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8年  第7卷  第3期

中国岩溶区域的水文地质研究
张寿越, 辛奎德, 籍传茂
1988, 7(3): 173-177.
摘要:
中国碳酸盐岩的出露在领土的八分之一以上。岩溶地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着迅速进展。从1961年以来,召开了六次全国性的会议,岩溶研究与许多其他科学结合进行。
基础地质
论岩溶环境系统
袁道先
1988, 7(3): 179-186.
摘要:
岩溶地区有一些特殊的环境问题,如旱涝,森林退化、地面塌陷、矿井突水突泥、地下水的污染以及旅游景物的损坏等。对其发生发展规律已作了许多探讨,对它们的治理也作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些经验。 但是,岩溶地区有些环境问题长期治理而未能解决,有的问题解决了而又出现了另一方面的问题,或在邻近地区出现了新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对岩溶环境系统缺乏了解,或者缺乏以岩溶环境系统为基础的合理的环境规划、决策和有效的管理。 本文讨论了岩溶环境系统的构成、特征、及其类型划分。在一个处于自然动态平衡状态下的岩溶环境系统中,常常含有多种人类需要的资源。对各种资源的开发将会改变这种自然平衡状态,但应以该岩溶环境系统的特点以及其容量和质量为基础,并以满足人类长期的多方面的需要为目标。
水文地质
中国岩溶水资源评价及开发管理模式
王兆馨
1988, 7(3): 187-191.
摘要:
本文在总结岩溶水资源评价、岩溶充水矿床水量评价及水资源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中国岩溶水资源分布和形成特点、岩溶水定量评价方法及典型地区岩溶水开发管理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中国岩溶地区水文环境与水资源模式
卢耀如
1988, 7(3): 193-198.
摘要:
根据新图集《中国岩溶—景观·类型·规律》,本文进一步讨论一些问题。首先,介绍了中国岩溶水资源一般情况;其次,有关岩溶水文网特征,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方式,和岩溶水文环境中同位素特征及溶蚀与沉积作用的内容;最后,较多篇幅用以介绍岩溶环境和岩溶水资源模式,在本文只能综合几个典型的模式。
我国岩溶地区水文地质图编图经验
陈梦熊
1988, 7(3): 199-203.
摘要:
我国各不同时代的碳酸盐岩分布甚广,岩溶发育,裂隙溶洞水(或称岩溶水)较为普遍。在区域水文地质测绘工作中,岩溶水被认为是含水层系统中地下水的基本类型之一。岩溶水按含水层的岩性结构,可划分为两类,即纯碳酸盐岩岩溶水与碳酸盐岩、碎屑岩互层中的岩溶水。在图例设计中、岩溶水常按以上两种类型采用两种基本色调,并按颜色深浅区别其富水程度。岩溶含水层根据不同的蕴藏条件,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裸露型、覆盖型与埋藏型。在水文地质图上采用“双层结构”的表示方法,反映岩溶含水层与覆盖层或其它上覆地层的相互关系。图面还考虑其它重要水文地质特征,如补给系统或排泄系统,以及地下暗河系统等。论文列举了在岩溶地区编图的若干实例,如华北的山西太行山地区与济徐淮地区岩溶水文地质图的图例设计,并论述了岩溶地区编制水文地质图的基本方法与主要经验。
黄龙风景区岩溶水及泉华沉积的同位素研究
陈先, 朱学稳, 周绪纶
1988, 7(3): 209-212.
摘要:
黄龙是中外闻名的风景旅游区。通过同位素研究阐明了形成黄龙景观的钙泉华发育机制、形成年代、沉积速率及低温温泉水——珠珍泉水的成因。
鲁中南地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及其特征
奚德荫
1988, 7(3): 213-218.
摘要:
鲁中南地区广布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是我国北方岩溶发育具有代表性地区之一,其水文地质条件也较为典型。低山丘陵区由于地下水深埋,富水性差,是山东省人、畜吃水困难地区。局部地区岩溶水量丰富,水质良好,是重要城市和工业的供水源,也是某些铁矿、煤矿开采充水的主要威胁,有些矿区还存在排供矛盾。此外,不适当地过量开采,引起地面塌陷。因此,研究岩溶水文地质条件,掌握其规律,对有效地、合理地开发利用岩溶水资源是十分重要的。
地苏岩溶地下河系研究
陈文俊
1988, 7(3): 223-227.
摘要:
通过用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了探测与深入研究,获得了关于岩溶地下河系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新认识。本文论述了中国南方最大的地下河系——地苏地下河系的发育条件,制约因素,补给、迳流、排泄,水运动特征与规律,水资源等。地苏地下河系有12条文流,总长度241.1km,集水面积1004km~2。上游管道较简单,中游呈脉状,下游发育为网状河系。地下河系具有多层结构特征,流速4—10km/d,最大流量达544.9m~3/s。年排泄水量12亿m~3/y。
岩溶水的介质和运动
陈雨孙, 边际
1988, 7(3): 229-234.
