若对碳酸盐岩边坡利用苔藓植物进行生态修复,相比砂岩效果更好,在一定时间内能起到保护作用。
生态地质
岩溶山区隧道工程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分析——以重庆巫山某隧道为例
温金梅, 吴涛, 李娴, 江晨, 陈立, 刘胜, 蒙丽
2025, 44(3): 500-509. doi: 10.11932/karst20250304
摘要:
隧道工程建设可破坏施工区的地下水平衡,引发地下水疏降以及其他生态环境问题。文章以某引水隧道为研究对象,基于隧道周边水库蓄水量明显减少的问题,采用水文地质调查、示踪试验等方法,查明补径排条件变化特征,分析引水隧道工程与周边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及其对周边水库蓄水量变化的影响。引水隧道施工过程中,周边3 km范围内有12处泉点呈疏干或半疏干状态,且隧道南西侧泉点受影响程度较北西侧小。基于解析法计算可知引水隧道开挖后对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影响半径范围为649~2073 m,影响面积为13.7 km2,与水库集水范围重叠面积为4.02 km2。野外示踪试验结果表明引水隧道上部地表落水洞与引水隧道排水口、部分泉点之间存在密切的水力联系,水库的部分补给水源改向隧道口径流和排泄,致使水库蓄水量减少。研究结果表明引水隧道工程建设改变了周边地下水补径排条件,从而导致水库水源不足,蓄水量减少,影响了城市居民供水。
斯洛文尼亚经典岩溶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苗迎, 章程, MitjaPrelovsek, 肖琼
2025, 44(3): 510-518. doi: 10.11932/karst20250305
摘要:
斯洛文尼亚是“一带一路”沿线上的重要国家,也是岩溶研究的发源地,岩溶地下水是斯洛文尼亚岩溶区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面对用水安全、时空分布不平衡、洪涝等诸多问题,查明斯洛文尼亚岩溶地下水情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斯洛文尼亚波斯托尼亚(Postojna)岩溶流域开展岩溶地质调查与取样,结合水化学和同位素分析方法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斯洛文尼亚岩溶地下水水质良好,地下水基本处于天然状态,水温、pH、电导率以及阴阳离子等指标均常年稳定在固定值范围内,偶有波动也多受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少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②分析地下水中氢氧同位素特征可知大气降水是研究区岩溶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受到碳酸盐岩含水层等岩石的风化与溶滤作用影响,地下水为典型的${\rm{HCO}}_3^{-}$-Ca2+型岩溶水。③硝酸盐等常见污染物含量也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饮用水水质安全限值,来源以自然过程形成的土壤氮为主,旱季时部分采样点处地下水有生活污水及畜禽粪便污染。
不同岩性碳酸盐岩室内动态溶蚀实验特性研究
张佳欣, 褚学伟, 付海, 张启林, 宗劭康
2025, 44(3): 519-531. doi: 10.11932/karst20250307
摘要:
为研究原生环境改变后碳酸盐岩的溶蚀机制,采集5个碳酸盐岩地层的岩样,在不同酸液浓度及水动力条件下开展了室内动态溶蚀模拟实验,获得碳酸盐岩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溶蚀前后微观形态、pH变化以及Ca2+和Mg2+溶出量,探讨不同条件下碳酸盐岩的溶蚀特征及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碳酸盐岩溶解过程中,水动力、酸液浓度和岩石岩性3个条件两两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水动力条件变化对灰岩溶蚀的影响大于白云岩,且当溶液pH越小,水动力条件的影响越突出。不同类型碳酸盐岩的Ca2+、Mg2+溶出率存在显著差异性,这与地层中方解石与白云石含量有显著关系,当2<CaO/MgO<30时,反应级数变化明显;当30<CaO/MgO<66时,反应级数趋于稳定。
川西前陆盆地红层岩溶地貌形态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余磊, 范时杰, 梁洪, 宇天奇, 王博, 麦高飞
2025, 44(3): 532-543, 571. doi: 10.11932/karst2025y006
摘要:
