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第24卷  第3期

基础研究
洞穴钟乳石类的分类方案
朱学稳
2005, 24(3): 169-174.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5.03.001
摘要:
为填补我国洞穴钟乳石类尚无一较系统的分类方案的空白,根据我国洞穴调查与探测的现有研究程度与发现,和我国主要属“雨水型喀斯特”的基本特点,提出了一个以钟乳石类形成的水动力机制为基础,以形态特征为主导,较适宜于中国洞穴应用的分类方案,共有重力水沉积、非重力水沉积、协同沉积、叠置沉积和异因同形沉积五大类,列出和讨论了在国内洞穴中已被发现分属于各类的60多种个体形态名称及其部分特征。
江北砾岩的成岩时代及其环境条件研究——以重庆北碚附中剖面为例
何多兴, 谢世友, 沈立成, 李元庆, 邹小红
2005, 24(3): 175-180.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5.03.002
摘要:
江北砾岩是河流砾石层在地表经胶结形成的沉积岩,虽然前人对其成岩时代与环境做了较多的研究但仍存在严重争议。本研究采用14 C、U系法、ESR等定年技术、碳同位素分析手段对其成岩时代及环境条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江北砾石层的堆积年代应为1~ 4万年,胶结年代应大致为1~ 2. 43万年。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初期干冷气候是其胶结成岩的主要原因。
西安地区不同厚度土层土壤CO2释放量的差异研究
赵景波, 李瑜琴
2005, 24(3): 181-185.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5.03.003
摘要:
根据NaO H溶液吸收CO2 的原理,对西安地区夏季不同植被下不同厚度土层土壤CO2释放量进行了观测,并对不同厚度土壤CO2释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资料表明,从当日早晨到次日早晨,夏季不同植被下不同厚度土层土壤CO2释放量均呈现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规律;植被对厚土层土壤CO2释放量有一定影响,植被发育好,土壤CO2释放量大,但是对薄土层影响较小;薄土层土壤CO2释放量变化相对于气温的变化几乎是同步的,而厚土层土壤CO2释放量变化相对于气温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表明土壤CO2释放量变化受土壤温度制约。厚土层CO2释放量均大于薄土层释放量。
生态地质
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层均衡模型应用研究
杨胜天, 田雷
2005, 24(3): 186-191.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5.03.004
摘要:
土壤水在“四水”转化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循环和调蓄功能。目前,有许多模型可以用来模拟土壤水在时空上的变化规律,利用这个信息可以评估不同时期、不同空间上的土壤水分转化量,以达到合理管理和使用水资源的目的。但是,在喀斯特地区进行建模分析土壤水分运动方面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以贵阳为实验点建立了适合喀斯特地区土层薄、地下水影响微弱、漏水严重等特点的宏观尺度模型,论述了模型原理、计算流程等。模型结果与实测值保持良好的一致性,在50天的模拟时段内模拟精度在15%~ 95%之间,可以用于喀斯特生态环境过程中土壤水分运动过程转化分析。
生态建设中的喀斯特石漠化分级问题
王世杰, 李阳兵
2005, 24(3): 192-195.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5.03.005
摘要:
提出石漠化土地景观+ 成因的两级分类模型,根据景观现状进行第一级分类,按石漠化土地的成因类型进行第二级分类,采用“景观+ 成因”对石漠化土地进行命名。景观分类是利用遥感影像特征解译石漠化强度和分布面积所必不可少的;石漠化土地成因类型与恢复治理模式密切相关,有必要在石漠化土地现状调查时考虑石漠化土地的成因类型。
广西平果县石漠化地区立地划分与生态恢复试验初报
吕仕洪, 陆树华, 李先琨, 蒋忠诚, 向悟生, 覃家科, 区智
2005, 24(3): 196-201.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5.03.006
摘要:
以石漠化严重和扩展趋势明显的平果县果化镇布尧村龙何屯为例,在现有土地利用类型的基础上,综合坡度、土层厚度、裸岩率、植被盖度等因子,将该屯土地划分为8个立地类型。根据不同立地类型采取相应的生态恢复模式,设计构建不同的植物群落,生态环境治理与农村经济发展兼顾,构筑以木本农业为主的复合农林经营体系。通过两年多的综合治理,试验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封山育林与人工诱导促进植被恢复以及生态苗圃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定位试验研究——以贵阳市修文县久长镇为例
