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试论武汉地区构造演化与岩溶发育史

罗小杰

罗小杰. 试论武汉地区构造演化与岩溶发育史[J]. 中国岩溶, 2013, 32(2): 195-202.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3.02.011
引用本文: 罗小杰. 试论武汉地区构造演化与岩溶发育史[J]. 中国岩溶, 2013, 32(2): 195-202.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3.02.011
LUO Xiao jie. On the history of tectonic evolution and karstification in Wuhan[J]. CARSOLOGICA SINICA, 2013, 32(2): 195-202.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3.02.011
Citation: LUO Xiao jie. On the history of tectonic evolution and karstification in Wuhan[J]. CARSOLOGICA SINICA, 2013, 32(2): 195-202.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3.02.011

试论武汉地区构造演化与岩溶发育史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3.02.011
基金项目: 武汉地铁集团地铁工程岩溶专题研究项目

On the history of tectonic evolution and karstification in Wuhan

  • 摘要: 为了更全面地揭示岩溶发育特点,运用历史比较法,研究了武汉地区构造演化和岩溶发育史。古生代—中生代早期,武汉及周边地区地壳运动以整体升降为特点,各时代地层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发生的两次大的海进—海退作用分别形成了石炭—二叠系和下三叠统两套碳酸盐岩系,为武汉地区岩溶发育提供了物质条件。中三叠世期末的印支运动产生的强大的NNE—SSW向挤压应力,形成NWW—SEE走向的线状褶皱,控制了碳酸盐岩的平面分布格局。晚三叠世—侏罗纪,武汉以西及北部等地隆起,东部及东南部的梁子湖地区在襄樊—广济等断裂的控制下逐步开始凹陷。这一时期内,地表、地下水总体向东部梁子湖凹陷汇集,控制了武汉地区第一期地下岩溶的发育。白垩—古近纪,武汉及周边地区地壳活动表现为差异性沉降,接受沉积,岩溶作用停止。新近纪—早更新世,武汉以西的潜江凹陷继续发展,而武汉地区则总体隆升。该时期内古地势东高西低,地表、地下水由东向西流动,第二期地下岩溶也自东向西发育。中、晚更新世时期,武汉及周边地区总体下沉,广泛形成厚10~30 m不等的老粘性土层覆盖于前二期岩溶之上。由于相对不透水层的阻隔,这一时期内岩溶作用基本停止发生。全新世时期,地表水的侵蚀作用部分地破坏了老粘土盖层的连续性。由于碳酸盐岩分布于现长江水体以下10~20 m,侵蚀基准面远高于碳酸盐岩的分布高程,地下水活动很弱,岩溶作用很弱或未发生。

     

  • [1] 吴永华,谢春波,朱洵.陆家街地区岩溶塌陷形成机制及预测评价[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5(增刊):118-123.
    [2] 范士凯.武汉(湖北)地区岩溶地面塌陷[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6,20(增刊):608-616.
    [3] 罗小杰,罗世杰.武汉市汉南区长江干堤内地面塌陷成因分析与处置措施探讨[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9,23(专刊):75-79.
    [4] 翁金桃,章程,将忠诚,等.北京西山地区岩溶发育史及岩溶环境变迁[J].中国岩溶,1995, 14(1):41-48.
    [5] 靳立多,吕中源,林玉石,等.湘西洛塔岩溶发育史[J].中国岩溶,1983,2(1):19-30.
    [6] 韩树青.试论渭北岩溶发育史及新岩溶发育规律[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9,(5):44-47.
    [7] 刘兴诗.广西都安岩溶地貌及其发育史[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1):58-65.
    [8] 陈治平,刘金荣.桂林盆地岩溶发育史探讨[J].地理学报,1980,35(4):338-347.
    [9] 张智,刘润泽.武汉地铁岩溶问题层析成像(CT)技术探测研究[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球物理(2009).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282-283.
    [10] 郭礼士,张琳.武汉市岩溶发育特点及勘察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电子商务,2011,(8):105.
    [11] 李志毅,叶俊林.武汉市陆家街地面塌陷的形成机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9,14(2):207-211.
    [12] 贾淑霞,马霄汉.武汉市区岩溶地面塌陷成因机理与预测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5(增刊):103-108.
    [13] 郑先昌,卫中营.武汉市岩溶地面塌陷诱发因素分析[J].城市勘测,2004,(1):15-19.
    [14] 罗小杰,马贵生.长江中下游堤防工程地质研究(第一版)[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0:92-100.
    [15] 于政伟,冉俊,张友安.浅析武汉地区岩溶地陷及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预防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0,(31):114.
    [16] 官善友,蒙核量,周淼.武汉市岩溶分布与发育规律[J].城市勘测,2008,(4):145-149.
    [17] 杨真三.武汉地区岩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J].土工基础,1990,4(2):15-17.
    [18] 官善友,庞设典,龙志国.论武汉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J].工程地质学报,2007,15(增刊):186-190.
    [19] 侯国伦.武汉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实例[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0,24(4):390-393.
    [20] 湖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所.武汉市地质图说明书(1∶50000)[R].1985.
    [21]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武汉市基岩地质图说明书(1∶50000)[R].1985.
    [22]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武汉市地质图说明书(1∶50000)[R].1990.
    [23]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武汉市基岩地质图说明书(1∶50000)[R].1990.
    [24]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1∶20万黄陂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1975.
    [25]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1∶20万武汉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1975.
    [26]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湖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196-207,237-246.
    [27] 湖北省武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武汉市水文地质图说明书(1∶50000)[R].1985.
    [28] 长江岩土工程总公司(武汉),长江三峡勘测研究院.长江流域工程地质(第一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105-11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534
  • HTML浏览量:  759
  • PDF下载量:  340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3-02-26
  • 发布日期:  2013-06-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