摘要:
本文从岩溶水运动于三重介质——由可溶岩的孔隙和微裂隙组成的储水介质,由裂隙组成的输水介质和由溶洞组成的控水介质——出发,简化了输水介质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假定它是分区的均质和各向同性的,这在岩溶水的流向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是允许的,文中建立了三维和二维数学模型,用算例解释了岩溶水运动的特点并用实例——娘子关泉域,说明这种简化的可行性。
岩溶水研究中岩溶裂隙介质的地质力学和数理分析
曹以临, 陈鸿汉, 邵连
1988, 7(3): 235-240.
摘要:
本文以济南泉域为例,试用地质力学和数理分析方法研究北方岩溶区岩溶水系统中构造场和岩溶场对岩溶裂隙介质渗透场的控制响应关系,模拟岩溶水系统,以查清岩溶水的赋存运移规律。
有限单元和边界单元交连耦合法在水文地质参数反演中的应用
赵永贵
1988, 7(3): 241-246.
摘要:
这里提出一个新的水文地质参数的数值反演方法。这个反演方法是以有限单元和边界单元的交连耦合法(CFEBEM)以及最小二乘法(LSM)为基础构成的。CFEBEM方法同有限单元法(FEM)一样灵活,同边界单元法(BEM)一样精确。应用该反演方法不但可以确定水文地质参数的分布,同时也可获得地下水流场的计算结果。文中还研究了三种反演迭代技术。在太原地下水系统研究中的应用说明这种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岩溶含水层中地下水向泉口流动的解析模型
林敏, 陈崇希
1988, 7(3): 247-258.
摘要:
本文分别建立了地下水以层流状态和紊流状态向泉口流动的四个理想模型。它们是遵循达西(Darcy)线性定律的一维流动和径向流动模型,以及遵循非线性定律的一维流动和径向流动模型。模型的解与传统使用的含有衰减系数α的泉流方程——服从达西定律的Qt=Q0e-αt和紊流的Qt=Q0(1-αt)——是一致的。而这些解使人们可以认识到衰减系数的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从而从理论上解释了天然泉流量衰减过程的特征。层流状态下一维流动模型的径向流动的;紊流状态下一维流动和径向流动的衰减系数分别为:根据α系数的表达式,可以推算含水层的平均渗透系数。
岩溶水系统的混合模型——以北山岩溶水系统模拟为例
崔光中, 朱远峰, 覃小群
1988, 7(3): 253-258.
摘要:
通过等效水箱模型,对北山矿区岩溶水系统的补给和排泄区,两个子系统间的水力通道进行模拟,求出五条通道的空间分布及过水能力参数,预测在矿山开采疏干时通道的最大过洪量,并以此提供数值模拟预测矿坑最大涌水量求解时的进水边界条件。
门限自回归模型在预测岩溶泉水流量中的应用——以桂林岩溶试验场为例
戴爱德等, 袁道先, 蔡五田, P·比多
1988, 7(3): 259-264.
摘要:
门限自回归模型(TAR)是一种分段线性的非线性时间序列模型。因此,用于线性模型的定阶,参数估计,诊断性检验的BOX—JENKINS方法亦可用于TAR模型,与其它非线性模型相比具有计算简单,可用计算机自动建模的优点。在中法合作的中国桂林岩溶试验场,将它应用在岩溶泉系统的水量输入输出预测的研究方面,获得成功。
徐州某水源地的裂隙岩溶水资源评价
谢春红, 朱学愚, 黄卫华, 陈国富
1988, 7(3): 265-272.
摘要:
在徐州西郊区的一个开采井区对岩溶裂隙水的资源进行了评价。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提出了在一类边界条件下预计未来水头的近似解析解。用有限单元法解决反求参数问题及预测水头,获得了满意结果。
环境地质
防止矿井排水引起地面塌陷的新技术
田开铭
1988, 7(3): 205-208.
摘要:
作者在山东省金岭铁矿田和湖南省辰溪煤田考查了巨厚灰岩中出现的人工双层水位现象及其经济技术效益,深入研究了这种奇异现象形成的机制。 在覆盖岩溶地区,当灰岩含水层的厚度大到足够裂隙渗透张量随埋深的变化能够由竖立的椭球倒转成平卧椭球,而且灰岩含水层在深度S以下处在水文地质开启程度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矿井最好采用分中段逐段疏干或首先从深部疏干的方案排水,就可以利用人工形成的双层水位防止地面岩溶塌陷,以及地表水顺塌陷倒灌矿井;还能同时缓解矿井排水与矿山供水之间的矛盾。
矿产地质
中国冀中拗陷古岩溶及潜山油藏形成的水文地质论证
汪蕴璞
1988, 7(3): 219-222.
摘要:
本文试图剖析研究区中生代末不整合面之下海相碳酸盐岩突起体的储油条件,研究这类岩层中埋藏型岩溶的分布、形成过程和时代,其上覆下第三系生油岩系中的石油是怎样进入和何时进入岩溶地层中的,主要受控于何种驱动力,在空间上哪些部位能形成潜山油藏。
水均衡法预测岩溶区坑道涌水量的一些见解
张江华, 陈国亮
1988, 7(3): 273-278.
摘要:
本文对水均衡法预测岩溶区(特别是垂直渗流带内)坑道涌水量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文章着重讨论了:集水面积与汇水面积,降雨量与入渗量的非线性关系和临界降雨量,入渗系数的非线性特征,入渗量与坑道涌水量的关系和涌水系数,坑道涌水量的计算与分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