红层岩溶在川西前陆盆地的山地中广泛发育,查明红层岩溶的形成及演化模式,对认识红层岩溶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引大济岷工程野外调查数据,通过数理统计和数字地形分析的方法,量化了红层岩溶形态的参数特征,总结其空间发育规律,最后对红层岩溶演化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岩溶泉主要分布在797~852 m、962~1 017 m和1 037~1 292 m,岩溶洼地主要分布在775~875 m、1 075~1 175 m和1 575~1 675 m,红层岩溶的发育具有高程聚集效应;洼地长轴、短轴、周长和面积均呈显著的左偏分布特征,表明在红层中发育的洼地比在碳酸盐岩中发育的规模更小,形态也更简单;K函数、核密度和面积高程积分的空间分布规律指示了红层岩溶发育严格受构造和岩性控制,研究区地貌整体处于中年阶段,受构造抬升影响,构造裂隙发育和岩体可溶性强的区域正处于地貌回春过程中。相关成果揭示了红层岩溶与碳酸盐岩岩溶在形成演化模式上有显著差异,丰富了红层岩溶研究的理论知识体系,为该地区引调水工程中可能遭遇的岩溶灾害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
典型岩溶峰丛洼地土壤肥力空间分异及权衡/协同关系分析
马国斌, 覃星铭, 胡宝清, 屈子涵, 孙琪
2025, 44(3): 544-554. doi: 10.11932/karst2025y005
摘要:
科学评价网格尺度下的岩溶峰丛洼地土壤肥力水平是实现区域土壤精细化施肥保肥的重要基础。文章基于平果市典型峰丛洼地实测采样与网格预测的土壤数据,通过半方差函数模型、空间集聚模型以及斯皮尔曼相关系数等方法探析肥力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全氮(TN)、全磷(TP)、有机质三项养分指标的空间分布总体呈自东北向西南降低的变化特点,且其空间分异主要受人为活动等随机因素影响;研究区土壤综合肥力为较缺乏水平,三(中等)~五等(缺乏)肥力水平的土壤面积占比之和高达86.88%,肥力空间大致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异格局;五项肥力指标对土壤综合肥力的协同贡献大小为TP>TN>有机质>pH>土地利用,TK对于其余五项指标均表现出权衡损益效应,土壤有机质、TN协同/权衡的主要空间类型为高—高协同增强型、低—低协同减弱型。平果市典型岩溶峰丛洼地土壤肥力状况总体一般,各肥力元素权衡/协同效应显著,可根据土壤肥力现状和农林生产需要,通过水土保持、配方施肥、土地利用布局优化调整等方式改善岩溶峰丛洼地土壤肥力条件。
1973—2030年普定县土地利用动态模拟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
李月, 冯霞, 吴路华
2025, 44(3): 555-571. doi: 10.11932/karst2024y036
摘要:
揭示并预测岩溶山区在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升ESV以及制定生态保护与修复政策至关重要。文章以西南典型岩溶山区——贵州省普定县为研究对象,基于1973年、1989年、2003年、2010年和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评估各历史时期的ESV,并运用PLUS模型模拟2030年自然演变、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3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与ESV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过去50年间,普定县耕地面积减少25.08%,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ESV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1989年降至最低(22.38亿元);(2)2030年,3种情景下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均有所下降,建设用地面积在中部地区呈现“点—面”式扩张;(3)3种情景下的ESV总量分别高出2020年1.29亿元、2.66亿元和0.88亿元,其中生态保护情景下最高(37.75亿元),经济发展情景下最低(35.97亿元);(4)ESV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西部高,中部低”的格局,且各用地类型ESV均通过敏感性检验,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灾害地质
河北省喀斯特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路径
张俞, 付玥, 熊康宁, 颜佳旺, 张泽富, 宁友泽, 郑鹏
2025, 44(3): 572-586. doi: 10.11932/karst2025y010
摘要:
鉴于当前生态产品机制与路径尚不完善,存在溢价效应低、价值转化效率低下的问题,文章以河北喀斯特面积占比大于10%的35个地区为例,结合本地化数据核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并在核算GEP的基础上,评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率,分析其影响因素,基于价值转化率的角度,提出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与路径建议。结果表明:研究区2022年GEP为6028.22亿元,价值转化量为2172.11亿元,转化率为36.03%,物质产品和文化服务产品贡献了35.2%的价值转化率,是目前最有效的生态产品,而调节服务贡献了0.83%的价值转化率。这揭示河北喀斯特地区存在生态系统机制脆弱、保障机制不完善和实现路径单一等问题,据此提出差异化改进策略:在机制层面建议完善基础保障、建立长效激励和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在路径层面提出政府主导、市场驱动及政市协同的三元模式。
极端降雨条件诱发覆盖型岩溶塌陷成因机理与临界判据研究
潘宗源, 舒睿, 戴建玲, 蒙彦, 雷明堂, 贾龙, 马骁, 白冰
2025, 44(3): 587-597. doi: 10.11932/karst20250308
摘要:
近年来,极端降雨条件诱发岩溶塌陷的问题日益凸显,故亟需开展极端降雨条件下岩溶塌陷形成机理的研究。本文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分析了不同降雨条件下覆盖层孔隙水压力、土压力与位移量变化规律,探究了极端降雨条件下岩溶塌陷的形成演化过程、塌陷类型与致塌因素。结果表明:(1)降雨过程覆盖层孔隙水压力、土压力和位移量具较好的协同变化规律,且与岩溶塌陷形成演化具较好的相关性。随着降雨强度和循环次数的增加,孔压与土压亦随之增大;位移量的变化表征着岩溶塌陷的形成过程;(2)极端降雨条件下岩溶塌陷类型可分为蠕变破坏型和压剪断裂型两种类型,前者孔隙水压力与土压力为峰丛起伏形态,波动曲线基底不断升高,深层位移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浅层和中层位移量则随降雨持续而逐次递增;后者孔压、土压和位移量呈孤峰型,先是在短期内急剧增大然后再迅速降低;(3)蠕变破坏型岩溶塌陷是软化、饱水增荷与损伤等效应循环与累积的结果,压剪断裂型则是以饱水增荷与损伤为主要致塌动力的塌陷类型;(4)覆盖层厚度与岩溶塌陷临界判据条件呈正相关性,厚度越大覆盖层抗塌性越好。
韶关新区覆盖型岩溶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
陈珲, 龚锦钊, 管振德, 张文平, 张云飞, 谢昌阳, 徐耀
2025, 44(3): 598-608. doi: 10.11932/karst20250309
摘要:
韶关新区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广,溶洞发育,对工程建设影响大,制约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查明韶关新区覆盖型岩溶发育情况及分布规律,对韶关新区发展规划、重大项目选址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资料收集整理、钻探等方法,对韶关新区的岩溶类型、岩溶发育与地层岩性组合、地质构造、地下水关系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岩溶发育规律及主要控制因素。区域岩溶发育平面空间上受区域性北东向构造和可溶岩展布控制,覆盖型岩溶整体呈北东向带状分布,平面岩溶发育程度可分为极强发育、强发育、中等发育和弱发育四个级别区。垂向上岩溶发育随深度的增加整体呈减弱趋势,由浅到深依次分为极强发育带、强发育带、中等发育带和弱发育带。岩溶发育主要受地层岩性、地下水活动和地质构造等因素控制,芙蓉盆地边缘梓门桥组不纯碳酸盐岩与壶天组纯碳酸盐岩接触带、江湾张屋岭和甘棠工业园区地下水强径流带、断层破碎带及芙蓉山向斜核部等区域,有利于地下水的流动,加剧了可溶岩的溶解作用,因而也加速了这些区域溶洞的形成和发育。
基于InSAR技术与随机森林算法的清江流域长阳西段滑坡危险性评价
孟小军, 邢昭
2025, 44(3): 609-620. doi: 10.11932/karst2025y001
摘要:
以清江流域长阳西段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SBAS-InSAR技术与随机森林算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斜坡单元为评价单元,对研究区滑坡危险性进行科学评价。选取地形类、地质类、水文类、人类工程活动等四大类共计12个评价因子指标作为研究区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评价滑坡危险性,考虑评价模型中滑坡数据时效性差、不准确等特点,利用最新Sentinel-1A雷达数据,采用SBAS-InSAR方法获取最新的地面变形数据替代传统评价模型中的滑坡数据,结果表明,基于InSAR技术与随机森林算法的滑坡危险性评估AUC值为0.90,精确度较高。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准确度,可以为政府部门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更加高效的决策支撑。
基于Sentinel-1时序InSAR分析的安徽铜陵地表形变监测及时空特征解译
