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5年  第14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水文地质
江西城门山铜矿裂隙喀斯特水的充水条件和疏干预测
朱学愚, 徐绍辉, 吴春寅, 孙克让, 朱国荣
1995, 14(2): 101-112.
摘要:
城门山铜矿矿体存在于裂隙喀斯特(岩溶)化的灰岩中,并且有一部分矿体埋藏在九江县的赛湖底下,矿床的充水条件复杂,一直被认为是“大水矿床”,至今尚未开采。本文分析了该翼天矿充水的各种来说,用数学模型的有限元解计算了各种来源所占的份额。分析了产生湖底塌陷和湖水倒灌的可能性及防治措施。论证了城门山铜矿“水可治、矿可开”。
岩溶含水介质渗透性空间结构分析的模型及其应用
张征, 张人权, 徐恒力, 刘淑春
1995, 14(2): 113-121.
摘要:
岩溶含水介质渗透性的空间分布具有随机性与结构性的双重性质,本文探讨了运用区域化变量理论研究岩溶含水介质渗透性空间结构特征的数学模型及多数的物理意义,并阐述了具体的应用方法。为了综合表征岩溶含水介质渗透性的空间变异特点,给出了方向综合变异指标Dv。
山西省辛安泉岩溶水系统特征及泉流量预测模型
郭振中
1995, 14(2): 122-135.
摘要:
在对山西省辛安泉岩溶水系统及泉流量进行分析、研究基础上,建立系统泉流量的多元回归模型、趋势—周期—随机模型、门限自回归模型和灰色系统模型,预测泉流量,并通过拟合及预测结果,对各种模型功效做出评估。
潜水延迟给水理论及其在弱岩溶区井流计算中的应用
谢承迪
1995, 14(2): 136-149.
摘要:
本文提出了失水带迟后反应原理和延迟给水理论模型,它考虑了失水带毛细管和介质阻力对流动的影响,其水位、水头解能自然地再现Walton“三阶段”型曲线。纽曼模型解仅是本法的一特例,因它未反映失饱和带的影响,其水位过程解型式与实测“三阶段”型相反。考虑了测壕(井)对流动影响的方法能获得更符实际的含水层参数值。文中并首次研究了在孔隙—裂隙流动中延迟释水的机制,提出“耦合滞后”原理,并经实例验证本模型对弱岩溶潜水流的适用性。
喀斯特隙流水与管流水的耦合及转化关系研究
何宇彬, 徐超
1995, 14(2): 150-160.
摘要:
本文是以普定喀斯特水研究试验场为基地,应用人工放水脉冲和天然暴雨脉冲的观测资料,研究了马官—陈家庄地下河的空间结构;分析了水文、水化学动态,揭示了隙流水与管流水之间的耦合与转化关系。喀斯特水运动的主要模式是:降雨(扑)→隙流水(储)→管流水(排),地下河主要起着排泄功能。只有在暴雨期,局部地段(落水洞,伏流)才出现“反补给”关系,这应属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岩溶管道介质空隙率变化(视表征体元)及分形研究
李文兴
1995, 14(2): 161-168.
摘要:
本文参照J.Bear对于多孔介质提出的表征体元,以杭州瑶琳洞为例给出了岩溶管道介质空隙率变化曲线,并应用分形理论研究空隙率变化规律。这种作为基础理论的研究,具重要的岩溶水文地质意义。
点扫描分析在溶蚀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韩宝平
1995, 14(2): 169-175.
摘要:
本文首次运用X射线能谱仪与扫描电镜耦合技术,对碳酸盐岩天然风化样品和溶蚀试验后样品进行了点扫描分析,定点地研究了微区空间化学成分配置关系对微观溶蚀形态的影响,在罕见晶形方解石矿物的确定、溶蚀过程中化学成分的演化与重新配置,鲕粒灰岩的差异性溶蚀,不溶物颗粒周围的环形溶孔成因等方面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
地面微重力方法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效果
陈贻祥
1995, 14(2): 176-185.
摘要:
地面微重力方法用于地质灾害调查在我国是一新的应用领域。本文简要介绍了地面微重力方法用于地质灾害调查的理论基础、工作方法及干扰场的特征与消除方法;并从大量的生产成果中筛选出一些较典型的实例,论证了地面微重力法在不同地质环境中,勘查地质灾害的可行性及地质效果。
喀斯特流域水文地貌系统汇流分析─—以喀斯特峰丛洼地谷地流域为例
梁虹, 杨明德
1995, 14(2): 186-192.
摘要:
在回顾目前汇流理论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喀斯特径流试验场水文资料,提出喀斯特流域水文地貌系统汇流结构场由地貌形态结构和含水介质结构组成,从而认识到喀斯特流域汇水流量过程的双层结构,并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探讨了流域汇流特性。
喀斯特峰丛洼地系统土地利用与人口聚落分布─—以贵州为例
周国富
1995, 14(2): 194-198.
摘要:
喀斯特峰丛洼地地区,每个洼地都与周围峰丛构成封闭的地域系统,辐聚型的物质运动导致了系统内物质分布呈独特的不规则垂直同心环带结构。受地形和地表物质(主要是土壤)分布的影响,土地利用在峰丛和洼地部分各不相同,狭小、分散、比重小的有效土壤使系统生产力偏低,严重制约了系统人口密度和规模的增加,使该区域人口空间聚集度低,社会经济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状态。改变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改善交通条件,增加内部与外部、内部与内部的联系性并使土地利用科学化和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