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8年  第17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岩溶峡谷区溶洞发育特征及水动力条件
杨明德
1998, 17(3): 187-195.
摘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岩溶峡谷的特性及其洞穴发育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了岩溶峡谷区6种洞穴成因类型— — 暗河型、伏流型、穿洞型、顺河潜流型、渗流入水洞型和瀑水钙华型。同时还分析了洞穴形成与水动力过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外源水和水系演变是岩溶峡谷区形成大、长洞的必要水文因素的观点。
重庆市南川金佛山岩溶洞穴发育特征初析
张 任, 朱学稳, 韩道山, 张远海, 房峰保
1998, 17(3): 196-211.
摘要:
作者从分析金佛山洞穴发育的内在基础和外部环境条件着手,详细论述了主要洞穴系统的空间形态和发育特征,并划分出洞穴的四个发展演化阶段。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控制大型水平洞穴系统形成发育的几个关键性因素。
本溪水洞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条件
沈凛梅, 朱学稳, 郑 伟
1998, 17(3): 212-220.
摘要:
本溪水洞为我国东北中高纬度地区规模最大的地下河洞穴,全长在5000m 以上,已探测长度3658m。与我国南方地下河洞穴比较,具有纵坡甚小,管道较规则,可探测深度大等特点。岩性、构造和水流最小功能原理是控制水洞发育的基本条件。本溪水洞的发育起始于中更新世,即约40万年前。
福建天然洞穴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王绍鸿
1998, 17(3): 221-226.
摘要:
本文将福建天然洞穴划分为石灰岩溶洞、火山岩构造— 差异风化洞、花岗岩崩塌堆叠洞、红层层(节)理洞和沿海的海蚀洞等主要类型,并讨论了各类洞穴的基本特征。
清江半峡神女洞形成环境及研究意义
王增银, 韩庆之
1998, 17(3): 227-232.
摘要:
本文采用对溶洞流水堆积物特征及古地磁测量和孢粉分析方法,分析了清江半峡神女洞的形成环境和形成时代,并论述了其在古水文地质条件和古地理环境演变及岩溶发育史研究中的作用。
岩溶洞穴旅游资源特性与开发保护
杨明德
1998, 17(3): 233-238.
摘要:
溶洞旅游资源是一类位于地下的特殊景观资源,具有五大特征: ( 1)不可再生性但可永续利用; ( 2)资源旅游功能上的不可替代性;( 3)在岩溶分布区具遍在性和景观自身的雷同性; ( 4)因属环境脆弱性资源,故旅游开放后表现出高度变异性; ( 5)存在旅游生命周期律。在溶洞资源开发中,必须做好四个环节方面的工作,即: ( 1)调查、研究、评价; ( 2)科学规划; ( 3)合理开发利用; ( 4)有效保护和管理。此外,对在溶洞资源开发中的近邻互斥效应和立法保护问题,文中也进行了讨论。
洞穴研究与洞穴开发保护
杨汉奎, 田维新, 杨 斌
1998, 17(3): 239-244.
摘要:
本文认为洞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属于自然遗产。洞穴化过程持续愈长,形态结构愈复杂,相应的资源结构和洞穴环境就愈多样化和分异。洞穴“形态— 过程”是洞穴系统内物流、能流运动的轨迹,也是一种“化石”信息流。研究和查明各洞段的形成演变,实为洞穴开发与保护的基础
旅游洞穴环境的变异与保护之研究
汪训一, 杨日英
1998, 17(3): 245-250.
摘要:
本文重点讨论了旅游洞穴中“人”与“洞”的相互关系及由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异,简单地介绍了洞穴环境监测的内容与方法,讨论了旅游洞穴的保护等问题。
洞穴氡来源、分布、测定及旅游评价
卢 伟
1998, 17(3): 251-253.
摘要:
洞穴氡来源于岩石中含铀以及洞穴壁裂隙中渗析出来氢的累积和地下水溶解氡的释放。洞穴氡值与地区、洞穴围岩,以及距洞口深度有关,与洞内的地质条件有关。在洞穴氡值的测定中,目前国际上最新采用的是SSN TD方法。本文不仅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还应用它对我国部分洞穴的氡值进行了测定。
游览洞穴开发水平评价与我国游览洞穴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张 任, 朱学稳
1998, 17(3): 254-259.
摘要:
我国有众多的游览洞穴。这些规模大小不一、景观丰度各异的开放游览洞穴,与当前世界上高水平的游览洞穴相比,总体上规划设计起点不高、开发水平较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经营管理大多处在较低的层次,社会经济效益亦差别很大。为避免低水平地开发和资源遭受破坏,加强洞穴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提高其社会经济效益,建议由有关政府部门归口统一管理,从严审批和严格控制游览洞穴的开发,强调前期科学论证、总体规划与施工设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确保能按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地开发游览洞穴,促进我国洞穴旅游事业的发展。
洞穴化与洞石堆积的非线性特征
杨汉奎, 田维新
1998, 17(3): 260-268.
