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第29卷  第1期

生态地质
不同裸岩率下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的室内模拟
王 济, 蔡雄飞, 雷 丽, 张 浩
2010, 29(1): 1-5.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0.01.001
摘要:
以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资料查询、野外考察,设计加工满足西南喀斯特地区雨强范围的针管式人工降雨装置,针对不同坡度条件下不同裸岩率坡面土壤侵蚀进行12场室内模拟试验。结果显示:(1)径流率在180~300 s之后保持稳定,坡面径流率随着坡度的增大变化较小。(2)输沙率的变化可分为五个阶段:迅速增大、减小、增大、缓慢减小和趋于稳定;同一坡度或不同坡度条件下坡面输沙率均随裸岩率的增大而减小,这种变化量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减小,其减小量在40.2%到1%之间。(3)同一坡度或不同坡度的不同裸岩率坡面总侵蚀量均随裸岩率的增大而减小,其变化量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弱。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分析——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南峰丛洼地区为例
宋同清, 彭晚霞, 曾馥平, 刘璐, 杜虎, 鹿士杨, 殷庆仓
2010, 29(1): 6-11.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0.01.002
摘要:
通过网格(5 m×5 m)取样,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4个典型植被类型表层土壤(0~10 cm)水分的空间异质特征,探讨了其生态学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干扰强度的降低,植被产生了由农作物(Ⅰ)?人工林(Ⅱ)?次生林(Ⅲ)?原生林(Ⅳ)的变化,土壤水分显著提高,空间变异特征明显不同,Ⅰ、Ⅱ、Ⅲ和Ⅳ分别符合指数模型、高斯模型、指数模型和球状模型,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C0/(C0+C))在0.269~0.500之间,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Ⅰ和Ⅳ土壤水分的空间结构相似,(C0/(C0+C))值较大,随机因素和自相关异质性各占50%,分维数D值较大,空间依赖性较小,Ⅱ和Ⅳ相反;农业耕作区土壤水分的空间延续范围较大,变程达252.9 m,其他3个植被类型的变程均较小(141.2~163.2 m);Kriging等值线图从不同位置和方向上清楚地表明Ⅰ和Ⅳ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均呈凸型分布,Ⅱ呈单峰分布,Ⅲ呈凹型分布;影响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因子很多,其中干扰通过对植被的调控发挥了关键作用,降低干扰是喀斯特峰丛洼地脆弱生态系统水资源改善、合理利用及生态恢复重建的重要举措。
粤北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及资源利用研究
廖义善, 卓慕宁, 李定强, 蔡强国, 郭太龙, 陈鑫娇
2010, 29(1): 12-19.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0.01.003
摘要:
以粤北典型石漠化地区秀水小流域为例,综合考虑流域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等因素,探讨土地利用时空优化布局及资源利用。研究表明:(1)流域内缺水比较严重,分别与地形指数<4.702、4.702~8.05和>8.05对应的土壤低、中、高含水区所占总面积比例依次为79.94%、10.72%、9.35%;(2)坡耕地是秀水小流域水土流失的重要区域。为此,对于流域土地利用配置,坡度<10°的耕地宜采用等高耕作和覆盖耕作相结合的措施,坡度在10°~25°的耕地可采用植物篱措施,坡度>25°的耕地则必须退耕还林。此外,受海拔高度和灌溉条件影响,玉米最好种植在海拔400~500 m 的区域;由于上半年降雨量多、下半年少,在缺乏灌溉条件的区域,耗水量较大的作物宜主要安排在上半年,下半年主要以种植玉米等耐旱作物为主。
西南岩溶区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的变化关系研究——以重庆南川岩溶区为例
魏兴萍, 袁道先, 谢世友
2010, 29(1): 20-26.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0.01.004
摘要:
以重庆南川区为例,利用TM遥感影像、Arcgis和Erdas软件,运用地图代数原理,采用图像数据转移矩阵计算,结果表明从1988年到2000年水土流失增强面积为9 605.89 hm2,减弱面积为79 947.85 hm2;石漠化强度增强面积为15 078.92 hm2,减弱面积为12 492.53 hm2。石漠化是水土流失长期作用的结果,水土流失是石漠化形成过程的阶段性表现,二者在成因上存在因果关系,但在生态治理恢复的过程中,水土流失减弱面积与石漠化减弱面积的变化不同步,在时间上存在滞后关系。造成这种滞后的现象,原因是石漠化土地生态的恢复过程较水土流失土地的长。
