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8年  第7卷  第4期

水文地质
贵州省独山南部地区岩溶地下水的区域分布和开发治理
李景阳, 毛健全, 鄢贵权, 梅正星
1988, 7(4): 279-285.
摘要:
本文概述了独山南部地区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论述了岩溶地下水的类型、平面展布和埋藏特点以及示踪试验。从分析研究区域内岩溶地下水的动态特征入手,对岩溶含水系统的结构、地下水赋存、径流及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研制了水资源规划及管理模型;并用多种方法进行了水资源的评价和对比,最后讨论了开发利用及规划问题。
海泉地区地下水资源预测及合理开发利用
孙其昌, 陈核来
1988, 7(4): 286-293.
摘要:
本文根据郴州市气象站三十四年的大气降水量资料和该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取得的大量数据,用相关分析和有限差分法对海泉地下水资源及水位动态进行了预测和预报。论述了合理开发利用海泉地下水资源的前景。
开采滨海岩溶水的水质动态型与形成机理
李德成
1988, 7(4): 294-297.
摘要:
本文论述了开采条件下,滨海岩溶水出现的水质动态:截流性、绕道性、激发性、可恢复性及不可恢复性等。通过对水质动态类型的分析,探求了其形成的机理。
碳酸盐岩地区地下水年龄的同位素研究
石慧馨, 蔡祖煌, 许志藩
1988, 7(4): 302-306.
摘要:
在太原地区测试了240个地下水、地表水和大气降水的~3H、~14C和~13C值。结果表明研究区有三维地下水流动系统,岩溶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区应选用不同的地下水混合模型。通过年轻水混入校正、死碳稀释校正和~14C初始浓度变化校正,求得了研究区内13个点上的地下水年龄,并据此计算了地下水流速和径流量。
冀中拗陷岩溶水同位素组成及水动力条件
李桂如, 王基华, 张培仁, 蒋凤亮
1988, 7(4): 307-311.
摘要:
测定了冀中拗陷不同年代含水系统的δD和δ18O值。岩溶水产自中—上元古界(pt)和下古生界(p2)灰岩,其δD值变化于-80%至-65%之间、δ18O值变化于-11至-5‰之间。18O漂移可能表明水与岩石发生了氧同位素交换,也可能有少量同生沉积水残存。 从西边的太行山到拗陷中央,根据δD值分出四个水动力带,即补给带,水交替带,承压带和浅水带。 研究发现,从补给带到拗陷中央的浅水带δD值逐渐增加,补给水的δD值大约为-80‰,交替带的δD值在-75至-70‰范围内,排泄带水的δD值与下第三系生油砂岩的一致,一般大于-65‰。 岩溶系统主要发育在水交替带,在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采中应予以考虑。
核技术在开发四川盆地红层溶隙溶孔水中的应用
吴致军
1988, 7(4): 312-317.
摘要:
分布于四川盆地中生代“红层”中的溶隙溶孔水,表现为富水性差异大、分布不均匀、受溶隙溶孔网络控制等特征,是盆地内具有特殊供水意义的地下水。本文举例论述了应用同位素及射线测量技术开发这类地下水的研究成果。
山西郭庄泉岩溶水系统环境同位素研究
连炎清, 周宏, 王恒纯
1988, 7(4): 318-323.
摘要:
利用环境氚为信号建立模型计算岩溶水资源,以前只考虑降水氚浓度的作用,而没有考虑因补给条件差异所产生的氚信号差异。本文所研究的郭庄泉岩溶水系统则同时考虑降水氚信号、石炭二叠系含水层地下水转换补给氚信号以及汾河水氚信号的输入,采用多输入——单输出模型计算岩溶水系统地下水平均滞留时间及储存量。
华北盆地岩溶地热资源评价
张振国
1988, 7(4): 323-328.
摘要:
华北盆地岩溶地热资源多赋存于隐伏的凸起构造部位。用Na—Li、Na—K—Ca和SiO2地热温标计算的深部热储温度为70°~150℃,用辐射流补给模型计算的热储有效热能,相当于4.4亿吨标准煤,因而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重庆市岩溶热泉水资源及其医疗意义
谭开欧, 江冰
1988, 7(4): 329-334.
摘要:
重庆市是我国有名的山城,地处长江上游,是中国西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在市区2万多平方公里范围内,蕴藏着丰富的岩溶热矿泉水资源,现已发现20余处。水温25~62℃,水量达7.5万米~3/日,水化学成份以硫酸钙为主,故又称“石膏矿泉”。产于三叠系嘉陵江组碳酸盐岩地层中。水中还含有锶、氟、锂、硼、硫化氢、氡等微量元素,具有医疗价值。热矿泉水产地自然环境优美、交通方便,是较好的旅游疗养基地。本文主要论述热矿泉水的特征、形成机理及其医疗作用。
用线性体在太行山完满断块山区寻找岩溶裂隙水
刘光尧, 刘溱蕃
1988, 7(4): 367-370.
摘要:
根据航片的线性体,在完满断块缺水山区进行了大量井位选择,为当地居民寻找岩溶裂隙水,获得良好效益。
环境地质
贵阳城市喀斯特环境及其治理保护
李兴中
1988, 7(4): 298-301.
摘要:
本文在论述贵州高原分水岭地带喀斯特发育及水、土、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对贵阳城市喀斯特环境质量变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并提出改善城市喀斯特环境质量的综合治理和保护措施。
隐伏岩溶区地面塌陷机理分析与建筑物地基基础处理
陈朝贵
1988, 7(4): 349-355.
