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8年  第7卷  第增刊·下期

显示方式:
矿产地质
岩溶成矿作用及其矿床类型
王则江, 胡达英
1988, 7(增刊·下): 1-13.
摘要:
作者在多年研究岩溶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岩溶成矿作用的基础上,根据成矿方式和矿体储存空间场所的不同,将岩溶矿床划分为四大类型(岩溶沉积矿床、岩溶淋积矿床、岩溶堆积矿床和岩溶吸附矿床)和十个亚类型。
岩溶成矿的大地构造环境
姚振凯
1988, 7(增刊·下): 14-20.
摘要:
分别论述了在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内,岩溶成矿作用所形成的矿种、矿床成因类型及其工业意义,指出地洼区内岩溶矿产丰富,是岩溶成矿极为良好的大地构造环境,是寻找岩溶矿产最重要的大地构造靶区。
地洼阶段古岩溶与成矿学
刘立钧, 石静坤, 王清河, 王志成
1988, 7(增刊·下): 21-33.
摘要:
华南地洼阶段古岩溶作用有:地洼初动期和地洼激烈期。这两期岩溶作用形成的岩溶洼地和洞穴,分别为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白垩纪至老第三纪洞穴堆积物充填、成为古岩溶沉积地质体。地洼初动期岩溶作用,伴随S、Fe、Ni、Cu、Zn、Mo、Ag、Sb、Au、Pb、U等成矿作用,形成黄铁矿,白铁矿、闪锌矿、胶疏钼矿、黄铜矿、辉锑矿、沥青铀矿和自然金等,赋存在这期岩溶沉积地质体中。黄铁矿常具草莓状结构,硫同位素组成以富生物疏为特征。 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陆源汲取,即先成的矿源层和矿体,经风化、溶蚀,由地表水和地下水带入洞穴中沉积。
373矿床成因新议与找矿
王清河
1988, 7(增刊·下): 34-42.
摘要:
373矿床是产于碳酸盐岩系中的一个大型铀矿床,除铀外,Mo巴构成矿床规模,Sb、Ni、V也可综合利用:并另发现了W异常,推测其深部可能形成矿化。 矿床产于地穹前缘古叠置型岩溶洼地中的地洼初动期岩溶沉积体中;矿体赋存于沉积体中下部。古叠置型岩溶洼地是地洼阶段多期岩溶作用形成,在遥感图象上呈环形影象——环洼。成矿物质来源于陆源吸取,在细菌作用下富集成矿。
湘南889号地区岩溶角砾岩体控矿刍议
余昌维
1988, 7(增刊·下): 43-46.
摘要:
广布泥盆系、石炭系碳酸盐岩的889地区,岩溶发育。其发育程度受地层岩性和构造条件制约。产于一定构造部位的岩溶角砾岩体,控制着这个地区的铀矿化和以银锑为主的多金属矿的产出。
古岩溶与鄂东某些金属矿床成矿的关系
王焰新, 王良忱
1988, 7(增刊·下): 47-54.
摘要:
通过鄂东地区金属矿床成矿的古水文地质的研究,在早三叠世大冶群中发育了古岩溶岩系。根据对各矿区古岩溶发育特征及古岩溶岩系与铁铜等矿的时空关系的研究认为,古岩溶与这些金属矿床的成矿有着成因联系:1.古岩溶岩系含有部分成矿物质,可能是一种矿源岩;2.古岩溶岩系可以被热液交代成矿;3.古岩溶发育地段是矿液运移的重要通道,也是水—岩相互作用的重要场所。
岩浆成因的碳酸岩型矿床及其岩溶富化
陈云程, 韦复才
1988, 7(增刊·下): 55-60.
摘要: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及学科知识面的限制,岩溶学者及岩溶矿床论者几乎将岩浆成因的碳酸岩置于研究领域之外。实际上近百年来,世畀各大洲已发现岩浆成因的碳酸岩型矿床及矿化点数百处,而且普遍发育岩溶。许多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碳酸岩类型矿床,实际上是经岩溶作用而更加富集的岩溶矿床。 CAJ下载 PDF下载
朱崖岩溶型褐铁矿矿床
谢窦克, 马承安, 徐大鸿
1988, 7(增刊·下): 61-69.