贵州岩溶山区井采煤矿水土流失问题及防治对策探讨
周国富
2010, 29(1): 27-31.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0.01.005
摘要:
贵州煤炭丰富,开采活跃。据统计,贵州已探明的煤炭储量约500亿t,2005年,有煤矿2143对,其中乡镇小煤矿1 700多对。煤矿开采占压土地普遍,水土流失严重,其中,仅煤矿整合、技改和新建占压土地和引起水土流失面积约达250~300 km2,新增水土流失量达100万t以上;特别是煤矿建设施工引起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平均侵蚀模数大多高于7 500 t/a?km2,个别地段有的甚至大于15 000 t/a?km2。贵州煤矿整合新建过程中多存在“三同时”制度落实不到位、防治责任范围界定不合理、防治措施覆盖不够、树种选择不当、水土流失防治技术手段落后、水保投入不足等问题。为此,今后的井采煤矿区水土流失防治应与区域水土保持有机结合,加强岩溶山区环境与矿山水土流失关系研究,增强防治措施的科学性。同时,在水土流失方案编制时应适当扩大防治责任范围和提高预算单价。
试谈岩溶石漠化地区植树造林构想——爆破造隙蓄水凿岩挖坑培土植树造林法
杨光忠
2010, 29(1): 32-34.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0.01.006
摘要:
依据岩溶石山区环境地质和水文地质等特征,结合贵州凯里在白云岩极浅覆盖区挖坑植树造林的成功事例,笔者首次提出了爆破造隙蓄水凿岩挖坑培土植树造林的构想,即先钻孔打眼装药爆破,将岩体适当震松,然后凿岩挖坑培土植树,利用爆破漏斗的囊状裂隙空间构建局部地下水仓,并依靠裂隙水毛细管作用向上供水和植物根系向下生长吸取地下水及水中的有效元素养分等,使种植的树木长期得到滋养而易于成活成林成材。该法简单易行,在岩溶石山区以及其它地层岩石区广泛使用,可望达到较快恢复生态环境的预期效果。
岩溶山地典型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特征
任 伟, 谢世友, 谢德体, 冯慧芳
2010, 29(1): 35-40.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0.01.007
摘要:
探讨了岩溶山地耕地、1年退耕地、灌草地、15年侧柏疏林地、25年侧柏次生林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容重先升高后降低,总孔隙度与之相反;各恢复阶段(退耕地、灌草地、疏林地、次生林地)表土>0.2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较耕地的增幅为5.1%~12.5%,以疏林地最高;团聚体结构破坏率依次降低,各恢复阶段较耕地降幅为34.0%~64.7%,与有机质呈负相关;全N、碱解N等肥力因子含量总体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各恢复阶段中以灌草地pH值最高;表土微生物总数先降后升,各阶段细菌占微生物总数的66.7%~93.3%,放线菌占4.2%~28.8%,同时细菌也是土壤呼吸的主要贡献者。土壤特征的差异性是地表植物组成、凋落物成分及不同指标之间综合作用的结果。
贵州东南部喀斯特汞金矿带苔藓植物及其重金属富集特征
刘荣相, 张朝晖
2010, 29(1): 41-47.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0.01.008
摘要:
贵州东南部的三(三都)— 丹(丹寨)汞金矿带是以喀斯特地质为背景,以卡林型汞金矿为主的多金属矿带。长期汞矿的开采和冶炼,导致当地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通过对矿带上各种典型生境苔藓植物标本的采集、整理及鉴定,发现了苔藓植物共13科26属58种,其中丛藓科和真藓科为优势科。对汞金矿带上占优势的南亚石灰藓Hydrogonium consanguineum、狭网真藓Bryum algovicum、小石藓 Weisia controversa、刺叶真藓Bryum lonchocaulon、皱叶毛口藓Trichostomum crispulum、狭叶小羽藓Haplocladium angustifolium、亮叶绢藓Entodon aeruginosus和黑扭口藓Barbula nigrescens等8种苔藓及基质的Cd、Pb、Cu、Zn、Ca、Mg、As、Hg等8种金属元素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8种苔藓体内元素含量最高是Ca,其次是Mg,最低的是Cd。Hg-Zn(P<0.01)存在极显著正相关;Hg-Pb(P<0.05)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而As-Cd(P<0.05)则存在显著负相关。应用富集系数分析,表明了矿带上8种苔藓对Cu均有一定的富集作用,小石藓对Hg、Cd、Cu、Zn等4种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狭网真藓对Hg、As、Cu、Pb等4种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大于1,表明这两个物种对汞金矿带上重金属污染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是矿带上生物恢复、矿区综合治理的适宜物种。
