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关于“峰丛”、“峰林”与“锥状喀斯特”及“塔状喀斯特”涵义的比较和认识

TonyWALTHAM

TonyWALTHAM. 关于“峰丛”、“峰林”与“锥状喀斯特”及“塔状喀斯特”涵义的比较和认识[J]. 中国岩溶, 2009, 28(4): 355-369.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9.04.005
引用本文: TonyWALTHAM. 关于“峰丛”、“峰林”与“锥状喀斯特”及“塔状喀斯特”涵义的比较和认识[J]. 中国岩溶, 2009, 28(4): 355-369.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9.04.005
Tony WALTHAM. Fengcong, fenglin, cone karst and tower karst[J]. CARSOLOGICA SINICA, 2009, 28(4): 355-369.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9.04.005
Citation: Tony WALTHAM. Fengcong, fenglin, cone karst and tower karst[J]. CARSOLOGICA SINICA, 2009, 28(4): 355-369.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9.04.005

关于“峰丛”、“峰林”与“锥状喀斯特”及“塔状喀斯特”涵义的比较和认识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9.04.005
基金项目: 中国洞穴项目和英国洞穴研究协会项目资助

Fengcong, fenglin, cone karst and tower karst

  • 摘要: “峰丛”和“峰林”是在中文文献中使用的两种主要的喀斯特地貌术语。而在其他国家,这两种地貌通常被定义为“锥状喀斯特”和“塔状喀斯特”,但峰丛、峰林与锥状喀斯特、塔状喀斯特并不完全相同。中国喀斯特分布广泛,本文把西方和中国的喀斯特专业术语连接起来,能让西方地貌学家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喀斯特。本文是朱学稳教授近期发表于《中国岩溶》第28卷第2期上的 “我国峰林喀斯特的苦干问题讨论”论文的英文附加篇。 峰丛喀斯特地貌遍及贵州省及其临近省份大部分地区,其锥体石山较爪哇、牙买加和菲律宾群岛的更高更陡。尽管后者为西方所熟知,但贵州的峰丛可以说是峰丛和锥状喀斯特的典型代表。不过广西的峰林仅在中国以外东南亚的小部分地区可以看见。许多被西方认为是塔状喀斯特的地貌并非真正的峰林。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西方学者通过山体形状来区分锥状喀斯特和塔状喀斯特,而中国的学者是根据石峰之间是否存在喀斯特平原来区分峰林和峰丛。 峰丛喀斯特是一种发育成熟的石灰岩地貌,具有深厚的包气带、完整的地下排泄系统,以及发育时间长并免遭更新代冰川破坏的山体形貌。峰林喀斯特是一种极端地貌,仅在横向夷平持续时间比较长的特定环境中形成。峰林形成条件是:(1)石灰岩质纯;(2) 石灰岩层厚;(3)喀斯特平原上有冲积层发育;(4)地下水位变化幅度不大;(5)冲积平原有外源沉积物的流入补充;(6)缓慢构造抬升与喀斯特平原表面剥蚀相适应;(7)具有使石灰岩快速溶蚀的炎热湿润气候;(8)周围喀斯特平原下降时,地面蚀低和石灰岩山体边坡后退平衡。如果构造条件合适的话,峰丛可以演化为峰林。但如果有其他因素起作用,峰林和峰丛似乎可以并行发育。二者的起源仍然备受争论,并且峰林的起源恐怕是多种的。建议国际学术文献中应更加广泛地应用“峰丛”和“峰林”术语,“锥状喀斯特”和“塔状喀斯特”则主要用于对形态方面的描述。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272
  • HTML浏览量:  362
  • PDF下载量:  163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9-09-10
  • 发布日期:  2009-12-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