摘要:
朱崖褐铁矿矿床规模大,品位高,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属于低温热液矿床。笔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资料的深入研究,认为朱崖褐铁矿矿床的形成,主要受地层岩性 岩溶等因索的影响。是地表地下岩溶作用的产物。褐铁矿的物质来源。主要来自寒武、奥陶系中的菱铁矿、铁白云石和富铁海绿石 在含在量CO的地表地下水参与作用下,岩石中的低价铁被浸出,后氧化成褐铁矿面沉积于岩溶洞穴中。
广西木圭岩溶型锰矿床及其成矿机理
韦灵敦
1988, 7(增刊·下): 72-76.
摘要:
闻名全国的广西木圭锰矿为一老矿,矿床赋存于上泥盆统榴江组中部及底部。根据其矿床的地质特征,探讨了它的形成机理,分析了该矿床的形成条件。
黔北锰矿岩溶成矿特征
周光池
1988, 7(增刊·下): 77-81.
摘要:
黔北晚二叠世初形成的锰矿床。过去认为是浅海相、海陆交互相沉积矿床;关于锰质来源也有火山、大陆、碳酸盐基底之说。通过研究,作者认为黔北锰矿床为一岩溶沉(堆)积矿床。东吴运动使黔北抬升,在岩溶化过程中,“白泥圹层”被风化剥蚀,沉(堆)积在盆地中,经还原富集成矿。
河南石炭纪铝土矿与岩溶
马既民
1988, 7(增刊·下): 82-85.
摘要:
豫中、西两地寒武—奥陶纪碳酸盐岩类地层古岩溶面上石炭纪铝土矿广泛发育。矿体产于中石炭统含铝岩系中,下部常见“山西式”铁矿伴生。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铝土矿并非系正常水体沉积产物,而是陆地风化淋滤-岩溶作用之产物 铝土矿的形成,共经历了三个时期,即两个风化-岩溶期和一个埋藏-还原期
广东龙门茶排岩溶堆积型铅锌矿床矿石特征及矿床成因的初步研究
曹魁
1988, 7(增刊·下): 86-93.
摘要:
本矿床位于粤中凹陷带龙门凹陷盆地南缘,与钯头山复背斜北西翼的接合处。 矿床产于下石炭统大塘阶石磴子段灰岩。其中亚段灰岩是原生矿床的主要赋存层位,并为岩溶堆积矿床的主要物质来源。 岩溶堆积矿床的形态产状,受岩溶地貌控制,呈层状、似层状、波状起伏产于岩溶堆积层中。矿石可分为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工业矿石的品位较高,其变化受岩溶地貌和表生地球化学控制,呈反向分带的变化规律。 矿床的成因是以原生矿床为物质来源。受岩溶地貌、水文地质、表生地球化学作用等条件控制。经过构造掩盖阶段、岩溶作用阶段、岩溶堆积成矿阶段及岩溶塌陷阶段而形成岩溶堆积型铅锌矿床。
云南金顶岩溶型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矿机理
胡明安
1988, 7(增刊·下): 94-100.
摘要:
云南兰坪金顶铅锌矿床中见有大量角砾岩及角砾岩型矿石。根据矿床中特殊的矿石组构、矿体的赋存部位及其特征,和矿床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结果可知:其中有很大部分角砾岩及矿石为岩溶成因。 岩溶成矿作用始于早第三纪主期铅锌成矿作用之后。由于金顶穹窿的隆起活动,使矿区范围上升隆起而处于地下水活动影响之下。岩溶作用改造了主期矿化,并使铅锌等成矿物质在岩溶洞穴中重新富集。因此在区域性沉积间断面之下,碳酸盐岩石广泛分布的地区,尤其是底辟、背斜、穹窿等构造发育的地段是寻找岩溶型矿床的有利部位。 CAJ下载 PDF下载下载:124页数:7大小:325k 手机阅读本文下载安装手机APP扫码同步阅读本文
不整合面上岩溶金矿形成的电化学机理——以黔西南地区戈圹金矿为例
邓学能
1988, 7(增刊·下): 101-104.
