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tion: | ZHANG Hua, ZHANG Gui, WANG Yu, FANG Yonglin, DAI Xusheng, WANG Bo, HE Raosheng, LUO Weiqun, LAN Funing.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detection of karst pores by cross-hole CT imaging and groundwater occurrence in the Luxi karst fault-depression basin[J]. CARSOLOGICA SINICA, 2020, 39(5): 737-744. doi: 10.11932/karst20200510 |
[1] |
麦瑞浩.单孔声波测井与跨孔CT成像在岩溶地区地质勘探中的应用[J].中南公路工程,2004,29(2):141-144.
|
[2] |
吴华平.电磁波CT探测技术在岩溶勘探中的应用[J].华南地震,2012,32(4):59-66.
|
[3] |
叶福光,黎华清,徐远光.电磁波透视法在大龙洞水库查漏中的应用[J].广西地质,1997,10(4):83-85,100.
|
[4] |
黎华清,卢呈杰,韦吉益,等.孔间电磁波CT探测揭示水库坝基岩溶形态特征:以广西靖西大龙潭水库帷幕灌浆为例[J].岩土力学,2008,29(S1):607-610.
|
[5] |
梁潮,黄鹤尤.孔间电磁波透视及CT扫描在岩溶区地质勘察中的应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0,4:25-27.
|
[6] |
黎华清,甘伏平,魏宇,等.利用孔间CT成像对喀斯特岩体结构、电站坝基渗漏与稳定性研究[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2,21(4):635-645.
|
[7] |
甘伏平,李金铭,黎华清,等.跨孔电磁波透视法在岩溶探测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2006,30(4):303-307.
|
[8] |
黎华清,徐远光,甘伏平,等.孔间电磁波CT法在左江电站火成岩坝基风化结构评价中的应用[J].岩土力学,2010,31(S1):430-434.
|
[9] |
邓争荣,熊永红,蔡加兴.钻孔电磁波CT 在岩溶探测中的应用[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1(4):32-34.
|
[10] |
《钻孔电磁波法》编写组.钻孔电磁波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
|
[11] |
杨文采.地球物理反演和地震层析成像[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153-161.
|
[12] |
高星.地震层析成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0,15(4):42-44.
|
[13] |
黎华清,甘伏平,魏宇,等.孔间CT成像与岩溶工程基础岩体结构特征研究[A]//.全国射线数字成像与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255-258.
|
[14] |
王宇,张华,张贵,等.喀斯特断陷盆地环境地质分区及功能[J].中国岩溶,2017,36(3):283-295.
|
[15] |
云南省地质调查院.云南泸西小江流域岩溶地下水调查与地质环境整治示范报告[R].桂林: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2006.
|
[16] |
王宇,李燕,谭继中,等.断陷盆地岩溶水赋存规律[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
|
[17] |
左新军,刘勇.“CT”技术在岩溶地区桩基中的应用[J].中外公路,2002,22(5):107-109.
|
[18] |
欧阳立胜.电磁波CT探测技术在长安初级中学教学楼场地熔岩探测中的应用[J].华北地震科学,2002,30(3):40-44.
|
[19] |
罗传华,昌彦君,陶喜林,等. 井间电磁波技术在居民区地下洞穴调查中的应用[J].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0,7(1):78-83.
|
[20] |
苟天红,陆永坤.孔间电磁波CT测试在岩溶区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4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
|
[21] |
朱亚军,龙昌东,杨道煌.井间电磁波CT 技术在地下孤石探测中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15,12(6):721-725.
|
[22] |
郭印,彭涛,李天祺,等.井间电磁波CT技术在建筑基底溶洞探测中的应用[J].工程勘察,2009,37(8):92-95.
|
[23] |
李杨.电磁波CT 技术在场地岩溶勘察中的应用[J].福建建筑,2015(6):94-96.
|
[24] |
胡富彭,吴茂林,许殿博,等.利用电磁波CT技术进行岩溶区透视成像[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8,27(2): 205-212.
|
[25] |
温一波,王赟赟,胡家富,等.跨孔CT法中采集数据精度对成像效果影响[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S1):49-53,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