贵州郑家小洞内动物重金属含量及与土壤和水体的关系研究
徐承香, 黎道洪, 梅 杰
2010, 29(1): 48-53.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0.01.009
摘要:
通过对安顺郑家小洞内的动物和重金属污染进行调查研究,共获动物标本551号,隶属3门6纲10目20科29种(或类群)。对5个动物类群(螺类、马陆、斑灶马、蝙蝠粪和山蛩虫)、洞穴土壤和洞穴水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了各动物类群的富集系数和洞穴土壤的污染指数并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蝙蝠粪便中Zn的含量最高(670.5 mg/kg),间接说明了洞穴外围环境中的Zn污染较为严重,马陆对Ni与斑灶马对Cr和Ni无富集能力。各元素在3个光带土壤中的平均值含量都超过了我国的土壤背景值,按顺序排列为Zn >Ni > Cu > Cr > Pb > As > Hg > Cd,水体为Zn > Cr > Ni > Cu> Pb > Hg > As > Cd。单项污染指数表明Hg、Ni和Zn为重污染,在3个光带中的平均值分别为5.11、3.18和3.20。从综合污染指数看,3个光带的平均值为2.17,属轻污染,说明该洞穴有重金属污染但不严重。
亚热带喀斯特水库桡足类和枝角类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以贵州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为例
陈 椽, 龙胜兴, 任启飞, 马健荣, 王 叁, 李 荔, 李秋华
2010, 29(1): 55-61.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0.01.010
摘要:
2008年至2009年对贵州红枫湖(HF)、百花湖(BH)、阿哈水库(AH)的桡足类和枝角类动物进行4次采样调查,共发现桡足类5科11属19种,其中包含一未定种。枝角类5科9属14种。三个水库中都存在的桡足类优势种为绿色近剑水蚤、叶片剑水蚤、短尾温剑水蚤;枝角类的优势种为长刺溞、长额象鼻溞;角突网汶溞。桡足类和枝角类的总密度在红枫湖为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在百花湖为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在阿哈水库为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三个水库季节生物多样性比较:春季的多样性是AH>BH>HF;夏季和冬季是BH>AH>HF;秋季是AH>HF>BH。季节性气候变化和污染是影响桡足类和枝角类动物群落变化的重要因素。
水文地质
湖南道县铁锰矿Ⅱ矿体岩溶矿区矿坑涌水量分析
林中湘, 陈湘桂
2010, 29(1): 62-69.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0.01.011
摘要:
矿坑涌水是矿山地下开采面临的首要问题,合理的涌水量预测方法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所在。本文以湖南省道县铁锰矿Ⅱ矿体-50 m开采水平为例,利用有限差分数值方法对矿坑开采的涌水量进行模拟与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涌水量主要来自于车子江的补给,但东部、南部、北部及降雨的补给量所占比例增大,说明Ⅱ矿体涌水量来源较广泛。综合分析,数值法所计算出的不同季节、不同雨强特征的涌水量,更符合矿区实际条件,模拟结果可以作为矿区开采设计的依据。
岩溶洼地消水流量的推算——以重庆市青木关地下河甘家槽洼地为例
罗鉴银, 杨平恒, 袁道先, 李元庆
2010, 29(1): 70-74.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0.01.012
摘要:
岩溶洼地在淹没条件下的消水是一种特殊的有压管道流,如何测定这种管道流的流量是岩溶水文研究中的一大难题。本文分析了岩溶有压管道流的特殊性,提出了用洼地库容变化推求H~Q关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利用重庆市青木关地下河甘家槽洼地的消水资料详细阐述了在淹没条件下入库流量、库容退水流量和在某一水位条件下的消水总量的推求方法。文中还介绍了在岩溶洼地水位观测站的设置方法。
工程地质
平坝磷石膏堆场渗漏分析与污染防治对策
郑文成, 贾洪彪, 郭 明, 陈 科
2010, 29(1): 75-80.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0.01.013
摘要:
平坝磷石膏堆场未做防渗处理,堆场产生的含磷、氟的渗滤液通过排污水渠、岩溶管道和裂隙进入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统,污染了羊昌河的水质,严重影响了红枫湖水库的水环境。通过水文地质勘察、样方统计调查、压水试验和连通试验等方法,查明了堆场岩溶及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分析了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指出堆场渗滤液通过地表02水渠、01水渠?落水洞L1?泉点Q16及地下岩体节理裂隙等通道污染羊昌河。地下水污染受节理裂隙结构面控制,主要的污染方向为北、西向。根据水样监测的资料,划定了堆场水污染的范围及程度。最后,针对堆场勘察情况提出了垂直防渗、水平防渗、引流汇集和表层覆盖等污染防治的对策。
