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4年  第23卷  第3期

水文地质
桂林岩溶试验场钻孔水化学暴雨动态和垂向变化解译
刘再华, 李强, 汪进良, 吴孔运, 孙海龙, 梁永平
2004, 23(3): 169-176.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4.03.001
摘要:
用多参数自动记录仪对桂林岩溶试验场的CF1钻孔(代表裂隙含水介质)和CF5钻孔(代表管道含水介质)水化学进行了暴雨动态和垂向变化的监测,通过数据的分析及对比,发现: 暴雨时至少有两个重要的作用在控制着水化学的动态变化,一是雨水的稀释作用,另一个是碳酸盐岩— 水— CO2 气相互作用。然而,这两个作用在管道含水介质和裂隙含水介质中的表现是不同的: 对于裂隙含水介质,碳酸盐岩— 水— CO2 气相互作用占主导,而对于管道含水介质,雨水的稀释作用则成为主控因素。因此,鉴于岩溶水化学是在碳酸盐岩- 水- CO2 气三相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中形成的,所以水化学的研究不能仅考虑水- 岩相互作用,而必须重视CO2 时空变化对水化学的控制,只有从三相系统全面考虑,才能正确把握岩溶水化学的时空演变规律。此外,试验场相距不到5m的CF1和CF5钻孔水化学时空变化的显著差异,进一步证明了岩溶含水介质的非均质性特征。
喀斯特河流溶解态稀土元素组成变化及其控制因素
韩贵琳, 刘丛强
2004, 23(3): 177-186.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4.03.002
摘要:
以化学萃取- 反萃取分离法为手段,结合等离子质谱分析仪测量了喀斯特地区乌江、沅江两大水系的枯水期河流的溶解态稀土元素含量。该两河流的化学组成代表了流经碳酸盐岩地层的河水的化学组成。与世界其它地区低pH的河水不同,喀斯特地区河水溶解态稀土元素含量较低,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并不平坦,轻、重稀土元素分异因河流的不同而不同,乌江水系上游轻稀土元素( LREE)相对重稀土元素( HREE)富集,中下游HREE相对于LREE富集,沅江水系河水HREE相对于LREE富集,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具明显的Ce、Eu负异常。乌江、沅江及其支流有高的溶解盐,含有较高的溶质浓度,河水水化学(高碱度、高离子含量、高pH值)和水/粒相互作用控制了喀斯特河水中溶解态稀土元素的含量和轻、重稀土元素的分异。
云南省迪庆香格里拉盆地地热资源勘查物探方法的应用
李丽辉, 王宇
2004, 23(3): 187-195.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4.03.003
摘要:
香格里拉盆地地处滇藏地热带,具有形成热储、地热的基本条件。通过该区区域地质、物化探资料的分析研究,选择了盆地东北部为重点工作区,部署了超长电磁波探测、大地电磁测深、高精度磁测。初步查明了研究区寻找热储目标的重点应为受断裂影响的深埋藏碳酸盐岩储热储水层。总结出了香格里拉盆地6种类型的地频谱曲线,其中目标层— — 含水碳酸盐岩反映为E层曲线特征: 较高振幅、基值高、波形活跃、变化幅度大。含水破碎灰岩电阻率100~ 200Ψm,与围岩存在明显电性差异。综合分析推测香格里拉县地热勘查靶区应在三村— 达拉一带,富含水层深度1900~ 2600m,厚度约700m。
以控制地面沉降为约束的地下水资源评价——以上海地区为例
张卫, 覃小群, 易连兴, 林玉山
2004, 23(3): 196-205.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4.03.004
摘要:
以上海市区第V承压含水层(埋深约350m )以上的整个第四系松散沉积层为研究体,将上海地下水系统作为一个完整且不可分割的系统来研究。由于开采地下水资源引起地下水系统内部物质能量变化,因而产生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地面沉降、地下水位下降、资源开采条件恶化等)。根据研究区地下水系统特征和已有的研究程度,在技术方法和途径上,着重研究上海地区第四系含水层结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建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概念模型; 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地下水资源开采量最大、水位降幅及地面沉降较小、社会经济效益较好为目标的地下水拟三维渗流一维地面沉降的评价与管理模型,并为我国大中城市(特别是在诸如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问题的地区)的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环境地质
