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4年  第3卷  第2期

基础地质
太原西山中奥陶统脱白云石化定量研究
王瑞久, 王怀颖
1984, 3(2): 1-11.
摘要:
<正> 碳酸盐岩的脱白云石化作用,不仅是岩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还是岩溶含水层系演变的一种主要地球化学作用。近二十年来,巴克和汉肖通过对佛罗里达和尤卡坦的第三纪碳酸盐岩含水层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他们认为“在一个壮年含水层系中,控制其渗透分布的一个主要作用是白云石随石膏溶解而溶解,同时发生方解石的沉淀(脱白云石化作用)”
碳酸盐岩溶蚀机理研究
何宇彬, 金玉璋, 李康
1984, 3(2): 12-16.
摘要:
<正> 各类碳酸盐岩的溶蚀特点是喀斯特学研究的基础理论课题之一。近年来在国内开展的溶蚀实验研究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据张寿越等发表的实验资料表明白云石的溶解度高于方解石,国外文献中亦载有类似报导;但有一些研究说明碳酸盐岩的比溶蚀度随岩石中方解石含量的增加而升高,随白云石含量的增加而减小。我们采集了72块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有关溶蚀机理的实验室研究,试图通过各类碳酸盐岩的模拟实验,探索它们各自的溶蚀特点。实验研究内容包括:1)碳酸盐岩矿物成份与比溶蚀度(Kv)的关系;2)碳酸盐岩结构与比溶蚀度的关系;3)对各类碳酸盐岩进行了模拟实验并应用扫描电镜观察样品的溶蚀特点和溶蚀前后在岩石结构上的变化,探讨它们在溶蚀机理上的差异。
碳酸盐岩岩块野外溶蚀速度试验
龚自珍, 黄庆达
1984, 3(2): 17-26.
摘要:
<正> 为研究岩溶作用机理问题,当前国际上正在开展碳酸盐岩岩块野外溶蚀速度试验。其方法是把统一规格的石灰岩小园片(直径4—5厘米、厚3—4厘米)按不同的气候、地貌和植被条件分别放置在一定高度(距地面1.5米)的空气中、地面及地下不同深度的土层中,定期称其重量消失量,求出溶蚀速度以进行广泛的国际间对比。我们在进行七星岩洞穴及其附近地区岩溶水化学研究的同时,对桂林地区不同层位的碳酸盐岩进行了试验工作。试验点除考虑不同的地貌、植被条件外,还考虑了地下水和洞穴空气环境。试验内容包括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岩性试块和同一岩性试块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溶蚀试验,这样作可以在环境和岩性两个方面广泛地探讨岩溶作用机理问题。以期使试验结果与岩溶水化学情况相互印证。
太行期岩溶剥蚀面的发现及地文期的划分
钱学溥
1984, 3(2): 27-33.
摘要:
<正> 华北地区的山地,在燕山运动以后,没有经历剧烈的造山运动,基本是同步振荡式地上升。区域地形发展的历史表现为剥蚀期与堆积期的交替出现,形成了华北山地十分醒目的多层地形—多级山地剥蚀面与多级河流阶地。由于地质年代久远,在华北地区,古老的剥蚀面很少保留下来。因此,对唐县期以前的地文期论述较少。1980年,笔者在平顺县赵城附近找到了完整的岩溶剥蚀面。既而进行了一些测绘、钻探和孢粉鉴定等工作。我们认为,这项工作的成果,对华北地文期和岩溶发育历史的划分都是有意义的。
黔南岩溶发育规律的探讨
张世从
1984, 3(2): 34-47.
摘要:
<正> 黔南岩溶发育规律研究,是我所岩溶专题组的集体劳动成果。本文只是该成果的部分内容摘要。一、地质背景黔南地区碳酸盐岩广泛发育,出露面积约占全区的73%,从地质发展历史来看,区内主体部分自震旦纪始,地壳长期下沉,沉积地层总厚度逾万米,其中碳酸盐岩约占65%,为岩溶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碳酸盐岩系主要分布在寒武系中上统、奥陶系下统、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黔中)中,厚度变化的总趋势是由北向南增厚。
云南断陷岩溶盆地形成机理及模型的建立
姚六三
1984, 3(2): 48-55.
