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tion: | LI Zhuojun, MENG Yan, DONG Zhiming, JIA Long, PAN Zongyuan, GUAN Zhende, ZHOU Fubiao. Experimental study of gas tracer simulation of karst collapse development process: An example of Jinshazhou, Guangzhou[J]. CARSOLOGICA SINICA, 2021, 40(2): 238-245. doi: 10.11932/karst2021y18 |
[1] |
国家技术监督局.岩溶地质术语(GB/T 12329-1990)[S].北京,1990.
|
[2] |
Beck B. Soil Piping and Sinkhole Failures[J]. Encyclopedia of Caves, 2012:718-723.
|
[3] |
雷明堂, 李瑜, 蒋小珍,等. 岩溶塌陷灾害监测预报技术与方法初步研究:以桂林市柘木村岩溶塌陷监测为例[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4, 15(S1):142-146.
|
[4] |
高明, 蒙彦. 应用振弦式渗压计进行岩溶塌陷水压力监测的方法探讨[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2, 12(1):259-260.
|
[5] |
王传雷, 祁明松. 地下岩溶的地质雷达探测[J]. 地质与勘探, 1994 , 30(2):58-60.
|
[6] |
蒙彦, 黄健民, 贾龙. 基于地下水动力特征监测的岩溶塌陷预警阈值探索:以广州金沙洲岩溶塌陷为例[J]. 中国岩溶, 2018(3):408-414.
|
[7] |
蒙彦, 管振德. 应用光纤传感技术进行岩溶塌陷监测预报的关键问题探讨[J]. 中国岩溶, 2011, 30(2):187-192.
|
[8] |
覃秀玲. 岩溶土洞稳定性分析及TDR监测预警研究[D].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10
|
[9] |
王目光, 魏淮, 童治,等. 利用双周期光纤光栅实现应变和温度同时测量[J]. 光学学报, 2002, 22(7):867-869.
|
[10] |
郝文杰, 杨卓静, 张青,等. 光纤传感技术在岩溶塌陷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4, 41(1):134-137.
|
[11] |
蒙彦. 广花盆地岩溶塌陷多参数监测预警与风险防控[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0.
|
[12] |
雷明堂,蒋小珍.我国岩溶塌陷的现状与对策[C].//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学会岩溶环境问题与对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17-17.
|
[13] |
蒋小珍. 线性工程路基岩溶土洞(塌陷)灾害防治综合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
[14] |
高明,蒙彦. 应用振弦式渗压计进行岩溶塌陷水压力监测的方法探讨[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2, 12(1):259-260.
|
[15] |
黄家会,宋雷,陈先德,等.地下深部灰岩岩石特性的单孔雷达反射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9(6):57-59.
|
[16] |
曾奇,余海忠,孙泽会.钻孔雷达层析成像法探测地下岩溶的数值模拟[J].城市勘测,2020(3):181-187.
|
[17] |
Ohno H, Naruse H, Kihara M, et al.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of the BOTDR Optical Fiber Strain Sensor[J]. Optical Fiber Technology, 2001, 7(1):45-64.
|
[18] |
蒋小珍,雷明堂,戴建玲,等.岩溶(土洞)塌陷TDR监测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38(1):118-122.
|
[19] |
胡让全, 黄健民. 土壤氡浓度测量在广州市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5, 30(2):975-982.
|
[20] |
李凡. 气体示踪剂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青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
|
[21] |
蒙彦,郑小战,雷明堂,等.珠三角地区岩溶分布特征及发育规律[J].中国岩溶,2019,38(5):746-751.
|
[22] |
程鉴基.广州市地面塌陷特征与防治对策的初步研究[J].建筑结构,2011,41(S2):443-448.
|
[23] |
黄健民,吕镁娜,郭宇,等.广州金沙洲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分析[J].中国岩溶,2013,32(2):167-174.
|
[24] |
郭宇,黄健民,周志远,等.广东广州市白云区金沙洲地区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3,24(3):100-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