摘要:
碳酸盐岩洞穴化与洞石堆积是同一个系统相反的两种表象。其机理很简单,即系统序参量活度积。但过程复杂,受制于造洞环境的多样性与多变性。形态的同步异相集、世代叠加集,具分形特征。动力的多样性与涨落对全球变化响应而具混沌有序。洞石堆积的非线性特征,为认识和研究洞穴开拓了一个新的方向。
洞穴医疗及柳州响水岩洞穴医疗研究
朱其光, 朱德浩, 陈华奇
1998, 17(3): 269-277.
摘要:
洞穴医疗,是利用洞穴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能,使病患者进洞后身体逐渐得到康复。洞穴医疗主要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通过我国首家洞穴医疗站— — 柳州响水岩洞穴近几年的洞穴医疗实践,及对其若干主要环境因素进行历时二年的长期观测、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洞穴环境是一种较完美和理想的“天然康复医院”。洞穴环境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对人类组织器官有积极的正向作用,对多种疾病的治疗及康复有显著效果。
洞穴黑暗带中有无叠层石?
王福星, 曹建华, 黄俊发
1998, 17(3): 278-284.
摘要:
本文从叠层石概念入手,通过介绍前人大量关于蓝藻(蓝细菌)和细菌在弱光和黑暗环境中的习性,及其在叠层石形成中的作用,讨论了叠层石形成的两大影响要素: 生物控制和环境影响。并提出了以模拟试验的有效方法论证叠层石在洞穴黑暗带中形成的可能性。
初论生物成因的洞穴叠层石的形成条件
戎昆方, 李景阳, 安裕国
1998, 17(3): 285-290.
摘要:
自提出岩溶洞穴石灰华沉积物中的生物成因及洞穴叠层石的存在以来,引起了岩溶洞穴学家的兴趣和关注。本文从沉积岩石学的角度,用生物成因观点,对岩溶洞穴叠层石的形成条件进行分类和论述。将其基本条件划分为物质条件(即内在因素)和环境条件(即外在因素) ,论述了它们在洞穴叠层石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裂隙水偏流--一种寻找岩溶洞穴靶区的实用理论
张发旺, 侯新伟, 裴玉华
1998, 17(3): 291-295.
摘要:
本文在分析水在岩溶洞穴形成中的作用以及裂隙水偏流理论的涵义基础上,定量研究了裂隙水偏流对岩溶洞穴分布的控制作用。得出结论: ( 1)在引起岩溶分异发育的各种因素中,水动力因素是特别重要的。裂隙水偏流是产生裂隙水动力因素差异的根本原因,因此,裂隙水偏流理论是引起岩溶分异的原因,对岩溶洞穴的生产起着控制作用。( 2)地下水遵循裂隙水偏流理论,按照偏向、偏流和最小阻力原理在裂隙中流动,为达到偏向、偏流和最小阻力状态,那些宽缝裂隙中造成妨碍偏流、偏向和阻力增大的碳酸盐岩必然成为地下水溶蚀、侵蚀和冲蚀的对象。这些对象被溶蚀、侵蚀和冲蚀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岩溶洞穴。( 3)岩溶洞穴经常分布在岩溶裂隙交叉的部位,而且,沿着宽缝裂隙方向形成支洞穴,其规模大小依岩性、水流大小、原生裂隙交角、原生裂隙宽度等的不同而不一样。最后还以河南嵩山东麓岩溶洞穴寻找为例,阐述了利用裂隙水偏流寻找岩溶洞穴靶区的方法和步骤。
长江三峡工程水库蓄水后旅游景观变化预测
谭开鸥, 李玉生
1998, 17(3): 296-300.
摘要:
本文论述了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库区旅游景观的淹没和“高峡出平湖”的新景观。据预测,水库蓄水后,受淹没影响的景点39处,峡区峡谷气势有所减弱,但雄姿犹存;水库正常高水位达175m 时,将新增湖泊11处、岛屿14处,支流上可提高旅游开发利用价值的峡谷37条、溶洞15个,许多世界级的自然奇观可望得到开发。届时,三峡工程库区将成为观光游乐、度假休闲、科考探险及从事水上运动的多功能旅游区。
地质环境恶化对九寨沟景观的影响
周绪伦
1998, 17(3): 301-310.
摘要: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叠加影响,产生地下水位下降、湖水污染等环境恶化问题,使湖泊瀑布景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根据景观可恢复性,对景观受损害程度作者划出轻微、中等、严重三个等级,并初步地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