摘要:
<正> 自第三纪以来,云南地壳运动十分活跃,在大面积隆升过程的同时,还继承前期主干断裂发生不均衡的运动,形成了滇东岩溶高原众多的断陷湖盆和滇西的谷盆群,构成“三山一水一洼盆”的地貌景观。云南断陷岩溶盆地,主要分布于滇东地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以上者,有昭通、东川、会泽、嵩明、寻甸、宣威、曲靖、陆良、路南、弥勒、开远、蒙自、建水、石屏、昆明、罗茨、江川、通海等盆地;滇西则有中甸、丽江、鹤庆、大理、保山、洱源、潞四、遮放、耿马、界头街等盆地。面积最大者首推昆明盆地,达1100平方公里,其汇水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松散盖层的厚度最大为大理盆地,厚达2000米,其次为昆明盆地,厚度达1000米;其余多在200—700米之间。
地貌洞穴
同期异形在岩溶地貌演化中的意义——以黔南地区为例
毕坤
1984, 3(2): 56-66.
摘要:
<正> 地貌发育历史的研究,自1899年戴维斯提出地貌的演化可分为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的循环演化模式以来,对我国影响甚深。1903年维里斯用地文期划分了华北地区的地貌演化阶段。华南地区在本世纪四十年代,不同学者在不同地区建立了三个地文期,1944年杨怀仁首先在贵州提出了大娄山期、山盆期、乌江期的划分,用循环演化说而来的地文期概念一直延续至今。地文期的主要核心是地势越高形成时代越老,并按高程划分成不同时代的多层剥夷面,而且认为各地史时期形成的地面基本上未被改造而保存至今,出现了同一地区不同的工作者以自己的主观臆断划分不同级别剥夷面的混乱局面。持地文期观点者用高程作为对比条件。数十年来,用地文期阐述地貌发育历史进展甚微,基本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分类方案
覃厚仁, 朱德浩
1984, 3(2): 67-73.
摘要:
<正> 地貌分类在地貌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地貌制图学中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地貌演化发育规律与分布特征的重要方法。因此,科学的、客观的和系统的地貌分类具有普遍的意义。我国岩溶区域广阔,总面积为344.3万平方公里,仅裸露型岩溶就有20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岩溶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尤以热带、亚热带岩溶著称。其分布之广,面积之大,可谓世界之最;类型复杂多样,也为世界所罕见。国外的许多岩溶地貌学家,都对中国南方的岩溶峰林地貌显示出极大的兴趣,对我国岩溶地貌研究寄以极大的期望,认为“中国南部的岩溶可能变成世界性的岩溶模式”。他们相信,随着对中国南部岩溶愈来愈深入的研究,某些重要的岩溶问题——包括理论上的和实际应用上的问题,将能得到解决。
试论热带岩溶地貌研究中不同观点分歧的实质——以桂林地区为例
朱德浩
1984, 3(2): 74-77.
摘要:
<正> 在以往有关我国热带岩溶地貌——以桂林岩溶峰林地貌为典型代表——演化发展的文献中,比较流行的、当前占统治地位的观点主要有二。一是认为热带岩溶峰林地貌总的演化图示是由峰丛向峰林再向孤峰逐渐演化而渐趋成熟,亦即峰丛“年轻”,峰林“年老”;二是认为本区发育有代表不同岩溶化时期的多级岩溶夷平面,只是不同作者在级数划分和年代的归属上有所差异。国外某些研究者,如匈牙利的雅库兹(Jakucs 1977)对前一问题亦持同样观点。后一观点则为盖勒特(Gellert 1961),舒金(Щ(?)кин 1964),詹宁斯(Jennings 1971)等所赞同或引用。
路南石林发育及其演进
张寿越
1984, 3(2): 78-88.