摘要:
戈塘金矿床产于下二叠统茅口灰岩与上覆龙潭组之间的古岩溶侵蚀面上,P1m—P2l2地层序列构成了特定成矿的地质场。不整合古岩溶面与层间错动形成了较厚的容矿角砾岩,并为矿液运移提供了有利的通道;岩溶凹陷是良好的成矿空间,控制了矿体的形态;氧化相P2l1下部古岩溶风化层与还原相P2l2炭质粘土岩之间构成天然原电池电场。天然电场使金等矿质从含矿溶液中电解沉淀而成矿。
云南罗平县鲁布格岩溶型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
龙治贵
1988, 7(增刊·下): 105-112.
摘要:
鲁布格金矿为岩溶沉积微粒浸染型金矿。矿体赋存于二叠系茅口组灰岩与龙潭组碎屑岩之间岩溶不整合(假整合)面上的岩溶洼地或灰岩溶洞、隙中。洼地中沉积的矿(化)体,其展布受假整合面制约,产状与下伏灰岩一致;溶洞、隙中沉积的矿(化)体则在灰岩中穿错.有的还与洼地沉积体相连。区内茅口组灰岩是金质来源层。矿床的形成可归纳为岩溶洼地、裂隙形成;金质沉积成矿;掩埋成岩和地质改造四个阶段。
广西南丹汞矿床主要地质特征及成因讨论
覃嘉铭
1988, 7(增刊·下): 113-120.
摘要:
本文在研究区内汞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闸明汞矿床的形成与汞矿源层及华力西期岩溶成矿作用的直接关系 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观点,认为区内汞矿的形成不是像大厂锡—多金属矿床那样与花岗岩成矿作用有关,而是在泥盆纪层控矿床的基础上,叠加了岩溶成矿作用的结果 CAJ下载 PDF下载
华莹山褶皱带岩溶水的水动力条件及锶矿找矿标志的研究
徐文汉
1988, 7(增刊·下): 121-128.
摘要:
本文论述了华蓥山褶皱带岩溶水动力带,探讨了淡化型黑卤的形成史和地球化学特征,为锶矿找矿指出了方向。
初论萤石矿的岩溶作用及其富化—-以浙江武义盆地萤石矿为例
韩文彬等, 张文育, 董文明, 马承安, 王玉荣
1988, 7(增刊·下): 129-139.
摘要:
笔者在研究了浙江武义盆地杨家、余山头、后树等200个萤石矿体及其附近岩石岩溶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萤石进行多种物理一化学条件下的溶解和沉淀实验,以及野外情况的调查,指出萤石矿的形成与地下热水的活动密切相关,萤石矿的富化是经历了多次溶解、沉淀、改造的反复过程。
水-岩地球化学实验与浙江武义萤石矿成矿模式的建立
王玉荣, 韩文彬
1988, 7(增刊·下): 140-147.
摘要:
本文应用地球化学原理,通过系统分析不同物理化学条件下武义地区萤石矿某些岩石和矿物中氟的浸出量及萤石溶解度的变化,认为温度、压力及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对萤石成矿影响很大。萤石矿的形成,是大气降水与地下热卤水混合,并同含氟的岩石反复作用,在低温低压及中性至碱性条件下,萤石不断从溶液中析出和净化而成。
岩溶砂矿聚集机制的定量研究
张相训
1988, 7(增刊·下): 148-157.
摘要:
在一定地貌条件下,由于岩溶砂矿矿源物质运移的原地性,岩溶砂矿的聚散机制可以用计算的方法进行定量描述。 岩溶砂矿的富集或贫化与矿物(石)在原生矿(化)体中存在形式有关。矿物型者因其分散于原生矿(化)体,形成砂矿时由于体积缩小而相对富集。而矿石型因其成块状集中分布于围岩中,形成砂矿时由于体积增大和产生耗损而贫化。 岩溶砂矿品位聚散系数Kc与体积变化率Vp/Vo成反比;与原生矿石量和耗损率之差成正比。砂矿体积减小,Vp/Vo<1,砂矿富集;反之则Vp/Vo>1,砂矿贫化。 岩溶砂矿聚散率N与耗损率有关,耗损率增大,则聚集的砂矿成矿物质减少,反之则增多。
广西钟山川岩地区溶洞的发育与溶洞砂锡矿床的富集规律
方积义, 张家志, 陈学兵, 康云骥
1988, 7(增刊·下): 158-165.
