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洞穴遗址保存环境的探测与研究——以桂林甑皮岩遗址为例

卫敏洁 姜光辉 郭芳

卫敏洁, 姜光辉, 郭芳. 洞穴遗址保存环境的探测与研究——以桂林甑皮岩遗址为例[J]. 中国岩溶, 2020, 39(1): 54-61. doi: 10.11932/karst20200102
引用本文: 卫敏洁, 姜光辉, 郭芳. 洞穴遗址保存环境的探测与研究——以桂林甑皮岩遗址为例[J]. 中国岩溶, 2020, 39(1): 54-61. doi: 10.11932/karst20200102
WEI Minjie, JIANG Guanghui, GUO Fang.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preservation environment of cave sites: An example of the Zengpiyan site in Guilin[J]. CARSOLOGICA SINICA, 2020, 39(1): 54-61. doi: 10.11932/karst20200102
Citation: WEI Minjie, JIANG Guanghui, GUO Fang.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preservation environment of cave sites: An example of the Zengpiyan site in Guilin[J]. CARSOLOGICA SINICA, 2020, 39(1): 54-61. doi: 10.11932/karst20200102

洞穴遗址保存环境的探测与研究——以桂林甑皮岩遗址为例

doi: 10.11932/karst2020010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2269,41977168)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preservation environment of cave sites: An example of the Zengpiyan site in Guilin

  • 摘要: 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洞穴遗址是传承和发扬遗址文化的重要前提。文章以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为例,通过对遗址的探测与监测,在认识遗址水文地质单元和地下水特征的基础上,识别其在保存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保护遗址的可能措施,同时也为类似条件洞穴遗址的保护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甑皮岩遗址的三个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核心保护区主要面临化学侵蚀的风险;一级保护区现有的保护手段缺乏多样性;二级保护区存在监测力度不够的问题。据此提出以下措施:(1)核心保护区应深入研究地下水和还原环境对文化层侵蚀作用的机制;(2)一级保护区应加强对污水排放的管理,增多保护洞穴遗址的形式和手段;(3)二级保护区应加大对环境指标的监测力度,管控保护区范围内工程的建设。由此扩展到一般性洞穴遗址的保护措施有:建立能够显示环境动态的长期监测体系;采用3S技术建立监测网络并辅助规划决策;规范洞穴遗址的勘查与规划管理;多途径提高洞穴遗址保护的宣传力度和公众的参与乐趣。

     

  • [1] 王丽娟. 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第四纪孢粉分析[J]. 人类学学报, 1989, 8(1): 69-76,106.
    [2] 巫惠民, 阳吉昌. 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的试掘[J]. 考古, 1976 (3): 175-179,160.
    [3] 王华, 张会领, 涂林玲, 等. 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钙华板14C年代学研究[J]. 地球学报, 2005, 26(4): 333-336.
    [4] 张美良,朱晓燕,覃军干,等.桂林甑皮岩洞穴的形成、演化及古人类文化遗址堆积浅议[J].地球与环境,2011,39(3): 305-312.
    [5] 史习刚. 甑皮岩遗址生态环境的初步研究[J]. 史前研究, 2013(0):203-211.
    [6] 覃政教, 林玉石, 高明刚, 等. 桂林甑皮岩遗址岩溶地下水水害成因及防治对策[J]. 地球学报, 2011, 32(1): 107-113.
    [7]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甑皮岩遗址地下水害防治工程水文地质勘查成果报告[R]. 桂林: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2014.
    [8] 佚名. 关于保护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性的建议[C]// 中国长城博物馆, 2013,50(2):27-29.
    [9] 赵元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J].南方文物, 2005(4): 79.
    [10] 佚名. 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C]// 中国长城博物馆, 2013,50(2):8-13.
    [11] 杨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12.
    [12] 李静怡, 张笑楠. 史前聚落遗址展示利用研究:以雕龙碑遗址为例[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5,2(11): 72-74.
    [13]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发布[J]. 中外文化交流, 2010(2): 92.
    [14] 《西安宣言》[J]. 风景园林, 2005(3): 118.
    [15] 良渚遗址管委会.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EB/OL].http://www.yuhang.gov.cn/xxgk/zcfg/zcjd_14455/201312/t20131217_888415.html,2013-12-17.
    [16] 滕磊.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实践与思考[J]. 博物院, 2018(5):93-98.
    [17] 蒋远金. 广西洞穴遗址:兼论西江-珠江流域中石器时代[M]. 南宁: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18] 翁金桃. 桂林岩溶与碳酸盐岩[M].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7.
    [19] Guo F, Jiang G H, Lo K, et al. Hazard of sinkhole flooding to a cave hominin site and its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in a tower karst area,south China[C]// National Cave and Karst Research Institute Symposium, 2015: 447-454.
    [20] 朱学稳, 汪训一, 朱德浩, 等. 桂林岩溶地貌与洞穴研究[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8.
    [21] 王紫燕. 甑皮岩遗址地下水污染场地氧化还原作用与H2S气体释放特征[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8.
    [22] 曾莘茹, 姜光辉, 郭芳, 等. 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地下水示踪及污染来源分析[J]. 中国岩溶, 2016, 35(3): 245-253.
    [23] 曾莘茹. 桂林甑皮岩遗址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7.
    [24] Bottrell S H, Newton R J. Reconstruction of changes in global sulfur cycling from marine sulfate isotopes[J]. Earth-Science Reviews, 2006, 75(1): 59-83.
    [25] 孙平安,李秀存,于奭,等.酸雨溶蚀碳酸盐岩的源汇效应分析:以广西典型岩溶区为例[J].中国岩溶,2017,36(1): 101-108.
    [26] 樊广锋, 戴金星, 戚厚发. 中国硫化氢天然气研究[J].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2 (3): 1-10.
    [27] 刘建朝, 张林, 王行运, 等. 固市凹陷非常规水溶甲烷气成因及来源[J]. 地质力学学报, 2014, 20(1): 61-69.
    [28] 袁道先, 蔡桂鸿. 岩溶环境学[M].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8.
    [29] 甑皮岩遗址保护区划图[Z]. 广西文物保护研究设计中心、桂林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
    [30] 周双林. 谈谈考古遗址的展示保护[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6, 18(1): 47-51.
    [31] 曹新, 张凡, 韩梅, 等. 圆明园遗址公园保护利用现状调查与研究[J]. 中国园林, 2008, 24(11)34-41.
    [32] 国家文物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EB/OL].http://www.sach.gov.cn/art/2017/11/28/art_1034_121351.html,2017-11-28.
    [33] 聂跃平, 杨林. 中国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与发展[J]. 遥感学报, 2009, 13(5): 940-962.
    [34] 冯铁宏, 刘新宇, 李晓蕾. GIS技术在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4, 26(4): 62-69.
    [35] 朱晓渭. 国外经验对陕西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启示[J]. 江汉考古, 2011(2): 119-122.
    [36] 柯晓雯. 贵安新区史前洞穴遗址群的利用问题[J].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8, 3(6): 23-30.
    [37] Nickens P R. Technologies for in-Place protection and long-term conserva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J]. Archives & Museum Informatics, 1999, 13: 383-405.
    [38] 黄可佳, 韩建业. 考古遗址的活态展示与公众参与:以德国杜佩遗址公园的展示和运营为例[J].东南文化,2014(3):40-45.
    [39] 周海. 以小见大,小遗址融人城市建设发展大格局:以桂林史前洞穴遗址保护与利用为例[J]. 史前研究, 2013.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869
  • HTML浏览量:  546
  • PDF下载量:  41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发布日期:  2020-02-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