吴士章, 朱文孝, 苏维词, 李坡, 贺卫, 周庆珍
2005, 24(3): 202-205.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5.03.007
摘要:
2001- 2003年对黔中喀斯特地区(久长镇) 20°坡耕地(黄壤土)不同种植处理条件下的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进行为期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 种植牧草(三叶草与黑麦草播)截流效果最佳,所产生径流量最小,为63. 47mm,仅占3年总量平均值的20% ,防治土壤侵蚀和阻止养分流失效果最好—— 土壤侵蚀模数仅为225t /km2· a ,养分(全钾)流失( 3年平均)仅为32. 76 kg /hm2; 其次是条带种植处理,侵蚀模数591 t /km2· a ,养分流失(全钾) 26. 65 kg /hm2。此外,条带种植还可以获得高产,比习惯种植增产746 kg /h m2。因此,在喀斯特地区20°坡度区发展条带种植势在必行。
云南岩溶石漠化状况及治理规划要点
王宇, 杨世瑜, 袁道先
2005, 24(3): 206-211.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5.03.008
摘要:
云南岩溶区生态地质环境脆弱,石漠化明显,面积达34772. 76km2 ,严重地制约着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石漠化分布具有集中连片、自北向南逐渐增多,程度加重的特点。区内地貌的演化过程中存在着石漠化的潜势,广泛分布的岩溶石山是形成石漠化的物质基础,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产生石漠化的基本条件; 人口增长过快、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工业污染是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主次因地而异。文中针对石漠化的形成条件及原因,提出了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以及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等原则,阐明了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的目标、规划单元,规划部署的基本模式与工程措施。
云南石林公园植被重大变化与意义
李玉辉, 冯正清, 俞筱押, 马遵平
2005, 24(3): 212-219.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5.03.009
摘要:
根据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复原了石林公园原生性植被及与石林的关系;研究了植被变化历史与原因。结果表明,人地关系调整和产业结构变化是石林公园植被变化的动力。乃古石林景区出现的地带性植被萌生林展现了岩溶区石漠化地段植被自然恢复的一种过程,即保护岩溶地质遗迹能使残留的繁殖体(桩和根)得到萌生成熟,增加新繁殖体(有性繁殖体和无性繁殖体) ,实现乡土植被的恢复。但目前石林公园的现状植被与石林岩溶地质遗迹景观还存在不相适配问题。
湘西大龙洞岩溶流域农业生态环境与治理措施
朱明秋, 梁彬, 陈宏峰, 何师意, 关碧珠, 周密
2005, 24(3): 220-226.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5.03.010
摘要:
大龙洞岩溶流域水土流失与石漠化严重、旱涝灾害频繁,造成该流域这种农业生态环境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岩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长期的人为干扰。在研究湘西大龙洞岩溶流域自然地理与地质构造、岩溶水资源、土地与植被环境等特征的基础上,剖析大龙洞岩溶流域石漠化等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大龙洞岩溶流域农业生态环境特点,提出了有效开发利用岩溶水资源,提高地表水、地下水与降水资源的利用率及生态重建与恢复等措施。
水文地质
娘子关泉流量衰减原因的初步定量化分析
梁永平, 高洪波, 张江华, 霍建光, 王桃良
2005, 24(3): 227-231.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5.03.011
摘要:
以娘子关泉为例,从水资源系统观点出发,通过系统水资源要素间转换关系的分析,对引起娘子关泉流量的衰减原因进行了初步量化计算。结果表明,在娘子关泉1956- 1979年和1980- 2000年前后两个系列平均流量所减少的4. 07m3 /s中,由于降雨减少、气温升高引起的泉流量减少量为1. 28m3 /s; 泉域西部采煤等导致的水环境变化引起的泉流量减少量为0. 84m3 /s;岩溶地下水直接开采引起的泉流量减少量为1. 48m3 /s。
柳林泉水化学特征及动态分析
裴捍华, 梁树雄
2005, 24(3): 232-238.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5.03.012