杨辰, 金源, 邓飞, 史绪国
2025, 44(3): 621-631, 644. doi: 10.11932/karst20250310
摘要:
安徽省铜陵市与岩溶和采矿等相关的塌陷等地质灾害广泛发育,监测岩溶区的时空形变特征对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具有广覆盖、穿透云雾与高精度形变监测等优点,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取得广泛应用。文章利用小基线数据集(small baseline subset,SBAS)InSAR技术对覆盖铜陵市铜官区和义安区2015—2021年的Sentinel-1数据进行分析,探测到新桥矿区、老鸦岭、笔架山六国化工厂等局部形变区。老鸦岭和新桥矿区形变区主要集中在矿业开采形成的尾矿坝,视线向最大形变速率分别为68 mm·a−1和118 mm·a−1,其中老鸦岭的形变区受到强降雨影响。笔架山最大视线向形变速率约为48 mm·a−1,主要与周边施工活动有关。研究证明InSAR技术可为岩溶区大范围地质灾害识别提供重要支持。
英德市城南社区岩溶地面塌陷机制与灾害风险评估
王恒, 姚宜娟, 赵魁, 陈余道, 覃佳肖
2025, 44(3): 632-644. doi: 10.11932/karst2025y007
摘要:
岩溶地面塌陷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具有隐蔽性、突发性、不均一性等特点。英德城区突发大规模地面塌陷,灾害严重。综合调查和分析表明,区内上覆松散沉积物和下伏岩溶洞穴是集中地面塌陷的物质基础,北江水位波动及地下水抽提引起的潜蚀和真空吸蚀水动力作用,以及污水渗漏引起的化学溶蚀作用是塌陷形成的主要机制。文章选取8个易发性指标和2个易损性指标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岩溶地面塌陷灾害风险综合指数模型,对研究区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污水处理厂—水泥厂一带,占研究区面积70.83%;中风险区主要分布研究区西北角,占研究区面积29.17%。建议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与管理,以及地表污水防渗措施,以防御该区地面塌陷灾害,降低致灾风险。
基础地质
“一带一路”岩溶区编图与特征分析
秦正峰, 许琦, 贾敏, 毕雪丽, 杨象鹏
2025, 44(3): 645-656, 668. doi: 10.11932/karst20250311
摘要:
文章利用MRT和ENVI软件对收集到的降水量、遥感卫星数据进行处理,编制完成“一带一路”岩溶区卫星影像图、地势图、降雨量图、蒸发量图、地表温度图等图件;通过整合遥感影像图、地质图、文献等资料数据,并结合野外实地验证,开展了高原、大斜坡、平原、滨海岩溶特征与地质、气候背景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一带一路”岩溶区分布面积约1 230万km2,占全球岩溶分布面积的一半以上,中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岩溶面积位居前三;(2)高程在0~1 000 m分布的岩溶面积占总岩溶面积的74%,3500 m以上分布的占比只有8%;地表温度在9 ℃以上的岩溶区面积占65.3%,而9 ℃以下的只占34.7%;年降雨量在0~210 mm分布的岩溶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1%,210~540 mm的占32%,540~840 mm的占18%,超过840 mm的占19%;蒸发量在205 mm以下分布的岩溶面积占总面积的51.4%;(2)埃塞俄比亚、克罗地亚、土耳其、伊朗、泰国以及中国南方岩溶发育的条件、岩溶地貌的控制因素是:可溶岩的岩性和构造是驱动岩溶发育的内动力,气候是驱使岩溶发育的外动力,内外动力因素共同影响岩溶地貌发育;中国南方岩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垂直水文剖面和溶蚀—侵蚀基准面,为适应基准面的变化,形成高程不同的岩溶地貌发育区,且高程的巨大差异也会引起气候、水文、构造条件的差异。
基于井间无线电波成像的岩溶发育特征研究——以滇中引水工程积福村渡槽岩溶区探查为例
覃瑞东, 孙冠军, 鲁恺, 史存鹏, 鹿明轩, 李伟, 杜理选
2025, 44(3): 657-668. doi: 10.11932/karst20250312
摘要:
滇中引水工程积福村渡槽线路区地下岩溶发育,可能引起地基变形失稳、桩基坑壁渗涌水等工程地质问题,查明渡槽部位的岩溶发育特征意义重大。采用井间无线电波成像技术探测地下岩溶发育状况,使用联合迭代法反演得到地下介质的电磁波吸收系数,并统计解译溶洞的空间分布、形态及连通性等规律。井间无线电波成像结果精细反映了地下岩溶的位置及形态、岩体完整性等重要地质信息,其所揭示的岩溶异常范围与钻探取心及钻孔全景数字成像结果高度一致。研究表明井间无线电波成像是一种有效的岩溶探测方法,能够直观地反映地下岩溶的发育特征及影响范围,从而为渡槽工程的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