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岩溶内涝灾害给岩溶地区人们带来重大损失,严重威胁人们的生产生活,其综合治理已成为国家重大现实需求。内涝灾害具有周期性、群发性和突发性的特征,封闭的岩溶地貌及岩溶含水层特殊的溶隙–管道“二元”结构是产生内涝的内部因素,降雨集中的湿润季风气候是内涝发生的直接外因,不合理的工程活动造成水土大量流失阻塞地下岩溶管道,是导致内涝日趋严重的人为外部因素。严重的内涝主要分布在有地下河管道发育的峰丛谷地、洼地地貌区,补给区、径流区、排泄区具有不同内涝成因模式。目前主要采取水利工程措施对内涝进行治理,大部分工程未达到预期成效,后期应以地下河流域为单元,采取水利工程措施与生态环境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形成流域岩溶内涝综合防治体系;另外,还需开展内涝灾害形成的水文动态、水土流失动态系统观测,精细刻画洼地岩溶含水层裂隙–管道“二元”结构,明确引发内涝的降雨量阈值及变化特征,阐明内涝灾害形成水文过程和水土流失过程及控制因素,系统揭示内涝形成机制、演变规律和机理;准确掌握岩溶内涝的主控因素和可调控的因素,提出科学有效的内涝调控对策建议,实现流域岩溶内涝灾害标本兼治。
黄奇波,康志强,邓 忠,等. 岩溶内涝成因机制及有效治理[J]. 中国岩溶,2025,44(5):1-9. doi: 10.11932/karst2025y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