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6年  第25卷  第4期

古岩溶
中全新世河南南阳石笋记录的百年季风干旱事件
任晓辉, 董进国, 陈昌海
2006, 25(4): 269-273.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6.04.001
摘要:
基于河南南阳洞1支石笋的5个230 Th 年龄和186个氧碳同位素数据,建立了中全新世持续1 570a( 6 115~ 4 544a B. P. )较高分辨率东亚季风降水序列。在整个研究时段,石笋氧碳同位素曲线记录了3次弱季风事件,分别发生在5 830~5 720a B. P. 、5 350~ 5 080a B. P.、4 770~ 4 640a B. P. ,其中5 350~ 5 080a B. P.时段持续干旱,历时270a。在测年误差范围内,平均分辨率达4~ 5 a 的氧同位素曲线与相应时段树轮14 C残差曲线基本对应。功率谱分析表明: 南阳洞石笋具有显著的130a 周期旋回,与树轮Δ14 C( 132a )以及低纬地区其它石笋记录的周期变化基本一致,说明中全新世东亚季风降水在百年尺度上可能主要受太阳辐射驱动。
埕岛下古生界古岩溶充填物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
杜玉山, 郭纯青, 田西昭
2006, 25(4): 274-279.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6.04.002
摘要:
埕岛下古生界古岩溶充填物中流体包裹体非常丰富,不同的岩溶过程中捕获的包裹体的性质和形态有很大差别。研究表明,区内包裹体捕获的环境主要分为三种: 即表生岩溶环境捕获的包裹体、浅埋岩溶环境捕获的包裹体和深埋热水、油田水岩溶环境中捕获的包裹体,这分别与本区的第四、五、六次岩溶过程相对应,其包裹体均一温度的温阶分别是70~ 100℃低温阶、100~ 140℃中温阶和140~ 250℃高温阶。
生态地质
粤北石漠化地区土壤侵蚀初步研究
张素红, 李森, 李红兵, 王明刚, 李会川, 陈志军
2006, 25(4): 280-284.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6.04.003
摘要:
土壤流失是石漠化最基本的过程之一。本文采用广东省阳山县江英镇实验小区的观测资料,分析粤北岩溶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侵蚀差异。结果表明,裸地表层的养分流失速度很快,其侵蚀量是无人为扰动的原始草坡的60余倍,耕地的侵蚀量平均也达到原始草坡的15倍左右。有植被覆盖的原始草坡地和耕地的侵蚀量均与次降水量的相关性更高,而裸地的侵蚀量与连续30分钟最大雨强的相关性高,这一观测结果表明地表植被抵御短期强降水侵蚀土壤的效果明显。
岩溶生态系统的土壤特性及其今后研究方向
李阳兵, 王世杰, 王济
2006, 25(4): 285-289.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6.04.004
摘要:
岩溶石漠化退化土地是目前西南岩溶地区经济发展、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中严重的问题之一。由于岩溶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脆弱性,岩溶生态系统土壤具有不同于其它生态脆弱区土壤的特征,本文将其归纳为成土速率决定的在人类活动尺度下土壤不可再生性即脆弱性、土壤侵蚀(土层丢失)的独特性、土壤退化过程中空间分布的斑块化及其与岩性的相关性、土壤退化过程中有机碳活性成分下降和来源变化、土壤退化导致岩溶生态系统生态过程中断。因此,在退化岩溶生态系统的研究中,要加强对岩溶生态系统土壤特性及退化恢复理论的研究。
喀斯特地区代表性土壤中铜的形态研究
王济, 李阳兵, 王文琼
2006, 25(4): 290-292.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6.04.005
摘要:
在贵州省贵阳市附近喀斯特区选择两种典型的土壤进行采样,并对土样中各种形态的铜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在喀斯特地区石灰土中铜的氧化锰结合态铜、无定形氧化铁结合态铜和紧结合有机态铜要比黄壤中相应形态的铜更为活跃,石灰土中可交换态铜为1. 520mg /kg; 而黄壤中铜的可交换态铜、碳酸盐结合态铜、松结合有机态铜和晶型氧化铁结合态铜比石灰土的活跃,可交换态铜可达5. 458mg /kg。
岩溶区与非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Zn元素形态分析
李小方, 曹建华, 周玉婵, 梁仕金
2006, 25(4): 293-296.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6.04.006
摘要:
本文采用连续提取法,对岩溶区与非岩溶区农田和林地两种土地利用形式下土壤中Zn元素形态进行了分级提取。测定结果表明,土壤中Zn元素主要以残渣态(占总量68. 5%~ 85. 0% )存在。此外,岩溶区农田、林地石灰土中Zn元素相对活泼态,即离子交换态(包括水溶态)、碳酸盐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松结有机结合态)的含量均比非岩溶区对应的要低,而相对稳定态,即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强有机结合态(包括部分硫化物态)的含量均比非岩溶区相对应的要高,残渣态含量与相对稳定态具有相同的趋势。这意味着岩溶土壤地球化学环境对土壤Zn的迁移、富集、形态转换具有明显的影响。长期耕种下岩溶区和非岩溶区土壤均会出现缺Zn状况,岩溶区情况更为严重。而适宜的土壤改良措施,可望提高土壤有效Zn形态的含量。
岩溶峰丛洼地饲料植物元素富集特征研究
蓝芙宁, 蒋忠诚, 邓艳, 罗为群
2006, 25(4): 297-300.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6.04.007
摘要:
