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7年  第16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工程地质
岩溶塌陷预测评价系统及其应用——以唐山岩溶塌陷为例
雷明堂, 蒋小珍, 李瑜
1997, 16(2): 97-104.
摘要:
由于岩溶塌陷的影响因素较多,传统的方法难以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量化综合评价,为此,作者以GIS为工具,在PC机上开发研制出了岩溶塌陷预测评价系统,并将之应用于唐山岩溶塌陷评价中。结果表明,该预测评价系统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处理能力,塌陷评判正确率较高,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喀斯特峡谷成因及数学模型研究——以猫跳河、六冲河为例
肖鸿林, 邹成杰
1997, 16(2): 105-112.
摘要:
喀斯特峡谷,是喀斯特地区由河流的侵蚀、溶蚀和崩塌作用共同塑造的一种特殊地貌类型,它的发生与发展,与岩石性质、河床水力比降、流量等各因素密切相关。峡谷的发育和存在,对水利水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水文地貌物理场观点出发,分析喀斯特峡谷形态与上述各因素的相关关系,并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为喀斯特峡谷的研究尝试一种新的研究途径
岩溶管道(洞穴)形态空间的数学描述及分形计算研究
李文兴
1997, 16(2): 113-119.
摘要:
本文给出了岩溶管道(洞穴)的数学模型,使岩溶管道(洞穴)研究从形象描述进入到数学描述。同时,笔者以杭州瑶琳洞为例,应用经简化后的数学模型进行分维计算,求出反映洞穴空间形态复杂程度的分形维数,为岩溶洞穴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喀斯特流域空间尺度对洪、枯水水文特征值影响初探——以贵州河流为例
梁虹
1997, 16(2): 121-129.
摘要:
本文根据贵州省境内70多个水文测站多年观测资料,研究对比了喀斯特流域和非喀斯特流域因流域空间尺度差异引起的洪、枯水流量特征值的变化,并指出喀斯特流域结构产生的特殊水文效应将随着流域面积的增大而逐渐减弱
示踪试验在淄博裂隙岩溶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朱学愚, 徐绍辉, 司进峰
1997, 16(2): 131-137.
摘要:
为了在山东省淄博市地下水遭受石油污染的地区合理地布置治理工程,我们进行了两次裂隙岩溶水的示踪试验。试验在深井中进行,示踪剂用131I同位素。第一次用来确定污染源附近(靠下游)的金岭断层的水力性质,为治理地下水污染的水力截获带的布置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该断层是透水的,而且是污染最严重的地带,根据这一结果布置了水力截获带。第二次在水力截获带运行时进行示踪试验,以确定该带运行时的降落漏斗范围、地下水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为用曝气法、ClO2氧化法和微生物法进行地下污染治理提供水文地质依据。两次试验求得的地下水实际平均流速(视速度)为111.84m/d和187m/d,说明研究区裂隙岩溶地下水的运动速度也相当大,地下水污染问题是一个对流占绝对优势的问题
渭北袁家坡、筛珠洞二泉流量的理论频率计算及其评述
陶书华
1997, 16(2): 138-144.
摘要:
本文根据渭北地区已有的袁家坡、筛珠洞两个岩溶泉流量的报道,进而用理论频率法对该二泉水进行了资源评述。认为泉水的流量应以保证率50%的数值或以平均数值称之较妥,而开采资源应以最高保证率的流量数值最为可靠
贵州香纸沟瀑水钙华藻席研究
田友萍, 何复胜
1997, 16(2): 145-154.
摘要:
本文通过对贵州省贵阳市北郊香纸沟景区瀑水钙华群进行实地考察与室内研究,查明该处瀑水钙华体上发育着多种多样的藻席,它们造就了瀑水钙华表面多种多样的区域性小形态。初步揭示这种瀑水钙华藻席的多样性与组成它的藻微群落的多样性密切相关
华南古岩溶角砾岩中铀矿床与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特征对比研究
闵茂中
1997, 16(2): 155-160.
摘要:
对比华南古岩溶角砾岩中铀矿床与著名的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在成矿地质背景、矿化角砾岩成因、与火成岩关系、矿物组合、围岩蚀变、成矿热源、矿化流体性质和成矿年龄等方面存在的异同,进而得出该两类矿床大多属与(古)岩溶有关矿床的结论
漓江流域主要环境问题
缪钟灵
1997, 16(2): 161-166.
摘要:
漓江是桂林—阳朔风景名胜区的灵魂,近二十余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引起了流域内某些环境要素的变异。本文针对其中的主要问题,诸如枯水问题、洪水灾害、水体污染、土地资源减少、塌陷等进行论述并提出了治理意见
关于喀斯特洞穴发育深度问题
何宇彬, 邹成杰
1997, 16(2): 167-175.
摘要:
探讨喀斯特洞穴发育深度,必须考虑其形成的环境条件。喀斯特洞穴的形成环境可归结为两大系统:1)常温常压开放系统,主要表现为在强烈的地下水动力作用下的溶蚀作用;2)高温高压封闭系统,主要表现为在微弱的地下水动力作用下的化学溶蚀作用。热水溶蚀及混合溶蚀作用是发育深部洞穴的主要动力
挪威极地岩溶及其形成机制
李彬, Stein-Erik Lauritzen
1997, 16(2): 177-185.
摘要:
挪威北部现处于极地地带,但岩溶,尤其洞穴却很发育。现已查明的洞穴达1100多个,最长的达11km,最深的有630m。地表微岩溶形态也丰富。根据野外调查和初步分析,其岩溶发育机制可概括如下:(1)特殊的地质背景:条带状大理岩(相对透水)间夹于片岩(相对隔水)中,这导致了大量的外源水的补给;第三纪以来的强烈抬升导致岩石的变质,以及断裂和一些构造脆弱面的形成;第四纪冰川作用和深切峡湾的形成导致了非常大的水力梯度和水动力场;(2)有利的气候条件,包括非常大的降水量(平均年降水量在3000~3500mm之间),以及冰期间冰期的相互作用(导致周期性的强烈水循环)。特殊的地质背景和有利的条件为岩溶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因此水的强烈侵蚀作用很可能是该地区岩溶形成的主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