试论喀斯特地貌对城市发展建设的影响 ——以喀斯特山区城市贵阳为例
高红艳, 刁承泰
2010, 29(1): 81-86.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0.01.014
摘要:
以DEM数据资料为基础,采用GIS手段对贵阳地面坡度、破碎程度等地貌要素进行定量分析,并指出贵阳城市形态、用地供给条件、道路系统和绿地系统等布局和建设都受到喀斯特地貌的影响。贵阳山高坡陡,地形破碎、地下喀斯特发育、灾害隐患多,导致城市空间布局分散、城市用地供给量少质差、道路和绿地系统建设难度大;而用地条件差和组团式分散布局特征又使城市化经济成本偏高,这些问题将给贵阳城市的发展建设带来负面影响。为此,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应强化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和选择紧凑型城市结构、公交优先的交通模式等策略,以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状况和降低城市化经济成本,此外,还应注意加强城市地貌环境管理,并对城市不同区域进行空间管制,以保证城市与地貌环境协调发展。
旅游地质
书法景观旅游地游客感知意象影响因素分析——以桂林叠彩山景区为例
柯 立, 张 捷, 李 倩
2010, 29(1): 87-92.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0.01.015
摘要:
选取摩崖石刻等书法景观集中的桂林叠彩山景区作为案例地,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将游客对书法景观感知进行萃取并通过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以及游客对书法景观感知意象因子的差异性研究发现: 游客性别对“实践与趣味”因子的感知有明显差异,女性更容易在游程中受到环境感染,对活动趣味上的感知高于男性;受教育水平对“联想与增智”因子的感知有显著性影响,文化程度高的游客对书法景观的欣赏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动机类别的旅游者对叠彩山书法景观的感知差异,不同动机类别的旅游者在“实践与趣味”、“地物标志”因子上差异显著。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大石围天坑群生态旅游形象定位
柏 瑾, 周游游, 王 伟
2010, 29(1): 93-97.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0.01.016
摘要:
现代旅游给游客诸多形象感知,影响其对旅游地选择的决策。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具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品位,由于交通的不便、天坑本身陡峭险峻等因素,使旅游者对景区产生的形象感知偏差。本文简述了大石围天坑群景区的本底形象,通过专家问卷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并分析大石围天坑群资源的吸引力;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计算各层因子的吸引力得分。结果表明,大石围天坑群景区的资源非常具有吸引力,旅游地的地质地貌及动植物组成、旅游资源的科研与观赏价值、资源的典型奇特性的分值分别为89.71、87.08、87.57分,因此在景区的宣传中应着重放在地质、地貌、动物、植物的稀有性、完整性、典型性、奇特性上。
其它
浅析洞穴事故救援影响因素及处置措施
周俊良, 宋瑞明
2010, 29(1): 99-101.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0.01.017
摘要:
通过对常见类型洞穴环境进行分析,初步总结了洞穴温湿度、洞口环境、洞穴形态结构和洞穴生物对救援产生的影响,进而提论述了救援人员在洞穴事故救助处置中应一般所需做的基本器材准备、针对性训练、现场侦察、实时指挥、后援保障等各项工作,同时针对洞穴事故这类特殊救援,结合今年新修订的《消防法》中对消防部队职能的确定,提出了建立以公安消防部队为主,具有山地救援能力的单位和民间山地救援力量为辅的政府山地应急救援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土地石漠化立法防治建议
马洪超
2010, 29(1): 103-105.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0.01.018
摘要:
从法律的角度审视土地石漠化现象防治,并分别从立法角度和法律解释的层面进行论证。建议对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法律术语重新定义,在实施中积累经验,当时机成熟以后,再进行专门的土地石漠化立法防治。这既符合立法规定,也符合立法效益原则。此外,文中还从法律生态化的角度,对有关土地石漠化的法律法规用语从概念上进行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