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我国南方岩溶山区石漠化基本问题研究进展

熊平生 袁道先 谢世友

熊平生, 袁道先, 谢世友. 我国南方岩溶山区石漠化基本问题研究进展[J]. 中国岩溶, 2010, 29(4): 355-362.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0.04.002
引用本文: 熊平生, 袁道先, 谢世友. 我国南方岩溶山区石漠化基本问题研究进展[J]. 中国岩溶, 2010, 29(4): 355-362.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0.04.002
XIONG Ping-sheng, YUAN Dao-xian, XIE Shi-you.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South China Karst Mountain[J]. CARSOLOGICA SINICA, 2010, 29(4): 355-362.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0.04.002
Citation: XIONG Ping-sheng, YUAN Dao-xian, XIE Shi-you.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South China Karst Mountain[J]. CARSOLOGICA SINICA, 2010, 29(4): 355-362.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0.04.002

我国南方岩溶山区石漠化基本问题研究进展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10.04.002
基金项目: 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008GR125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219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C01A16)、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GJJ10588)、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资助项目(1212010813111)、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CSTC2009BA0002)、重庆市科技项目(CSTC, 2010BC7004)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South China Karst Mountain

  • 摘要: 通过参考国内研究的相关文献,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从岩溶石漠化概念的内涵、分布格局和量化分级、成因分析和演化过程、综合治理和效益评价等基本问题回顾了我国南方岩溶山区石漠化研究进展:岩溶石漠化的概念和成因已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石漠化等级评价指标相差甚远,需要建立统一调查研究方法、分级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已探索出了一些较好的治理模式和方法,但治理建设仍然存在很大困难;目前没有成熟的石漠化治理效益评价体系和方法,严重影响了石漠化治理措施的修订和完善。指出了我国岩溶石漠化问题研究应从如下几方面加强:不断创新岩溶石漠化的研究方法;把握岩溶石漠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关系;深入开展岩溶石漠化过程模拟与调控研究;推广和完善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和模式;重视地球系统科学在岩溶石漠化研究中的运用。在岩溶石漠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关系方面,特别要注意加强石漠化地区土地的生产力和人口承载力的定量研究;实施岩溶山区人类经济活动影响预报和经济社会后果预报,建立岩溶山区生态安全监控预警系统;加强不同时空尺度下岩溶石漠化人文驱动机制研究;确定自然因素和人文作用对石漠化过程的正负面影响和各自的贡献率,建立相应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

     

