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7年  第6卷  第1期

水文地质
山西郭庄泉流量的亚动态分析
杨正贻
1987, 6(1): 1-17.
摘要:
本文在讨论迭加衰减方程和“析线式”衰减方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增溢系数(-αi)的概念和具有衰减期和补给回升期全过程的多亚动态方程式。 郭庄泉流量周期性变化较明显,具有衰减期和补给回升期,各由2个亚动态组成,泉域面积大,泉流量的不稳定系数、衰减系数、增溢系数均较小,从而动态稳定、具有相当的库容调节能力,由多亚动态特征曲线显示,衰减期泉水主要来自溶隙网络—溶蚀通道系统,补给回升期主要来自溶孔—溶蚀孔洞层状系统。 泉水流量与周期性变化时间密切相关,In(Q—Qmin)与(t0—t)2成线性关系,据回归分析得出;泉的补给回升期相关系数为—0.99、—0.85,衰减期相关系数为—0.98,计算值与实测流量值对比说明;泉水周期性变化是泉水波动的主要规律。
广西北山岩溶水系统地球化学的研究
陈旸, 庞景细
1987, 6(1): 19-30.
摘要:
研究岩溶水系统的含水介质特征是进行岩溶水文地质勘探工作的一项任务,本文从地球化学角度出发,利用北山矿区出露的泉水及大量的水文地质钻孔,通过地下水化学场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研究了岩溶含水层的含水介质特征。 文中主要讨论了不同类型的地下水化学组成的季节变化,以及地下水矿化度在垂向上的变化,还讨论了利用碳酸盐平衡原理,通过矿物饱和指数(SIC,SID)与CO2分压(Pco2) 关系区分管道流及扩散流等。最后还提出了利用氚(3H)来区分含水介质类型的可能性。
环境地质
模糊数学在岩溶地下水土污染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张汉华, 王志广
1987, 6(1): 31-42.
摘要:
模糊数学应用于地下水污染综合评价,是目前国内比较先进的方法。本文通过介绍此方法具体应用,提出了用地下水背景值、污染起始值、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作为评价的分级标准,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在选取评价项目时,根据评价区地下水污染的具体状况,选择地下水中存在的20项污染物参与评价,并考虑了各项污染物在总体水质评价中的权重作用。在进行模糊复合运算时,分别采用M(∧,∨)与M(·,+)两种模型运算,并对其运算结果进行比较,阐明模型M(·,+)优于模型M(∧,∨)。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应用模糊数学对桂林岩溶地下水污染综合评价的实践,证实此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论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过程与机理
左平怡
1987, 6(1): 69-77.
摘要:
本文在阐述了塌陷的形成条件后,着重分析了静力与动力在塌陷中的作用:静力包括盖层自重力及荷载力,盖层内聚力与地下水浮力,动力有水动力、气动力和振动力;并概括为垂向力与侧向力、塌力和抗塌力。塌陷实质上是塌力和抗塌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力在塌陷形成阶段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文中将塌陷区分为水位降低时的“水位上塌”与“水位下塌”、水位抬高时的各种陷塌,将盖层区分为固结岩石和松散土石(土石型与粘土型)对构成塌陷的影响,根据以上诸方面因素的综合研究,着重从力的分析上探讨了各种条件下塌陷的形成机理,并以此解释塌陷中所出现的种种现象。
应用逐步判别法预测岩溶塌陷探讨——以桂林岩溶区为例
廖如松
1987, 6(1): 79-91.
摘要:
本文着重论述在岩溶塌陷评价和预测中采用多元统计——逐步判别分析法,并以桂林岩溶区的实际资料为例进行电算,说明该方法的具体效果,以便在类似的岩溶区,类似的塌陷形成条件下建立判别函数式,从而预测或区划未知塌陷区与相对稳定区。
地貌洞穴
桂林岩溶地区中生代地层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
邓自强, 林玉石, 张美良, 刘功余, 魏志民
1987, 6(1): 43-50.
摘要:
近年来,我们在桂林地区开展岩溶地质调查研究工作中,从岩性、古生物的特征及同位素年龄的测定,发现和证实了本区存在中生代地层。其中,上三叠统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含较丰富的蕨类孢子和裸子植物花粉;上白垩统的红色钙质泥岩,产丰富的轮藻,介形虫微体化石及植物孢粉化石,采样测定同位素年龄值为145±5百万年(铷——锶法)。在岩溶地区的这一研究成果,不但对地层和构造的研究有一定意义,同时对岩溶基础理论的研究,古岩溶的分析和岩溶矿床形成的探索等都有一定的意义。
关于金牛山人遗址岩溶洞穴的探讨
黄万波, 尤玉柱, 高尚华, 魏海波
1987, 6(1): 61-67.
摘要:
金牛山人遗址属垂直溶洞。由于底部落水洞多次与地下水连通,在长期冲蚀作用下,堆积物的产状倾向南西,其后因气候影响和地下水的溶蚀,使下部地层再次形成新的洞穴。大约在晚更新世之初,该次生洞穴遂为金牛山人的生息之地。因此,金牛山人及其文化遗存的时代应晚于下部地层(即第6、6层)。
基础地质
曲阳大理石矿岩溶发育机制研究
田级生
1987, 6(1): 51-59.
摘要:
曲阳大理石矿发育的红色风化壳大都是第四纪第Ⅰ、Ⅱ间冰期湿热气候条件下溶蚀与风化作用的结果,形成硅酸—铁型风化壳。风化壳中红粘土化学成分R2O3(Al2O3+Fe2O3)含量达24.33—31.88%。当降水或地表水的垂直下渗,水中游离的氢离子与红粘土中固相的铝相互转化交换的愈多,红粘土的氢离子浓度愈大,pH值愈小其酸度愈大,溶蚀性增强。沿红粘土和大理岩接触面产生溶蚀作用,形成石芽、溶沟、溶槽、溶痕等岩溶形态,并在它们的表面保留有红粘土痕迹。 CAJ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