摘要:
本文简要分析了隐伏岩溶区地面塌陷的一般机理,认为岩性构造与地下水的活动是产生隐伏岩溶地面塌陷的三要素。通常由于岩溶区盖层中地下水位的急剧变化,水力坡度增大,产生潜蚀、真空吸蚀、掏空、形成土洞进而发展到地面变形塌陷。文章中还以两个工厂为例,总结了地基与基础设计中,采用钢筋混凝土杯基、跨梁板、水玻璃灌浆、钻孔灌注桩或挖孔灌注桩等方案,都是加固地基防止岩溶土洞对建筑物的不良影响与危害的有效办法。
矿产地质
我国岩溶煤矿床的突水及防治
李金凯, 周万芳
1988, 7(4): 340-343.
摘要:
我国岩溶类煤矿床突水频繁,突水量大,为了防治突水水患,依据不同矿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采用相应的防治水技术和方法,可有效地减低突水危害程度,相对增强防患能力,节省排水费用和利于矿山环境保护。
石膏喀斯特陷落柱的形成及其水文地质意义
钱学溥
1988, 7(4): 344-348.
摘要:
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纪地层内有陷落柱分布,这种现象在世界其它地区是少见的。山西省太原、霍县和阳泉煤田陷落柱最为发育,每平方公里一般有陷落柱0.5—5个。陷落柱横断面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0—200米,高50—500米,由上覆岩层坠落的碎石、砂和土所充填。 自1944年以来,地质学家和水文地质学家普遍认为陷落柱是奥陶系石灰岩溶洞坍陷的产物。这种假说对野外一些地质现象难以解释。作者论证陷落柱形成的过程是:在地下深处,中奥陶系石灰岩中赋存有很厚的硬石膏。地壳不断上升,在地下水的作用下,硬石膏水化变成石膏。体积膨胀了64%的石膏,沿着破碎带的交线挤入上覆的岩层。这种柱状的石膏体不断被地下水溶蚀,上覆岩层塌陷填充形成了陷落柱。 陷落柱除对采矿有影响外,对喀斯特大泉补给、矿坑充水、地下水的人工补给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岩溶充水矿床的基本水文地质特征及岩溶水的防治与利用
刘启仁
1988, 7(4): 355-339.
摘要:
我国岩溶充水矿床分为三种类型:(1)溶隙充水矿床;(2)溶洞充水矿床;(3)暗河管道充水矿床。第一种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矿床常赋存于巨大的岩溶水系统中,矿井突水淹井经常发生。但岩溶水又是发展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第二种类型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岩溶塌陷是矿床开采中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第三种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主要问题是雨季暗河突水。 本文总结了各类岩溶充水矿床的水文地质特征,并对岩溶水的防治与利用进行了详细讨论。
工程地质
贵州省三叠系‘膏溶层’的形成机理及水库防渗研究
胡武周
1988, 7(4): 356-361.
摘要:
贵州的地理环境在燕山运动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叠系膏盐层的岩溶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溶坍角砾岩、次生灰岩和假角砾岩。人类活动导致岩溶复活或岩溶作用方向的改变。岩溶发育在时空上具有迭加特征,随着岩溶作用过程的推移,同一地点水质类型的变化序次与随深度的变化序次相反。水库的防渗处理不当,使岩溶作用由化学作用为主转化为化学与物理作用并存,最终演变成以机械破坏为主。防渗处理应满足于对地下水比降、水交替循环条件等方面的要求。贵州火石坡水库的防渗处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例证。
技术方法
电磁波层析成象在岩溶探测中的应用和发展
刘立振, 张子玲, 何建文, 吴以仁
1988, 7(4): 362-366.
摘要:
在射线光学近似下,孔间电磁波传播方程满足Radon变换。因此,基于Radon逆变换的CT可用于处理钻孔电磁波法资料。选用了ART、SIRT和BPT三个重建算法并针对岩溶地区的地电条件作了若干改进。岩溶地区野外资料处理的几个实例说明,成象的地质效果是良好的。
应用各种示踪剂研究岩溶泉系统的补给边界
蔡伍田, 戴爱德, 袁钢坤, 赵草著, P.比多
1988, 7(4): 378-383.
摘要:
应用三种化学示踪剂,对桂林岩溶水文地质试验场“31号泉系统”的补给边界进行了研究。试验在雨期进行,示踪剂分别是降雨后投入落水洞随表层岩溶水带入地下;或在降雨前投入无水的落水洞中,待降雨后由地表产流带入地下。 试验表明,氯化锌、钼酸铵是较理想的示踪剂,地下水速度为4~250米/小时,速度差可能是由于包气带岩溶含水介质渗透性和水力坡度不同所致;泉口历时浓度曲线常呈多峰型,多是由于降雨脉冲影响所致;峰丛区高程不等的洼地多通道补给山边泉,峰丛区含水介质结构具有叠置性,即水平方向多通道,垂直方向多层次,故水均衡计算不可忽视;“31号泉系统”的补给边界,通过圈定有水力连系之洼地的地表分水岭来确定。
综述
我国喀斯特地下水示踪概况
梅正星
1988, 7(4): 371-377.
摘要:
中国喀斯特地下水示踪技术使用十分广泛。近年来,有较大的进展。从简单的地下水连通与否的研究,发展到利用示踪曲线来分析地下水过水通道的展布形状,以及计算地下水的流量和示踪剂回收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