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黄龙核心景区多层级水循环系统结构研究

刘馨泽 孙东 曹楠 袁楠楠 黄何平 田长宝 张清明 唐淑 李大猛 周大吉 董发勤

刘馨泽, 孙东, 曹楠, 袁楠楠, 黄何平, 田长宝, 张清明, 唐淑, 李大猛, 周大吉, 董发勤. 黄龙核心景区多层级水循环系统结构研究[J]. 中国岩溶, 2021, 40(1): 19-33. doi: 10.11932/karst20210103
引用本文: 刘馨泽, 孙东, 曹楠, 袁楠楠, 黄何平, 田长宝, 张清明, 唐淑, 李大猛, 周大吉, 董发勤. 黄龙核心景区多层级水循环系统结构研究[J]. 中国岩溶, 2021, 40(1): 19-33. doi: 10.11932/karst20210103
LIU Xinze, SUN Dong, CAO Nan, YUAN Nannan, HUANG Heping, TIAN Changbao, ZHANG Qingming, TANG Shu, LI Dameng, ZHOU Daji, DONG Faqin. Study on the structure of multi-layer water circulation system in the core scenic spot of Huanglong[J]. CARSOLOGICA SINICA, 2021, 40(1): 19-33. doi: 10.11932/karst20210103
Citation: LIU Xinze, SUN Dong, CAO Nan, YUAN Nannan, HUANG Heping, TIAN Changbao, ZHANG Qingming, TANG Shu, LI Dameng, ZHOU Daji, DONG Faqin. Study on the structure of multi-layer water circulation system in the core scenic spot of Huanglong[J]. CARSOLOGICA SINICA, 2021, 40(1): 19-33. doi: 10.11932/karst20210103

黄龙核心景区多层级水循环系统结构研究

doi: 10.11932/karst20210103
基金项目: 黄龙国家级地质公园水循环特征和景观保育技术研究(5132202018000229)

Study on the structure of multi-layer water circulation system in the core scenic spot of Huanglong

  • 摘要: 为查明四川黄龙核心景区钙华层内水体的循环交替过程及水循环系统结构,采用野外实地调查、水循环断面监测等方法,分析任一监测断面的地下水径流量和地表水流量(二次转化泉形成)组成、循环段内的补给和排泄特征,理清各水循环系统的发育规模、层级。分析结果表明,丰水期水循环系统层级最为复杂,分为区域-局部-场地三个循环层级,以局部循环为主。以7月为典型月,景区内水循环主要受控于4个串联发育的局部地下水循环系统,区域地下水循环系统在接仙桥以北地段发育,各循环段内的充水彩池群为补给区,出口为流量较大的钙华二次转化泉,地下水在钙华层内径流,钙华层底部和两侧为隔水边界;争艳池以南场地水循环较多;景区水循环系统结构年动态变化较大,仅在丰水期达到动态平衡状态。转花池泉群、黄龙沟东坡泉群、黄龙沟地表水及地下水构成了驱动核心景区水循环系统的全部水量,接仙桥、涪江右岸为排泄口。黄龙核心景区水循环在丰水期形成动态平衡,其余时段处于不稳定流动状态。

     

  • [1] 刘再华,袁道先,W.Dreybrodt,U.Svesson.四川黄龙钙华的形成[J].中国岩溶,1993,12(3):4-10.
    [2] 刘再华,袁道先,何师意,等.四川黄龙沟景区钙华的起源和形成机理研究[J].地球化学,2003(1):1-10.
    [3] 刘再华,K Yoshimura ,Y Inokura ,等.四川黄龙沟天然水中的深源CO2与大规模的钙华沉积[J].地球与环境,2005(2):1-10.
    [4] 刘再华, 袁道先, 何师意, 等. 地热CO2-水-碳酸盐岩系统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CO2来源:以四川黄龙沟、康定和云南中甸下给为例[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0(2):209-214.
    [5] 万新南,杨菊,程温莹,等.四川黄龙景区“源水”成因浅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7(1):91-95.
    [6] 周绪纶.黄龙钙华体的碳酸盐溶质输入输出量及演化阶段[J].四川地质学报,2013,33(2):201-207.
    [7] 胥良,姜泽凡.基于钙均衡估算黄龙钙华沉积速率的探讨[J].中国岩溶,2007,26(2):132-136.
    [8] 李前银,范崇荣.黄龙景区水循环系统与景观演化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36(1):108-112.
    [9] 刘明学,董发勤,孙仕勇,等.黄龙钙华水体藻多样性及分布规律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36(1):182-186,191.
    [10] 张金流,王海静.旅游活动对四川黄龙景区水化学及钙华沉积速率的影响[J].地球学报,2011,32(6):717-724.
    [11] 唐淑,张清明,台永东,等.黄龙景区多年水量动态变化情况调查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41(4):209-210.
    [12] 张金流,唐淑.黄龙自然风景区地表水流量减少原因初探[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5,37(6):688-691.
    [13] 郭建强,彭东,杨俊义.松潘黄龙水循环及钙华景观成因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02(1):21-26.
    [14] 代群威,党政,彭启轩,等.钙华天然海绵地质体多孔特性及其对水循环调节意义:以四川黄龙为例[J].矿物学报,2019,39(2):219-225.
    [15] 王海静,张金流,刘再华,等.基于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的四川黄龙沟泉群分类研究[J].地球学报,2011,32(3):367-37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60
  • HTML浏览量:  920
  • PDF下载量:  25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发布日期:  2021-02-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