摘要:
<正> 云南路南石林以其独特的景色闻名于世,它不仅吸引着国内外的旅游者,更是岩溶(喀斯特)学者们所注目的地方。路南石林的记载与论述已见于许多文献,马希融(1936)从岩性、地质构造、气候等条件讨论了石林的发育,认为石林是地表溶蚀的结果。巴拉兹(1959)认为在具有贫瘠土壤及稀疏植被,且获得大量雨水的条件下,可呈现出大规模的沟槽及流痕岩溶,在形态、成因上与温带石芽完全相似,仅仅是规模不同。锯齿状石脊间岩缝的迂回曲折神秘莫测,称为热带石林。杰显义(1966)认为石林形成需要具备:巨厚或厚层灰岩;岩层产状近水平或缓倾斜、一般倾角小于10°;处在包气带;经常出现在分水岭或近分水岭地带。
云贵高原喀斯特瀑布的特征
杨汉奎, 朱文孝, 黄仁海
1984, 3(2).
摘要:
<正>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极为发育,瀑布数以千计,有许多瀑布的成因与喀斯特河流演化密切相关。我们将那些与喀斯特过程有直接或间接关系者称为喀斯特瀑布,作为河流喀斯特(Fluvial karst)进行研究。自W·M·Davis“峡谷与瀑布”一文发表(1884)以来,一百年内虽有一些瀑布分类方案先后提出(Lobeck,1939;姜达权,1958;Schwarzhach,1967;Monkhouse,1970),但很少论及喀斯特造瀑问题。直到近年,喀斯特瀑布这一术语才明确提出(关玉华,1979;张英骏等,1979、1982;杨汉奎1981)。由于它是喀斯特区的良好水资源(水利与水能),有的又是优美的风景资源,并且对于区域喀斯特研究有相当的意义,故有必要研究。
工程地质
阿岗水库坝址渗漏可能性与防渗深度的研究
林仁惠
1984, 3(2): 97-101.
摘要:
<正> 一、问题的提出拟建的阿岗水库,位于滇东黄泥河支流篆长河中段。坝址区处于草北海子背斜的南东翼,岩层主要为阳新灰岩和峨眉山玄武岩,走向北60~80度东,倾向南东(倾向下游),倾角20~30度。坝址区为一峡谷,河流切层发育,构成横向谷。坝址区峡谷上游为草北海子背斜构造溶蚀盆地,地形开阔,是蓄水的良好地形(图1)。
岩溶渗漏研究的重要手段——堵洞试验
徐福兴
1984, 3(2): 102-110.
摘要:
<正> 利用堵塞天然出水溶洞的“堵洞试验”,研究水库渗漏问题,在国外曾经采用过。国内有许多在暗河或溶洞中修建地下水库和水电站的实例。堵塞岩溶系统出水通道,形成独特的地下水库,随之岩溶系统的水文地质特征(水位、水质、出水量、出水点等)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选择对水库渗漏具有控制作用的岩溶系统进行这一试验,详细收集和研究这些资料,对评价水库渗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彭水水电站为例,对堵洞试验在岩溶渗漏研究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总结。
论东门河岩溶病害水库的渗漏原因及途径
梅正星, 陈林桂
1984, 3(2): 111-119.
摘要:
<正> 东门河水库位于黔西北的仁怀县城郊,系位于下游的盐津河水电站调节水库。库容1250万立方米,设计坝高63.5米,当坝高建至16米时,库内发生严重渗漏,水位一直不能抬升,成一停工待处的岩溶病害水库。库区属中低山地形,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切割剧烈、山脉、河流与主体地质构造均作北北东向展布,河流基流量0.2立方米/秒,两岸有大量的溶洞、漏斗、洼地,呈裸露型层状岩溶地貌景观(图1)。
贵州岩溶地区水库坝址渗漏问题的初步研究
费英烈
1984, 3(2): 120-129.
摘要:
<正>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面积17.4万平方公里,其中可溶岩分布面积约占73%以上。省内气候温湿多雨,年降雨量在900~1400毫米之间。由于碳酸盐岩地层分布,不仅地表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也极丰富,全省水力资源蕴藏量达1325万瓩,到目前为止已开发的水力资源仅占全省的6.6%。解放以来,省内已建成的大中型水库达30余座,其中有全国在岩溶地区最大的乌江渡水电站,猫跳河的六座梯级电站,以及库容在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2000余座。这些工程为我们研究贵州的岩溶渗漏问题,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基础资料。在岩溶地区兴建水库,首先是选择一个不漏水或经过防渗处理基本不漏、少漏水的库址;二是要考虑水工建筑物的稳定安全。因此对岩溶水库渗漏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
贵州岩溶区地下河开发利用及其工程地质问题
戴景春, 邹成杰
1984, 3(2): 130-139.
