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8年  第7卷  第1期

生态地质
南方岩溶石山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地质初步探讨
蔡桂鸿
1988, 7(1): 1-8.
摘要:
我国南方的岩溶石山区分布面积很广,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它有特殊的农业生态环境,并且存在各种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如早涝、森林退化、水土流失,“石山化”等等,这些问题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根据各地区的生态环境,采取综合开发治理的措施。岩溶生态系统中,水、土、植物是农业生态平衡的关键、又是岩溶生态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对此应有深入的研究,才能保持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促使其经济有较快的发展。
环境地质
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条件
康彦仁
1988, 7(1): 9-18.
摘要:
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需具备有岩溶洞隙、一定厚度盖层、地下水活动三个基本条件。岩溶洞隙的存在是塌陷产生的基础,为塌陷物质提供容纳的场所和运移的空间。松散破碎的盖层是塌陷体的主要组成部份,已知塌陷大多数由土层组成。地下水活动是塌陷产生的主要动力,地下水位升降、流速流量的变化,将对土层、洞隙空间产生多种力学效应和作用,引起岩土体破坏,导致塌陷产生。深入研究岩溶塌陷的形成条件,将有助于搞清它的形成机理,为塌陷的预测、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湖南郴州市采排岩溶水引起地面变形的分析
陈核来
1988, 7(1): 19-25.
摘要:
本文根据郴州市覆盖型岩溶区水文地质特征,综合岩溶水的开采情况,在综合分析56处地面变形现象的基础上,对该市地面变形的分布特征和形成,特别是对地面塌陷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归纳。指出了郴州市地面变形的产生原因和预防处理措施。
用数值法模拟断裂对岩溶塌陷的控制
管德邻, 施鑫源
1988, 7(1): 35-44.
摘要:
通过地下水动态变化资料,采用数值方法反求出水文地质参数,并建立断裂构造、地下水迳流和岩溶塌陷之间的关系。由于地下水位变化过程是表现不同地段地下迳流补给和不同输水能力的特性,同时也综合地反映了水文地质条件。按照地下水二维非均质各向异性非稳定运动规律,用有限单元法确定了旱季及雨季的参数,并对这些参数用多年资料作了校验。 通过模拟计算,发现了一条北西西向断裂的存在,它控制着区内地下迳流和岩溶塌陷的形成,塌陷主要沿着张扭性断裂的方向延伸,尤在断裂交汇部位为甚。塌陷于1982年发现,预测发生在离水源地大约1100米及1500米处的塌陷,已于1983年全部得以证实。 该例表明,预报塌陷规律是可能的,它对断裂构造分析,防止塌陷,保护环境均有重要意义。
矿产地质
湖南北型煤矿区的岩溶陷落柱
宗坚
1988, 7(1): 27-34.
摘要:
湖南上二叠统龙潭煤系分北型及南型两类。北型矿区煤系仅有含煤段,可采煤与强含水层茅口灰岩之古剥蚀面有直接水力联系,由于古剥蚀面岩溶普遍发育,并随向斜而下陷,如遇断层切割,岩溶发育深度也可达其切割深度。断裂是岩溶陷落柱发育的基础;成煤物质释放的水,二氧化碳及硫化氢促进了陷落柱的发展;季节性动态变化与地壳升降运动,导致侵蚀基准面起伏,为岩溶陷落柱的不断向上伸长提供了水动力条件。
工程地质
岩溶水库与渗漏的数学—地质模型—-逻辑信息法在岩溶水库与渗漏评价中的应用
毛健全, 李景阳, 顾悦, 任仲魁, 肖万春
1988, 7(1): 45-55.
摘要:
本文应用三态变量的逻辑信息法及非线性回归法,建立了贵州岩溶水库渗漏的数学——地质模型,用此模型对五个已知渗漏水库进行了检验,所得结果与实际基本符合,效果良好,最后对一个待建水库的渗漏量进行了预测。 文中以贵州省研究程度较高的八个岩溶水库为实例,应用逻辑信息法建立变异序列,按标志正负构形出现概率之差,从80个标志中筛选出48个与岩溶渗漏有关的地质标志,逐次计算标志的信息权P_k,标志区分权R_k,信息度和有利度,最后建立了数学——地质模型。 在逻辑信息法的基础上,利用九个已知渗漏水库的数据,进一步建立了水库渗漏量与有利度之间的非线性回归模型,从而可以对水库渗漏量给出定量的估值。
技术方法
应用航片研究江西宁都青圹盆地覆盖型岩溶
方起东
1988, 7(1): 57-62.
摘要:
本文应用航片对江西宁都青塘向斜盆地的覆盖型岩溶进行了研究。总结了第四系覆盖区隐伏断裂的解译标志,发现了隐伏岩溶台阶及岩溶水多级排泄带,圈出了富水带及富水块段,并为地面工作所验证。说明了在覆盖型岩溶区进行航片的研究是一种可行的和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本文尚分析了该岩溶盆地及岩溶台阶的成因,指出了这是由于本区在新构造运动中受到拉张应力,产生了断块的差异升降活动所致。
基础地质
碳酸盐岩溶蚀动力学模拟实验
王洪涛, 曹以临
1988, 7(1): 63-72.
摘要:
本文给出了碳酸盐岩溶蚀研究的新方法,即动力学模拟实验方法。这一方法是依据碳酸盐(MeCO3)——二氧化碳(CO2)——水(H2O)体系的两个水化学模型:方解石—CO2-H2O体系模型和白云石—CO2—H2O体系模型—而建立起来的。此二体系的状态和方解石或白云石的瞬时溶解速度仅受两个独立变量如Pco2和pH的制约。因而所设计的动力学实验也仅需要观侧二个独立变量。此外本文还以实验结果为基础讨论了方解石溶解的动力学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动力学模拟实验结果较为可靠,方法较为先进。它为进行碳酸盐岩溶蚀的定量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桂林岩溶峰丛区溶蚀速度计算及探讨
周世英, 朱德浩, 劳文科
1988, 7(1): 73-80.
摘要:
研究区位于桂林地区典型峰丛洼地之中,选取的二个泉的流域面积分别为32.69和7.44平方公里,对Williams公式进行修正后建立了下列计算公式:其中△T=T-Ta,T为样品的总硬度,Ta为大气降水的硬度。m=Qs/Qp,Qs为泉流量,Qp为渗入碳酸盐岩之中的大气降水,由此得到桂林峰丛洼地的平均剥蚀速度为89.68毫米/千年。
任丘油田碳酸盐岩溶蚀实验研究
韩宝平
1988, 7(1): 81-88.
摘要:
任丘油田是“新生古储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集层深埋于地下3000米处。笔者通过开放、封闭两种体系的溶蚀实验,研究了任丘油田热水与碳酸盐岩作用的机理。常温常压开放体系实验结果表明:溶蚀作用主要受岩石成分、结构及构造控制,比溶蚀度随泥亮晶比升高而变大。封闭体系实验条件为:T=90℃,Pco2=20atm,t=6小时。实验结果表明:与开放体系相比,白云岩的溶解速度相对提高,说明在深部高温高压条件下,白云岩可以被油田水溶蚀形成良好的油气储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