  • [1] 袁道先.岩溶石漠化问题的全球视野和我国的治理对策与经验[J].草业科学,2008,25(9):19-25.
    [2] Yuan Dao xian. Rock desertification in the subtropical karst of south China[J]. Z.Geomorph.N.F.1997,108: 81-90.
    [3] 屠玉麟.贵州土地石漠化现状及成因分析[C]//李箐.石灰岩地区开发治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58-70.
    [4] 王世杰.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绎及其科学内涵的探讨[J].中国岩溶,2002,21(2):101-105.
    [5] 李阳兵,王世杰,容丽.关于喀斯特石漠和石漠化概念的讨论[J].中国沙漠,2004,24(6):689-695.
    [6] 李梦先.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发展趋势[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6,25(3):19-22.
    [7] 周洁敏.我国石漠化现状与防治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09(3):13-16.
    [8] 李阳兵,白晓永,周国富.中国典型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与石漠化的关系[J].地理学报,2006,61(6):624-632.
    [9] 李森.土地石漠化概念与分级问题再探讨[J].中国岩溶,2007,26(4):279-284.
    [10] 苏维词.喀斯特土地石漠化类型划分及其生态治理模式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4):32-37.
    [11] 成永生.我国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J].地球与环境,2008,36(4):356-362.
    [12] 成永生.关于喀斯特石漠化类型划分问题的探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9,20(3):122-127.
    [13] 刘家仁,王尚彦.石漠化问题若干思考[J].贵州地质.2009,26(4):306-311.
    [14] 李阳兵,李卫海,王世杰.石漠化斑块动态行为特征与分类评价,地理科学进展,2010,29(3):335-341.
    [15] 李生,姚小华,任华东,等.喀斯特石漠化成因分析[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9,29(1):84-88.
    [16] 王德炉.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过程及防治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3.
    [17] 杨青青,王克林,岳跃民.桂西北石漠化空间分布及尺度差异[J].生态学报,2009,29(7):3029-3040.
    [18] 单伟,刘少峰,张伟.马别河流域石漠化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2009(6):36-37.
    [19] 王信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J].草业科学,2008(9):8-12.
    [20] 乔兴旺.石漠化防治的立法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8):185-193.
    [21] 陈登,晏世强,蔡晓玲.乌江下游德江县喀斯特石漠化现状及成因分析[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8,31(1):97-100.
    [22] 严宁珍.新构造运动对西南地区石漠化形成的影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3):114-118.
    [23] 邓菊芬,崔阁英,王跃东.云南岩溶区的石漠化与综合治理[J].草业科学,2009,26(2):33-38.
    [24] 宋山梅,于海龙.山地石漠化形成及其加剧原因剖析[J].农业经济,2009(1):59-60.
    [25] 刘家仁.人为地质作用对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影响[J].贵州地质,2008, 25(4):288-291.
    [26] 黄钰铃,惠二青,李靖.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成因及防治初探[J].地质灾害与环境护,2006,17(1):1-4.
    [27] 王嘉学.人地关系视角下的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发生与控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4):42-47.
    [28] 李阳兵,王世杰,程安云.岩溶地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与石漠化的相关性[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8(1):17-21.
    [29] 李森,魏兴琥,张素红,等.典型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过程[J].生态学报,2010,30(3):674-684.
    [30] 李森,魏兴琥,黄金国.中国南方岩溶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与过程[J].中国沙漠,2007,27(6):918-926.
    [31] 李阳兵,姜丽,白晓永.亚热带喀斯特石漠化土地退化特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3):359-399.
    [32] 李阳兵,王世杰,容丽.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及生态恢复研究展望[J].生态学杂志,2004,23(6):84-88.
    [33] 蓝安军.喀斯特石漠化过程、演化特征与人地矛盾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20(1):40-45.
    [34] 王德炉,朱守谦,黄宝龙.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过程及阶段划分[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3):103-106.
    [35] 白晓永,王世杰,陈起伟.贵州土地石漠化类型时空演变过程及其评价[J].地理学报,2009,64(5):609-618.
    [36] 罗红波,魏兴琥,李森.粤北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过程的植被特征与多样性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6):318-324.
    [37] 魏兴琥,李森,罗红波.粤北石漠化过程土壤与植被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5):662-666.
    [38] 王德炉,朱守谦,黄宝龙.石漠化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初步研究[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22(3):204-207.
    [39] 周炼川,陈效民,李孝良.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阶段土壤物理参数的变异研究[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0,32(2):195-199.
    [40] 熊康宁,梅再美,彭贤伟,等.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与示范典型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2006,34(1):5-8.
    [41] 蒋忠诚,李先琨,曾馥平,等.岩溶峰丛山地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研究[J].地球学报,2009(2):155-166.
    [42] 黄金国,李森,魏兴琥.粤北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治理与农业综合开发模式研究[J].中国沙漠,2008,28(1):39-43.
    [43] 王震洪,段昌群,徐以宏.云贵高原小流域生态系统治理效益研究———以云南省牟定县龙川河小流域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00,20(5):25-28.
    [44] 梅再美,彭贤伟.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动态特征及生态效益评价[J].中国岩溶,2003,22(2):136-143.
    [45] 张萍.蒙普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社会效益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302-303.
    [46] 王德炉,喻理飞,熊康宁.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效果的初步评价———以花江为例[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5,24(3):233-238.
    [47] 杨小青,胡宝清,曹少英.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效益模糊综合评价[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8,24(2):22-26.
    [48] 周晨霓,魏虹,尹文青.喀斯特退化山地生态系统不同恢复模式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9,2(3):21-25.
    [49] 周德全,王世杰,张殿发.关于喀斯特石漠化研究问题的探讨[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22(2):127-132.
    [50] 张俊佩,张建国,段爱国.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J].林业科学,2008,44(7):84-89.
    [51] Castellano M, Valone T. Livestock, soil compaction and water infiltration rate: Evaluating a potential desertification recovery mechanism [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07, 71(2):97-108.
    [52] 严奇岩.从跨学科视野看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J].西部论坛,2009(3):13-14.
    [53] 李阳兵,王世杰,容丽.关于中国西南石漠化的若干问题[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12(6):593-598.
    [54] 黄秋昊,蔡运龙,王秀春.我国西南部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研究进展[J].自然灾害学报,2007,16(2):106-111.
    [55] 覃小群,朱明秋,蒋忠诚.近年来我国西南岩溶石漠化研究进展[J].中国岩溶,2006(3):234-238.
    [56] 袁道先.新形势下我国岩溶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岩溶,2009,28(4):329-331.
    [57] 袁道先.岩溶生态系统和石漠化治理[R].重庆:西南大学,2006.
    [58] 刘宏,宋建波,王文俊.浅谈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6,17(3):67-7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293
  • HTML浏览量:  959
  • PDF下载量:  368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0-07-20
  • 发布日期:  2010-12-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