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3年  第12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鄂西清江下游古岩溶角砾岩特征及形成环境
沈继方, 王增银, 王良忱, 徐瑞春, 徐胜友
1993, 12(1): 1-10.
摘要:
本文将现代沉积学的概念与理论运用于清江流域古岩溶角砾岩的分类和描述;据其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分析地下水沉积作用,确立形成环境与形成机制;结合其时空分布与区域地质格局的关联及样品测试,探讨了形成时代区域古水文地质条件的演变和岩溶发育期。
桂林地区石灰岩表面生物岩溶溶蚀作用研究
曹建华, 王福星, 黄俊发, 黄基富, 王晶
1993, 12(1): 11-22.
摘要:
桂林岩溶区石灰岩表面生物岩溶溶蚀形态可分为四类:(1)微溶孔,包括壳状内生地衣微溶孔和藻类微溶孔;(2)溶孔,藻类成因的口小腹大的囊袋状溶蚀;(3)溶坑,藻类、地衣、苔藓及腐殖土成因的柱状、锥状、半球状溶蚀;(4)溶盆,各类生物及腐殖土共同作用而成的壁陡底平的盆状溶蚀。经对桂林靖江王墓群石灰岩雕像上生物岩溶溶孔的粗略统计计算,本地区最大直接生物岩溶溶蚀率为17.87mm/ka,约占区域混合岩溶溶蚀率20%。
岩溶发育过程中的改造与建造作用分析
邓自强, 林玉石, 刘功余, 张美良
1993, 12(1): 23-32.
摘要:
在地壳运动和岩溶作用中,改造和建造的两个作用过程,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岩溶地质研究常涉及的一些问题,如岩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岩溶地质特征及其发育规律、岩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等,都有赖于改造与建造的相关分析。
华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岩溶与油气富集
陈光汉
1993, 12(1): 77-84.
摘要:
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由于长期受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产生褶皱及断裂,地表和地下水沿断层面、地层不整合面或因褶皱而产生的岩石破碎面向下淋滤、渗透、溶蚀,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古岩溶形态。勘探实践证明:华北海相碳酸盐岩古岩溶是石油和天然气非常好的储集空间。
滇东南石灰岩地区生态环境与圆叶乌桕的开发利用研究
张帆, 宋林华
1993, 12(1): 85-90.
摘要:
本文以云南省西畴石灰岩峰丛地区为例探讨了滇东南喀斯特生态环境的特点;同时应用气相色谱对石灰岩地区较为常见的乡土树种圆叶乌桕进行了种子油理化性质及脂肪酸成分分析。认为圆叶乌桕在石灰岩地区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生长迅速,其种子含油量高、材质好、并兼有其它用途,在生态环境严酷、资源贫乏的石灰岩地区是理想的开发利用树种。
水文地质
贵州寒武系白云岩山间盆地型水源地混合模拟问题探讨——以海龙坝水源地为例
王明章
1993, 12(1): 33-44.
摘要:
山间盆地中勘探程度较高,而周围补给山区勘探程度则较低,将山区作为“黑箱”,而盆地作为“白箱”,建立“黑、白箱”混合模拟数学模型对水源地进行模拟。经海龙坝水源地中使用效果良好。
焦作地区天然水环境同位素组成及其在岩溶水文地质中的应用
裴建国, 陶友良, 童长水
1993, 12(1): 45-53.
摘要:
本文在研究焦作地区的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和氢的放射性同位素(氚)以及它们的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利用环境同位素水文地质方法探讨了焦怍地区岩溶水的补给、迳流和排泄条件,并分析了焦作岩溶水系统与三姑泉岩溶水系统的关系。
太原地区间互状灰岩块断型水文地质结构研究
何宇彬, 徐超
1993, 12(1): 55-66.
摘要:
大原是我国能源基地,水资源紧张。该基地地质结构复杂,喀斯特水埋藏很深,迳流与排泄条件非常复杂,某些水文地质问题,例如水文地质结构模型;喀斯特水的深部迳流问题;关于西、东边山的潜流侧排问题;兰村与枣沟水源地之间的水力联系问题;奥灰水水资源的潜力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笔者认为,上述诸多问题的核心是对水文地质结构模型的认识,它是一项具有应用性的基础理论研究。随着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入,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浅谈密县地区断裂构造与岩溶及岩溶水的关系
李永乐
1993, 12(1): 67-75.
摘要:
本文根据实际资料,论述了密县地区断裂构造与岩溶及岩溶水之间的关系,对不同方向不同性质断裂带的岩溶发育特征、富水性以及断裂构造对岩溶水的分布、径流及排泄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探讨。 本文根据实际资料,论述了密县地区断裂构造与岩溶及岩溶水之间的关系,对不同方向不同性质断裂带的岩溶发育特征、富水性以及断裂构造对岩溶水的分布、径流及排泄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