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石漠化土地固碳潜力分析——以贵州为例

陈伟杰 任晓冬 熊康宁

陈伟杰, 任晓冬, 熊康宁. 石漠化土地固碳潜力分析——以贵州为例[J]. 中国岩溶, 2011, 30(2): 163-168.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1.02.007
引用本文: 陈伟杰, 任晓冬, 熊康宁. 石漠化土地固碳潜力分析——以贵州为例[J]. 中国岩溶, 2011, 30(2): 163-168.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1.02.007
CHEN Wei-jie, REN Xiao-dong, XIONG Kang-ning. Analysis on carbon fixation potentiality of rocky desert land— A case in Guizhou[J]. CARSOLOGICA SINICA, 2011, 30(2): 163-168.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1.02.007
Citation: CHEN Wei-jie, REN Xiao-dong, XIONG Kang-ning. Analysis on carbon fixation potentiality of rocky desert land— A case in Guizhou[J]. CARSOLOGICA SINICA, 2011, 30(2): 163-168.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1.02.007

石漠化土地固碳潜力分析——以贵州为例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1.02.007
基金项目: 贵州省科技计划课题“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碳汇计量模型的研发与示范”(黔科合SY字[2010])

Analysis on carbon fixation potentiality of rocky desert land— A case in Guizhou

  • 摘要: 以中国南方石漠化最为严重的贵州省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其中五个有典型代表性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小流域为研究区,以70个典型样地实地监测数据为基础,测算了目前贵州石漠化土地的碳储量并分别预测了短期(20年)和长期(50年)内的固碳潜力。数据表明:2006年全省石漠化土地总碳储量达12627~20418万t碳,其中潜在和轻度石漠化的碳储量最高,占总碳储量的80%以上,是石漠化生态系统中主要的碳库;通过石漠化综合治理,预计20年后会有22655万t二氧化碳得到固定,而50年后固碳量将翻一番,达到42708万t;贵州全省石漠化土地年均固碳量达8.55~11.34×106t,可消除全区42%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助于贵州工业二氧化碳“零排放”目标的实现。尽管石漠化生态系统有巨大的固碳潜力,但在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中对碳汇功能缺乏充分的重视,有必要在“十二五”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中在更高的水平上重新考量石漠化的碳汇功能。

     

  • [1] 高贵龙,邓自民,熊康宁,等.喀斯特的呼唤与希望:贵州喀斯特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1-8.
    [2] 熊康宁,黎平,周忠发,等.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17-28.
    [3] 熊康宁,陈起伟.基于生态综合治理的石漠化演变规律与趋势讨论[J].中国岩溶,2010,29(3):267-273.
    [4] 熊康宁,袁家榆,方伊(编著).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图集(2005~2050)[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10-11.
    [5] 曾永年,马正龙,冯兆东.高寒草地沙漠化土地固碳潜力分析——以黄河源区为例[J].山地学报,2009,27(6):671-675.
    [6] 徐艳,张凤荣,段增强,等.区域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储量计算方法探讨[J].应用生态学报,2005,36(6):836-839.
    [7] 张勇,史学正,于东升,等.滇黔桂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异的影响因素研究[J].土壤学报2009,46(3):526-531.
    [8] 李阳兵,高明,邵景安,等.岩溶山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生态系统特性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5):705-802.
    [9] 陈伟杰,熊康宁,任晓冬.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固碳增汇效应研究——基于实地监测数据的分析[J].中国岩溶,2010,2(3):229-238.
    [10] 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三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203-206.
    [11] 白晓永,王世杰,陈起伟,等.贵州土地石漠化类型时空演变过程及其评价[J].地理学报,2009,64(5):609-618.
    [12] 张林,黄永,罗天祥,等.林分各器官生物量随林龄的变化规律——以杉木、马尾松人工林为例[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22(2):170-177.
    [13] 陈伟杰,任晓冬,熊康宁,等.贵州省CDM项目开发利用状况及未来开发优势领域[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2):20-26.
    [14]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5-161.
    [15] 李晓明.中国地质碳汇监测计划启动[N/OL].科学时报,201003-01.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3/228888shtm?id=228888.
    [16] 李大通,罗雁.中国碳酸盐分布面积测量[J].中国岩溶,1983,(2):147-150.
    [17] 袁道先,蒋忠诚.IGCP379“岩溶作用与碳循环”在中国的研究进展[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0,27(1):49-51.
    [18] 袁道先.“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5):425-432.
    [19] 蒋忠诚.中国南方表层岩溶系统的碳循环及其生态效应[J].第四纪研究,2000,20(4):316-32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996
  • HTML浏览量:  400
  • PDF下载量:  247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1-03-16
  • 发布日期:  2011-06-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