NO3-中15N和18O同位素新技术在岩溶地区地下水氮污染研究中的应用——以河南林州食管癌高发区研究为例
杨琰, 蔡鹤生, 刘存富, 周爱国
2004, 23(3): 206-212.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4.03.005
摘要:
介绍了在野外用阴离子交换树脂收集地下水中的NO-3的新技术,以及用AgNO3 和氧化铜丝及铜颗粒燃烧反应测定氮同位素比值;用AgNO3+ C(石墨)生成CO2 测定NO-3 中氧同位素比值的密封石英管燃烧法。安阳和林州岩溶区饮用水中广泛的NO-3 - N污染大大超过饮用标准,食管癌的死亡率与饮用水中NO-3 、NO-2 、NH+4 和亚硝胺过剩的含量成正比。δ18O和δ15N资料证实,饮用水中的NO-3主要来自农家肥和化肥,这个地区没有发生有意义的反硝化作用,而以硝化作用为主。在食管癌低发区(东部)存在反硝化作用而使该区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降低。δ18O和δ15N资料还表明氧化环境中可能出现局部反硝化作用。
岩溶隧道涌水及其专家评判系统
韩行瑞
2004, 23(3): 213-218.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4.03.006
摘要:
在我国岩溶区许多的铁路、公路隧道及水工隧道的修建中,遇到大量的岩溶涌水、突泥问题,给工程施工和运营带来很大危害。基于岩溶水文地质学的最新理论和国内外工程实践,结合作者多年实践经验,提出隧道岩溶涌水专家评判系统。该系统认为岩溶隧道涌水是隧道与岩溶水系统在四维时空交汇的结果,因此,必须根据隧洞揭露的强岩溶层、岩溶水系统分布、水动力分带、岩溶结构面分析确定涌水的可能性及性质。在此基础上,根据岩溶水动态计算动态涌水量。
山西岩溶泉域水污染现状、趋势与防治对策研究
时坚, 王晶, 刘德深, 韩行瑞
2004, 23(3): 219-224.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4.03.007
摘要:
山西岩溶泉域环境脆弱,水煤资源共存,加上工业和生活“三废”的不合理排放,造成了岩溶泉域局部地段出现点状和面状污染,主要表现为岩溶水的总硬度、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铁和COD等污染物含量普遍增高,而且污染还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了有效遏制泉域岩溶水的污染,提出了严格控制地表污染源、提高资源再生利用水平、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以及建立岩溶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区等综合治理措施。
洞穴生物
微生物碳酸酐酶对石灰岩的溶蚀驱动作用研究
余龙江, 吴云, 李为, 曾宪东, 付春华
2004, 23(3): 225-228.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4.03.008
摘要:
来源于西南几个不同类型岩溶地区土壤样品分离出来的微生物菌株中,有很多能够产生分泌胞外碳酸酐酶。以一株编号为GLCa102的菌株为代表,模拟岩溶自然环境条件,研究其胞外碳酸酐酶对灰岩的溶蚀驱动作用。结果表明微生物碳酸酐酶能使灰岩溶出的导电离子总量和[Ca2+ ]提高40%以上,从而对灰岩有显著的酶促溶蚀驱动作用。本研究表明微生物碳酸酐酶在生物岩溶中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同时为深入研究生物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中国昆明地区岩溶洞穴洞口带苔藓植物研究
张朝晖, 彭涛, 李晓娜, 赵传海
2004, 23(3): 229-233.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4.03.009
摘要:
为了研究中国西南岩溶洞穴植物区系与生物多样性特征, 作者曾两次对云南昆明地区12个岩溶洞穴进行了野外考察和苔藓植物标本采集工作。其中含昆明市石灰岩洞穴1个, 石林县石灰岩洞穴5个和宜良县白云岩洞穴6个。根据采自12个岩溶洞穴洞口带的164件苔藓植物标本研究, 本文首次报道昆明地区洞穴苔藓植物10科18属25种。昆明地区洞穴中分布较多的苔藓植物科有丛藓科( Po ttiaceae) 5属8种,凤尾藓科( Fi ssidentaceae ) 1属4种,柳叶藓科( Amblystegiaceae ) 3 属3 种和青藓(Brachytheciaceae ) 2属3种。溶洞中较常见的4种苔藓植物种类是萤光苔类植物光苔Cyathodiumcavernarum Kunze ( 见于6个溶洞中) , 小凤尾藓Fissidens bryoides Hedw ( 见于4个溶洞中) , 橙色净口藓Gymnostonum calcareum Nees et Ho rsch (见于3 个溶洞中)和长叶扭口藓Tortella tortuosa( Hedw ) Limp ( 见于3个溶洞中)。野外观察表明,受洞穴弱光环境生态因子的限制, 昆明地区洞穴苔藓植物主要生长于洞穴洞口0~ 26m带范围内; 2种丛集型藓类植物, 橙色净口藓Gymnostonumcalcareum Nees et Horsch, 和钩喙净口藓G.recurvirost re Hedw 参与洞口带钟乳石或石笋钙华沉积。
基础地质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野外溶蚀试验研究
唐健生, 夏日元, 邹胜章, 梁彬
2004, 23(3): 234-237.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4.03.010
摘要: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天山南麓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碳酸盐岩广为出露。采用灰岩和白云岩溶蚀试片进行了野外溶蚀试验,得出灰岩和白云岩的溶蚀速度达到0. 281~ 0. 404mm /ka; 镜下鉴定,观察到溶蚀形成的微溶缝和溶孔,缝宽0. 05~ 0.2mm,孔径一般0. 1~ 0. 25mm,反映了在大陆性干旱气候条件下,降水下渗溶滤对岩溶孔缝洞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乐业县大石围天坑群洞穴第三纪堆积的孢粉组成特征及相关问题探讨
刘金荣, 张继淹, 梁耀成, 伍乃东
2004, 23(3): 239-246.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4.03.011
摘要:
介绍了广西乐业县大石围天坑群中蚂蜂洞、里郎洞新第三纪堆积孢粉组合特征,并由此探讨了大石围天坑四层不同高程上的洞穴的发育时代。蚂蜂洞和里郎洞新第三纪堆积是迄今广西所发现的海拔高程最高的第三纪地质剖面,其孢粉主要以被子类桤木粉属( Alnipollenites )、栎粉属( Quercoidites )、桦粉属( Betulaepollenites )、栗粉属( Cupuliteroipollenites ) , 裸子类双束松粉属( Pinuspollenites ) , 蕨类水龙骨单缝孢属( Polypodiaceaaesporites )、桫椤孢属( Cyathidites )为主,反映当时主要为亚热带温暖、阴湿的森林气候环境。根据与蚂蜂洞的相对位置,推测较之高的南东支洞、最高层洞形成时代应早于新第三纪,比之低的中洞应形成于早— 中更新世,而地下河则在全新世时期形成。
重庆金佛山岩溶作用驱动因素初探
吴孔运, 孙海龙, 汪进良, 刘再华
2004, 23(3): 247-252.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4.03.012
摘要:
走向北东— 南西向的向斜和近东西向的横张大节理等地质构造控制了金佛山岩溶作用发生的空间展布方向。下二叠统的中厚层块状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给金佛山岩溶作用的发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4~ 10月这一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加大了金佛山岩溶作用发生的强度和速度。茂密的森林植被和及其植被分带性在进一步促进了金佛山岩溶作用发生的同时,也导致了金佛山岩溶作用强度在时空分布上的差异。
石漠化研究
不同强度等级石漠化土地植被恢复技术初步研究——以贵州花江试验示范区查尔岩试验小区为例
梅再美, 王代懿, 熊康宁, 兰安军, 陈永毕, 孙建昌, 余金勇
2004, 23(3): 253-258.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4.03.013
摘要:
分析了贵州花江试验示范区查尔岩试验小区中不同强度等级石漠化土地所表现出的缺土、缺水、植被覆盖度低、土地总体生产力水平低下等特征,提出了不同强度等级石漠化土地的植被恢复途径与对策,以及不同强度石漠化土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的主要造林植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