摘要:
柳林泉由100多个泉点组成,水质类型复杂、水温变化大。本文将其分为五个泉组,分别对各个泉组的水化学、水温及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它们的分布规律及变化特征;对泉群流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相关分析、趋势分析和周期分析。结果表明: 自东向西,泉水水质逐渐变差,水温逐渐增高,泉水动态渐趋稳定。位于三川河南岸的泉点水温低,水质好;北岸的泉点水温高,水质差。泉流量的总体变化趋势呈指数曲线形式衰减,变化周期为16年,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入渗、河流渗漏及人工开采。
工程地质
三峡移民安置区泥灰质岩岩溶风化灾变性分析
张加桂
2005, 24(3): 239-244.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5.03.013
摘要:
三峡移民安置区三叠系巴东组( T2b )泥灰质岩的岩溶风化问题是新近发现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泥灰质岩具有灰岩和泥岩双重特性,在灰质成分遭受溶蚀的同时,泥质成分遭受风化,由此引起岩性的复杂变化,由室内测试得出,深灰色泥质灰岩经岩溶风化后, CaCO3 含量呈降低的趋势, Fe2O3 含量和蒙脱石含量增高,演变为一系列风化岩和残坡积土,包括灰绿色泥灰岩、黄绿色泥灰岩、粉红色钙质泥岩、棕红色钙质泥岩、棕红色泥砾层、黄褐色膨胀土,在深处地下水富集带,泥灰质岩则被溶蚀成为杏黄色泥质条带。随着岩性的变化,岩石的力学强度不断降低、完整性不断弱化,并可能产生普遍的地面不均匀沉降、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这些问题必须在移民迁建以及将来城镇运行过程中引起高度重视。
地下水位变化对桂林地区地基基础的影响
刘之葵, 梁金城
2005, 24(3): 245-249.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5.03.014
摘要:
不同季节桂林地区的地下水位变化较大。通过分析发现,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地基的稳定不利。地下水位上升将降低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 a 和软弱下卧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az ,并影响到地基换土垫层的处理设计; 而地下水位下降将加大地基沉降。因此,《地基规范》第5. 3. 5条地基变形验算没有考虑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是不合适的。为此,建议对于受地下水位影响的地基,宜按分层总和法进行地基变形计算。此外,由于桂林漓江沿岸不少的地基主要由砂砾土组成,地下水位上升还会增加砂、砾石土地基基坑主动土压力,但对于粘性土的基坑土压力则影响不明显。
综述
表层岩溶带及其水循环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覃小群, 蒋忠诚
2005, 24(3): 250-254.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5.03.015
摘要:
表层岩溶带是现代岩溶学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表层岩溶水对于解决西南岩溶山区居民的干旱缺水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不但揭示了表层岩溶带的特征、形成的动力条件机理及其含水层特征、开展了表层岩溶的自动化监测、研究了表层岩溶水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还对西南表层岩溶水资源进行了初步评价。今后一段时期内表层岩溶水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开展表层岩溶水与管道水的耦合关系研究、生态环境调蓄表层岩溶水的功能研究及表层岩溶水资源评价。
论文摘要编写方法及我国地学科技论文摘要编写存在的主要问题
韦复才
2005, 24(3): 255-259.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5.03.016
摘要:
在简要介绍科技论文摘要概念及编写方法的基础上,以国标GB6447- 86和GB7713- 87为尺度,对我国有代表性的39种地学科技期刊390篇论文摘要进行了审读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地学科技论文摘要编写中主要存在有摘要类型误选、摘要无实质性内容、篇幅过长或过短、摘要含有自我评价内容和使用非第三人称写法5个方面问题,其中又以摘要类型误选和摘要无实质性内容最为常见,分别占统计数的39%和36%。上述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对GB6447- 86和GB7713- 87不够了解及对摘要编写不重视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