摘要:
<正> 一、前言云贵东部贵州高原亚热带岩溶化原野具有层状地貌的特点。岩溶地貌成因类型为溶蚀;溶蚀、侵蚀;溶蚀、构造三种。形成有峄顶齐高的峰丛、峰林与洼地、谷地;有中低山与沟谷、坡立谷、洼地;还有河流深切的峡谷、深谷与两岸阶地、台丘、平台,构成了多种组合类型。这些类型间隔而多级的分布在不同的高程上,总的趋势是由西往东形成阶梯状大斜坡,海拔高程由2900米,下降到400米,从而构成了岩溶地貌景观的“多层性”和“叠加性”。在这个多级型地块上,占全省面积(17.64万平方公里)73%的碳酸盐岩层,所形成的地下河和种类繁多的岩溶形态,主要受控于众所周知的岩性、构造、古水文网和现代水文网。
岩溶地区桥梁的工程地质勘察与研究
张洪煦
1984, 3(2): 156-163.
摘要:
<正> 本文系据湘省近二十年来在碳酸盐岩岩溶区兴建公路桥梁,进行勘察、设计、施工所获实际资料,经综合分析研究,归纳了岩溶桥基工程地质类型及其特征,借以指导桥位选择和评价,及岩溶的处理和营运安全。湘省碳酸盐类岩石分布较广,约占全省面积的28%。碳酸盐岩经受水的溶蚀和侵蚀作用,产生各种溶蚀裂隙、溶沟溶槽、溶洞等岩溶现象。由于受岩性、地质构造、水动力条件和气候等因素影响,在建桥的不同河谷地段,岩溶发育特征各异,空间分布规律复杂。
矿产地质
“溶洞泥”等固体物突入矿坑问题
李金凯
1984, 3(2): 140-145.
摘要:
<正> 笔者在进行矿坑突水研究过程中,注意到给矿坑带来危害的除突水外,还存在着固体物质突入(简称突固)问题。由于‘突固’,常常给矿坑造成极为严重的恶果。固体物的物源、突出原因、影响突出的因素及其防治方法同样与岩溶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岩溶类型和部份其它类型的煤矿,已出现的突固现象有“岩爆”突出煤、岩石块;“溃砂”;突砂石流;溶洞突泥等。前者采矿界有的称之为“岩爆”、“矿山弹射”,突砂石流又称之为“流砂溃入”。溶洞突泥现象是近年来发现的问题。固体物突出的物源、储积条件、突出机理是不相同的。现就看到和收集到的突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现象进行初步探讨以引起同行们对此问题的关注,有益于采矿事业。
环境地质
试论岩溶地面塌陷的类型划分
康彦仁
1984, 3(2): 146-155.
摘要:
<正> 岩溶地面塌陷,近年来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有关岩溶地面塌陷的分类,论述不多,笔者据岩溶塌陷调查,写成本文以期抛砖引玉,文中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岩溶地面塌陷的概念岩溶地面塌陷(简称岩溶塌陷或塌陷),是岩溶地区常见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可以出现于裸露型岩溶山区,在地下溶洞及岩溶管道发育时期,于溶洞顶部或岩溶管道上方形成一些陷落性的洼地、落水洞、竖井、漏斗等地表岩溶形态;也可于覆盖型或埋藏型岩溶区,被充填(或半充填)的溶洞、管道的充填物被掏空,上覆基岩或土层失稳后造成。塌陷的结果,是使岩溶作用向一个新的水平发展,或改变溶洞、地下管道的发育方向。目前,研究较多的,主要是覆盖型岩溶区的塌陷。塌陷在一个地区可以反复出现,后期塌陷可以继承早期塌陷而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