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44(3): 645-656, 668.
doi: 10.11932/karst20250311
摘要:
文章利用MRT和ENVI软件对收集到的降水量、遥感卫星数据进行处理,编制完成“一带一路”岩溶区卫星影像图、地势图、降雨量图、蒸发量图、地表温度图等图件;通过整合遥感影像图、地质图、文献等资料数据,并结合野外实地验证,开展了高原、大斜坡、平原、滨海岩溶特征与地质、气候背景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一带一路”岩溶区分布面积约1 230万km2,占全球岩溶分布面积的一半以上,中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岩溶面积位居前三;(2)高程在0~1 000 m分布的岩溶面积占总岩溶面积的74%,3500 m以上分布的占比只有8%;地表温度在9 ℃以上的岩溶区面积占65.3%,而9 ℃以下的只占34.7%;年降雨量在0~210 mm分布的岩溶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1%,210~540 mm的占32%,540~840 mm的占18%,超过840 mm的占19%;蒸发量在205 mm以下分布的岩溶面积占总面积的51.4%;(2)埃塞俄比亚、克罗地亚、土耳其、伊朗、泰国以及中国南方岩溶发育的条件、岩溶地貌的控制因素是:可溶岩的岩性和构造是驱动岩溶发育的内动力,气候是驱使岩溶发育的外动力,内外动力因素共同影响岩溶地貌发育;中国南方岩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垂直水文剖面和溶蚀—侵蚀基准面,为适应基准面的变化,形成高程不同的岩溶地貌发育区,且高程的巨大差异也会引起气候、水文、构造条件的差异。
秦正峰,许 琦,贾 敏,等. “一带一路”岩溶区编图与特征分析[J]. 中国岩溶,2025,44(3):645-656, 668. doi: 10.11932/karst2025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