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落马洞暗河发育特征及其洪涝成因分析

黄 琨 武亚遵 万军伟 肖 攀

黄 琨, 武亚遵, 万军伟, 肖 攀. 落马洞暗河发育特征及其洪涝成因分析[J]. 中国岩溶, 2010, 29(4): 385-388.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0.04.006
引用本文: 黄 琨, 武亚遵, 万军伟, 肖 攀. 落马洞暗河发育特征及其洪涝成因分析[J]. 中国岩溶, 2010, 29(4): 385-388.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0.04.006
HUANG Kun, WU Ya-zun, WAN Jun-wei, XIAO Pan.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Luoma Cave Underground River and the origin of the flood[J]. CARSOLOGICA SINICA, 2010, 29(4): 385-388.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0.04.006
Citation: HUANG Kun, WU Ya-zun, WAN Jun-wei, XIAO Pan.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Luoma Cave Underground River and the origin of the flood[J]. CARSOLOGICA SINICA, 2010, 29(4): 385-388.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0.04.006

落马洞暗河发育特征及其洪涝成因分析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0.04.006
基金项目: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0813111)资助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Luoma Cave Underground River and the origin of the flood

  • 摘要: 根据区域岩溶发育史分析认为,湖北宣恩县落马洞暗河的形成总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白垩纪末至晚第三纪。在该阶段中,降水主要通过发育于卧西坪岩溶坡立谷地两侧的小型洼地、落水洞汇入地下管道,往卧西坪谷地排泄,在卧西坪一带形成一小型岩溶湖泊的同时,还在谷地西侧形成了下黑槽、铜锣坪、扁洞三个近东西向地下暗河系统。第二个阶段发生在晚第三纪至今。在这一期间,随着区域构造运动的振荡性抬升,岩溶侵蚀基准面不断下降,在谷地内形成了上、下黑槽、铜锣坪落水洞与卧西坪消水洞等垂向岩溶管道,贯通早期形成的东西向管道并袭夺卧西坪和铜锣坪一带的地表岩溶湖水,使得原分散的岩溶水系统通过南北向的主管道集中排泄,形成了多进口的树枝状复杂管道暗河系统。卧西坪岩溶坡立谷内常年遭受洪涝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落马洞地下暗河形成年代较晚,管道规模较小,且洞内坍塌淤积严重,排水能力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流域水土流失管理、疏通河道和新建排水隧洞等治理措施与防治对策。

     

  • [1] 范玉龙,万军伟,晁念英,等.洞坪水库岩溶发育规律及水库渗漏条件分析[J].中国岩溶,2003,(02):130-135.
    [2] 王增银,姚长宏,周梓良.鄂西清江的形成与演化探讨[J].地质科技情报,1999,(03):25-29.
    [3] 王增银,沈继方,徐瑞春,等.鄂西清江流域岩溶地貌特征及演化[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5,(04):439-444.
    [4] 沈继方,王增银,王良忱,等.鄂西清江下游古岩溶角砾岩特征及形成环境[J].中国岩溶,1993,(01):1-10.
    [5] 王增银,韩庆之.清江半峡神女洞形成环境及研究意义[J].中国岩溶,1998,(03):227-232.
    [6] 王增银,沈继方,万军伟.清江高坝洲地区古岩溶角砾岩特征及形成条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8,(05):524-528.
    [7] 王增银,万军伟,姚长宏.清江流域溶洞发育特征[J].中国岩溶,1999,(02):151-158.
    [8] 沈继方,李焰云,徐瑞春,等.清江流域岩溶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119-123.
    [9] 谢世友,袁道先,王建力,等.长江三峡地区夷平面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年代[J].中国岩溶,2006,(01):40-45.
    [10] 刘金荣,马登盛.漓江洪涝灾害及枯季缺水问题的治理意见[J].中国岩溶,1999,18(002):159-169.
    [11] 李庆松,李兆林,裴建国,等.马山东部岩溶洼地谷地内涝特征与治理规划[J].中国岩溶,2008,(04):359-365.
    [12] 钱建龙,杨录军.腾龙洞造成的洪涝灾害及治理方案的优选[J].中国岩溶,2001,(04):290-29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131
  • HTML浏览量:  368
  • PDF下载量:  167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0-06-16
  • 发布日期:  2010-12-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