摘要:
个旧砂锡矿岩溶成因探讨
张位及
1988, 7(增刊·下): 166-168.
摘要:
在研究个旧大型砂锡矿岩溶成因特征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个旧岩溶砂锡矿床的形成条件,指出在地表岩溶残积砂锡矿大量开采逐年减少的情况下,注意研究和寻找岩溶洞穴沉积砂锡矿将是很有意义和很有前景的
个旧矿区岩溶成矿控制的探讨
刘广培
1988, 7(增刊·下): 169-176.
摘要:
个旧锡矿曾建立“背斜加突起”和“断层加互层”等地层—构造—岩浆岩组合的成矿模式,并运用这种模式理论亦找到不少大型隐伏矿体。但对这样一个控矿条件复杂且类型繁多的矿床类型的成因问题,并未能作出比较圆满的解释。本文试从古岩溶作用探讨了原生矿的形成,和后期岩溶作用及其形态来研究砂矿的富集、储存规律。
岩溶与碳酸盐岩储油气层
苟光汉, 袁玉衡, 麦刚健
1988, 7(增刊·下): 177-183.
摘要:
碳酸盐岩储层是以“缝、洞”为主要储集空间的“裂缝型”储层。高产气井与灰岩地下溶洞体系有关,勘探中具有放空、井漏、井喷、高产特点;中型气田与溶孔云岩有关,溶孔云岩具层位稳定,面积较大、单井产量一般、但储量较大等特点。为预测地下岩溶体系的分布,在研究岩溶发育条件和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地质模型和地震勘探模型,以实施预测,指导油气勘探。
川南地区深部阳新统灰岩岩溶缝洞系统的发育特征
易运昭, 贾疏源, 冯先智, 夏先明, 张长盛, 杨茂康
1988, 7(增刊·下): 184-190.
摘要:
通过钻进过程的放空、井漏、井喷和井涌等录井显示资料,研究川南地区深部阳新灰岩的岩溶发育特征,分析了缝洞系统发育分布的控制因素,并根据天然气开采动态资料建立了三种岩溶缝洞系统结构的数学模型。
威远构造中的“阳顶”古岩溶与天然气藏
冯先智, 贾疏源, 易运昭, 李定龙, 赵景续, 刘仲萱, 宋华清, 张明德
1988, 7(增刊·下): 191-196.
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该区“阳顶”古岩溶发育特征,预测了威远构造田新统灰岩天然气分布规律,指出“阳顶”古岩溶将继承性地发育成为储集天然气的深部岩溶缝洞系统,从而以为碳酸盐岩中控制天然气储集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川盆地阳新统油气藏的岩溶成矿作用
张闻林, 吴康
1988, 7(增刊·下): 197-200.
摘要:
四川盆地阳新统灰岩蕴含有丰富的天然油气,单孔产量可达7.269×10~6m~3/d。阳新统灰岩油气藏及油气的形成,与阳新统灰岩岩溶缝洞发育、有机质含量丰富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岩溶成矿过程中,前者是油气汇集的储藏空间,而后者则是油气生成韵母源。油气的分布受岩溶发育特征所控制。在岩溶较为发育的地段,油气储量一般也较丰富。
一个岩溶型气藏——威远气田阳新统气藏分析
赵景续
1988, 7(增刊·下): 201-207.
摘要:
威远气田二叠系阳新统气藏是一个有工业储量的气藏。虽然威远气田是一个穹窿背斜构造,但非背斜构造型裂缝性气藏,而是一个岩溶性气藏,在36口测试井中,有21口井气水同产,但不具有统一气水界面;气井压力各异,反映为各自独立的储集系统;天然气性质也不同于周围阳新统气藏,显示为震旦系气藏气通过岩溶洞缝上窜而来。
地球物理测井在岩溶油田勘探中的应用
唐锡海
1988, 7(增刊·下): 208-214.
摘要:
上法油田是百色盆地南斜坡上的一个古潜山岩溶油藏。它的储层是中三叠统灰岩,由于长期遭受风化、溶蚀作用,缝洞发育。古山头被第三系的生油岩埋藏,油直接运移到缝、洞中、生油岩又是理想的盖层,圈闭条件优越。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应用83系列测井,对碳酸盐岩的缝洞判断和油气水层的解释,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提高试油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