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8年  第17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广西灌阳县响水洞石笋的同位素年龄及古气候意义
张美良, 袁道先, 林玉石, 覃嘉铭, 李 彬
1998, 17(4): 311-318.
摘要:
通过对灌阳县响水洞1号石笋进行α能谱铀系测年和碳氧同位素分析,获得了距今44. 0~ 3. 1ka高分辨率古气候演变信息。它反映44. 0ka 以来区内经历了严寒(晚大理冰期)、冰期后干冷和温热(间夹短暂的冷期)等气候变化。
济南泉域岩溶系统碳循环
陈鸿汉, 董 英, 张永祥
1998, 17(4): 319-324.
摘要:
本文采用化学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济南泉域岩溶系统碳循环进行研究。在对整个岩溶系统分区的基础上,建立其碳循环模型,以探讨碳循环机理及其对环境空气CO2 的贡献。
岩溶地区山地森林土壤CO2 的同位素组成研究
郑乐平
1998, 17(4): 325-330.
摘要:
岩溶地区山地森林土壤中CO2 的δ13 C值较大气CO2 的δ13 C值低,自地表向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δ13 C值减小, CO2 含量增高,变化的拐点在土壤的表层;在拐点深度之上, CO2 含量略有升高,δ13 C值急剧降低;在拐点深度之下, CO2 含量呈线形上升,δ13 C值趋于定值;土壤CO2 的δ13 C端元值为- 21. 485‰。自地表以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大,δ18O值以近线形的关系减小。
岩溶矿井煤层底板突水系统的非线性特征初步分析
王延福, 靳德武, 曾艳京, 王晓明
1998, 17(4): 331-341.
摘要:
本文论述了矿井煤层底板突水是一种由缺陷诱导的局域失稳,特别强调存在两种时间尺度的缺陷变化过程。一种是缺陷发育过程,缺陷由小缓慢地扩张变大,是慢变化;另一种是缺陷失稳过程,缺陷的薄弱破坏引起缺陷的瀑涨,是快变化,这后一过程就是矿井煤层底板突水。据此构造了塞子模型并讨论了模型的基本行为,定量地给出失稳判据,用实例检验模型得到准确率为92. 6%。
从环境地质谈永顺县城洪灾成因与治理
何 丰
1998, 17(4): 343-350.
摘要:
通过对永顺县城洪灾环境地质分析,阐明洪灾是由于森林资源的破坏、生态环境失去平衡,以及城市建设于天然滞洪区内造成的。治理洪灾应采用工程、生物与社会措施并举,以达到兴利减灾的目的
漓江水问题及其防治对策
成官文, 王敦球
1998, 17(4): 351-356.
摘要:
文章回顾了漓江治理的历程,分析了目前漓江存在的水问题,并阐明其水灾频繁、水资源缺乏、水污染加重的成因,提出漓江治理必须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改革流域管理体制、调整产业结构,兴修大中型水利工程和建设水污染防治工程等综合举措,才能协调流域上游与下游、城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灌溉与航运、防洪与补水等关系,走流域可持续发展之路
漓江发育演化及与相邻流域关系
缪钟灵
1998, 17(4): 385-391.
摘要:
漓江形成于早更新世初期,两岸有四级阶地,分属Q2、Q3、Q4 ,尚未发现Q1 沉积物,其演化史可划分为峡谷期、盆地早期和盆地晚期。它与其东侧湘江分水岭上存在着一个豁口,成为修建灵渠的有利地貌,与西侧洛清江分水岭上也有一个豁口,成为修建相思埭(桂柳运河)的有利地貌。
特殊的地表岩溶形态及成因探讨
韩庆之, 曾克峰, 梁 杏
1998, 17(4): 392-396.
摘要:
对金沙江溪洛渡电站区二叠系下统( P1 )灰岩岩溶发育规律综合研究后发现: 本区内的岩溶洼地多为“半边岩溶洼地” ;岩溶漏斗四周为玄武岩碎块的“特殊类型岩溶漏斗” ;分布于1100m高程的岩溶湖也多是顺岩层走向发育的岩溶湖。
水文地质
岩溶水系统时变特性的系统分析
陈 刚
1998, 17(4): 357-362.
摘要:
本文针对岩溶水系统的时变特性,通过引入“时变指标序列”和“时变因素”的概念,改进传统的线性时不变模型,提出一种非线性时变模型。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表明,模型拟合精度明显提高,更好地刻画了实际系统的结构和输入输出行为。模型中时变因素序列G( t )有助于分析系统时变的机制和过程。
焦作矿区双重介质裂隙网络渗流与渗流模型研究
潘国营, 武 强
1998, 17(4): 363-369.
摘要:
焦作矿区矿井水害严重,位于煤层底板下的石炭系薄层灰岩中的第八、第二层,以及奥系灰岩岩溶含水层是矿井主要充水水源。裂隙是矿区岩溶水渗流的主要通道,裂隙介质的不均匀性、各向异性、不连续性等特征非常明显,且不同规模的裂隙对岩溶水渗流的贡献不同。根据裂隙介质对岩溶水渗流所起的作用,对那些控制矿区岩溶水渗流分布且起主导渗透作用的巨型和大型裂隙建立非连续介质裂隙网络三维渗流模型;对大型和巨型裂隙之间的裂隙岩块建立连续介质渗透张量模型,两模型耦合在一起组成双重介质裂隙网络三维渗流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刻画矿区岩溶水渗流和突水特征
工程地质
贵州表层岩溶边坡失稳的模式、机理及评价
杨先寿, 蒋忠诚
1998, 17(4): 370-377.
摘要:
贵州为全国岩溶面积比例最大的省份,岩溶边坡失稳现象非常频繁,严重危害着生产建设和居民的安全。贵州的岩溶边坡失稳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具有连续滑面和没有连续性滑面的失稳类型) 10小类。岩溶边坡失稳现象的频繁发生主要是由于贵州特殊的岩溶化特征导致岩石块体运动所引起,也与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关系。运用模糊数学方法,结合7项主要影响因子的调查监测,可以对岩溶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判别。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研究的若干新进展概述
光耀华
1998, 17(4): 378-383.
摘要: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有一定的复杂性,经过多年来的工程实践,尤其是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使岩溶工程地质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本文对我国岩溶探测、分析、治理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在水电、铁道、建筑等工程上的应用予以综述,以反映我国岩溶地区工程地质研究的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