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岩溶地面塌陷三机理理论及其应用

罗小杰 罗程

罗小杰, 罗程. 岩溶地面塌陷三机理理论及其应用[J]. 中国岩溶, 2021, 40(2): 171-188. doi: 10.11932/karst2021y001
引用本文: 罗小杰, 罗程. 岩溶地面塌陷三机理理论及其应用[J]. 中国岩溶, 2021, 40(2): 171-188. doi: 10.11932/karst2021y001
LUO Xiaojie, LUO Cheng. Three-Mechanism Theory (TMT) of karst ground collapse and its application[J]. CARSOLOGICA SINICA, 2021, 40(2): 171-188. doi: 10.11932/karst2021y001
Citation: LUO Xiaojie, LUO Cheng. Three-Mechanism Theory (TMT) of karst ground collapse and its application[J]. CARSOLOGICA SINICA, 2021, 40(2): 171-188. doi: 10.11932/karst2021y001

岩溶地面塌陷三机理理论及其应用

doi: 10.11932/karst2021y001

Three-Mechanism Theory (TMT) of karst ground collapse and its application

  • 摘要: 为了给岩溶地面塌陷预测、监测、防治和应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全面总结了岩溶地面塌陷的发育规律,认为岩溶、土体和诱发因素是岩溶地面塌陷的三要素。岩溶为土体丧失提供通道和储藏空间。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决定了土体塌陷方式:“黏土块”坍塌、砂颗粒漏失、软弱土流失;土体塌陷方式决定了土体塌陷机理;据土体塌陷方式提出了由“土洞型塌陷”“沙漏型塌陷”和“泥流型塌陷”构成的岩溶地面塌陷三机理理论:黏性土和密实砂性土层中,在外力作用下,土洞顶板拱效应失效而产生的地面塌陷现象称为土洞型塌陷;由于诱发因素的触发导致可溶岩上方松散砂层中砂颗粒漏失而产生的地面塌陷现象称为沙漏型塌陷;可溶岩上方软弱土体在外力作用下向可溶岩中流失而产生的地面塌陷现象称为泥流型塌陷。三机理理论关注土体塌陷方式,既解释了岩溶地面塌陷现象,更回答了土体“如何塌”的问题。诱发因素是塌陷的外部影响因素,不是塌陷机理的构成要素;诱发因素产生作用力;作用力改变土颗粒运动状态,使土颗粒由“静止→运动”,土体由“稳定→塌陷”。依据三机理理论,提出了岩溶地面塌陷综合地质预测方法,建立了基于三个塌陷机理的土体塌陷确定性预测模型,系统总结了岩溶地面塌陷监测、防治和应急措施方法,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的岩溶地面塌陷思想体系。

     

  • [1] 徐卫国,赵桂荣.试论岩溶矿区地面塌陷的成因及防治设想[J].化工矿山技术,1978,4:19-27,18.
    [2] 徐卫国,赵桂荣.试论岩溶矿区地面塌陷的真空吸蚀作用[J].地质论评,1981,27(2):174-180,183.
    [3] 徐卫国,赵桂荣.论岩溶塌陷形成机理[J].煤炭学报,1986,2:1-11.
    [4] 左平怡,赵济群,钱再华.对真空吸蚀作用解释地面塌陷的疑义[J].地质论评,1981,3:243-248.
    [5] 康彦仁.论岩溶塌陷形成的致塌模式[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2,19(4):31-34.
    [6] 康彦仁.试论岩溶地面塌陷的类型划分[J].中国岩溶,1984,3(2):146-155.
    [7] 康彦仁.岩溶塌陷的形成机制[J].广西地质,1989(2):83-90.
    [8] 项式钧,康彦仁,刘志云,等.长江流域的岩溶塌陷[J].中国岩溶,1986,5(4):256-282.
    [9] 陈国亮.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与防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4,76-94.
    [10] 代群力.岩溶矿区地面塌陷成因新说—共振论[J].中国煤田地质,1991(3):66-68.
    [11] 代群力.论岩溶地面塌陷的形式机制与防治[J].中国煤田地质,1994,6(2):59-63.
    [12] 吴永华,谢春波,朱洵.陆家街地区岩溶塌陷形成机制及预测评价[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S1):118-123.
    [13] 胡亚波,刘广润,肖尚德,等.一种复合型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机理:以武汉市烽火村塌陷为例[J].地质科技情报,2007,26(1):96-100.
    [14] 郑小战.广花盆地岩溶地面塌陷灾害形成机理及风险评估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15] 肖明贵.桂林市岩溶塌陷形成机制与危险性预测[D].2005,长春:吉林大学.
    [16] 苏阳,曾克强,陈孟芝.桂林市岩溶土洞塌陷的形成机制及治理措施[J].矿产与地质,2007,6:692-694.
    [17] 王建庆.覆盖型岩溶区土洞塌陷机制及其稳定性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03.
    [18] 李前银.再论岩溶塌陷的形成机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9,3:52-55.
    [19] 左平怡.论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过程与机理[J].中国岩溶,1987,6(1):71-79.
    [20] 刘长礼,贺可强,高宗军.岩溶地面塌陷的机理分析及其预测模型[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3,16(3):264-270.
    [21] 陈星,黄润秋.岩溶塌陷的地质概化模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2,6:30-34.
    [22] 张丽芬,曾夏生,姚运升,等.我国岩溶塌陷研究综述[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18(3):126-130.
    [23] 刘广润,程伯禹.岩溶塌陷的类型、成因机制及防治途径—兼论武汉市岩溶塌陷勘查工作要点[J].工程地质学报,2001,4:414-417.
    [24] 侯超群,董满生,逄焕平.松散土体型地面塌陷成因分析及机理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1):63-67.
    [25] 杨立中,王建秀.国外岩溶塌陷研究的发展及我国的研究现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S1):14-18.
    [26] 高宗军.岩溶地面塌陷预测模型初探[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9,20(4):66-71,85
    [27] 杨德才.水城岩溶判断抽水塌陷研究[J].岩土工程届,2002,5(6):21-23.
    [28] 赵汉中.工程流体力学(Ⅰ)[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22
  • HTML浏览量:  568
  • PDF下载量:  20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发布日期:  2021-04-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