通过研究典型岩溶峰丛洼地常见饲料植物对矿质元素Ca、Mg、K、P、Fe等的富集特征发现,岩溶峰丛洼地中元素在饲料植物各器官内的分布具有不均一性;大量元素Ca、Mg、K、P主要富集在饲料植物的叶片中,微量元素Fe、有益元素Na 主要富集在根部;饲料植物各器官对大量、有益元素的富集特征为高Ca、K而低P、Na;生长于不同岩溶峰丛洼地区的同种饲料植物,由于岩溶地球化学背景及气候条件等的差异,其同类器官对同一元素富集的量不一样。
广西中部岩溶区农业干旱成因与治旱对策
唐建生, 夏日元, 徐远光, 关碧珠, 陈宏峰
2006, 25(4): 301-307.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6.04.008
摘要:
桂中岩溶区降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丰富,但是,几乎每年都发生旱灾,受旱耕地面积达12. 5× 104hm2 ,占全广西受旱面积的55. 9% ,严重地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综合分析研究表明,桂中岩溶平原区农业生产受旱成灾是气候性、岩溶地质性、工程性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针对致旱原因,提出了①完善和改造水利工程设施,提高水利工程综合利用效率;② 充分利用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实施地表、地下水联合开发;③恢复与重建水源生态环境,调节水循环系统的物流机制,减少水资源流失,增强系统供水功能;④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建设良好的农田生态体系,促进资源利用与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 ⑤调整种植结构,推广节水旱作、土壤改良、农艺节水抗旱技术; 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经济体系;⑦ 建立完善农村抗早服务体系等综合治旱措施,从抓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七方面入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完善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和改善水源生态环境,以增强农业生产的防旱抗旱能力,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典型岩溶流域土地整理的生态评价——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
蒋勇军, 袁道先, 章程, 谢世友, 张贵, 何绕生
2006, 25(4): 308-312.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6.04.009
摘要:
以云南小江典型岩溶流域为例,在GIS支持下,通过选择评价因子和建立评价模型对岩溶区的土地整理进行了生态评价。结果表明: 流域生态评价分值较高的土地面积较少,而生态评价分值较低的土地面积较大。分值在80~ 100的土地整理主要任务是在保护生态环境质量和耕地数量的前提下,加快流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分值在70~ 80的土地整理主要任务是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保护并重,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同时防止水土流失及化肥、农药施用对地下水造成的非点源污染; 分值在60~ 70的土地整理主要任务是着重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建以及立体农业的综合开发; 分值在60以下的土地整理主要任务是土地石漠化的治理。
基于CBERS的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专题信息提取方法研究——以贵州省都匀市为例
胡娟, 安裕伦, 周旭
2006, 25(4): 313-319.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6.04.010
摘要:
以“ 3S”技术为技术背景,以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持,以中巴地球资源卫星CBERS和美国La ndsat- 7 TM 影像为遥感数据源,探索CBERS数据在喀斯特山区的土地利用遥感解译中最理想的图像处理方法及分类方法,对比研究CBERS和TM 在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分类实验中的各自优势。通过多次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实验与分析,摸索出了利用数学建模解决CBERS在喀斯特山区水体与阴影的混分问题以及建设用地与旱地、水田的混分问题的新方法,并以基于最佳指数波段选择法推算出了431波段为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分类的最佳波段组合。实验证明,中巴资源卫星影像较好地实现喀斯特地区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分类,完全可以替代国外遥感影像TM而运用于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调查中。
水文地质
内蒙桌子山地区凝结水对岩溶地下水补给的探讨
梁永平, 阎福贵, 侯俊林, 王维泰
2006, 25(4): 320-323.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6.04.011
摘要:
内蒙古桌子山区为西北干旱地区,平均年降水量不足200mm。区内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中岩溶水是当地重要供水水源。该区岩溶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关系图表明,其样点基本分布在当地雨水线左上方,存在明显的反向“氧漂移”现象,这种现象在作者所见到我国北方多数岩溶泉域岩溶地下水的同位素分布是唯一的。通过本区特定的气候、水文地质条件以及自然条件分析认为,本区岩溶地下水中可能存在凝结水的补给,这一观点在2004年8月30日清晨的露水同位素取样分析后得到了进一步支持。
我国西南地区岩溶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和谐利用对策
单海平, 邓军
2006, 25(4): 324-329.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6.04.012
摘要:
应用岩溶学、水文地质学和水资源经济理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与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相和谐的理念,对我国西南地区岩溶水资源的基本特点、我国西南岩溶水资源和谐利用及其不利因素与问题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岩溶水资源勘查和有效配置、正确开发、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及统一管理为主要措施的我国西南岩溶水资源和谐利用对策。
黄河中上游能源基地区岩溶大泉衰减原因、变化趋势及其防治对策
时坚, 王晶, 刘德深, 韩行瑞
2006, 25(4): 330-334.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6.04.013
摘要:
黄河中上游地区,自黄河青铜峡,经内蒙准格尔、山西、陕西两省至河南西部,为我国最重要的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能源基地。随着能源基地的建设和开发,区域岩溶地下水水位连年持续下降,岩溶泉水流量衰减,引起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如水质恶化、生态退化等。本文从能源基地岩溶泉流量衰减问题入手,研究了能源基地区岩溶泉水流量衰减问题,提出了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合理控制地下水的开采、搞好矿坑水的综合利用及污水处理资源化等相应的防治对策。
水生植物对岩溶水化学日变化的影响——以桂林岩溶水文地质试验场为例
吕保樱, 刘再华, 廖长君, 孙海龙
2006, 25(4): 335-340.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6.04.014
摘要:
以桂林岩溶水文地质试验场为研究点,以研究水生植物对岩溶水化学日变化的影响为目的,着重研究水葫芦和水藻对岩溶水的pH、电导率、溶解氧含量、方解石饱和指数以及CO2 分压日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在不同水生植物生长的岩溶水中,水化学的日动态变化规律是不同的。在水藻生长的水池出水口处,水的pH、电导、溶解氧含量、饱和指数以及CO2 分压所受的影响主要以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主;而在有水葫芦生长的岩溶水中,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降低,而温度和根呼吸作用的影响增强。在以桂林岩溶水文地质试验场S31号泉水池出水口堰板处和堰板下游约3m 处为监测点试验时,试验结果表明其水生植物的影响占70%以上,强于温度作用的影响。
工程地质
广西黎塘岩溶塌陷监测
李瑜, 雷明堂, 蒋小珍
2006, 25(4): 341-346.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6.04.015
摘要:
黎塘是一个构造和岩溶发育的地区,抵抗岩溶地面塌陷的能力较低,在一定的条件触发下较容易产生岩溶地面塌陷。研究表明,岩溶地下水动力条件变化和湿化崩解作用是黎塘塌陷的主要影响和触发因素。本文采用现场实时监测岩溶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黎塘开发岩溶地下水的安全性。监测结果表明, I、II、II I监测区的最大水压变化速度分别为0. 048kPa /s、0. 160kPa /s和0. 007k Pa /s,小于临界变化速度0. 163kPa /s;最大水力坡降分别为0. 717、1. 052和0. 566,小于临界坡降7. 5。但是, I区满足临界水位埋深条件, 而II区和II I区则未满足临界水位埋深条件。因此,在目前的开采条件下, II 区、III区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I区处于不稳定状态。这说明在发生大规模塌陷后,当地政府从2000年起对地下水开发方案的调整是适当的。
溶洞对路基稳定性影响分析——以常张高速公路K122+200路基为例
刘悟辉, 刘伟
2006, 25(4): 347-351.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6.04.016
摘要:
利用弹塑性理论和有限差分方法,对常张高速公路下伏溶洞处理前后对路基变形和稳定性影响进行了计算分析和评价。计算结果表明,在汽车动载作用下,常张高速公路K122+ 200路基和溶洞上部土层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 整个路基处于不稳定状态。进一步分析表明,溶洞的顶板厚度是影响路基稳定性的主导因素,随着顶板厚度的增加,路基地面变形迅速减小。K122+ 200路基下伏溶洞采用回注水泥粘土浆液加固处理后,路基变形和溶洞上部土体的塑性变形明显减小,可见回注水泥粘土浆液加固溶洞效果明显,能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