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强, 彭少麟. 植物凋落物生态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3.
|
[2] |
Loranger G, Ponge J F, Imbert D, et al. Leaf decomposition in two semi-evergreen tropical forests: influence of litter quality[J]. Biology & Fertility of Soils, 2002, 35(4):247-252.
|
[3] |
杨万勤, 冯瑞芳, 张健,等. 中国西部3个亚高山森林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层碳储量和生化特性[J]. 生态学报, 2007, 27(10):4157-4165.
|
[4] |
李志安, 邹碧, 丁永祯,等. 森林凋落物分解重要影响因子及其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2004, 23(6):77-3.
|
[5] |
彭少麟, 刘强. 森林凋落物动态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J]. 生态学报, 2002, 22(9): 1534-1544.
|
[6] |
陈法霖, 江波, 张凯,等. 退化红壤丘陵区森林凋落物初始化学组成与分解速率的关系[J].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3):565-570.
|
[7] |
卢俊培, 刘其汉.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凋落叶分解过程的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1989(1): 25-33.
|
[8] |
郭继勋, 祝廷成. 羊草草原枯枝落叶分解的研究:枯枝落叶分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J]. 生态学报, 1993,13(3): 214-220.
|
[9] |
曹富强, 刘朝晖, 刘敏, 等. 森林凋落物及其分解过程的研究进展[J]. 广西农业科学, 2010, 41(7): 693-697.
|
[10] |
朱双燕, 王克林, 曾馥平, 等. 桂西北喀斯特次生林凋落物养分归还特征[J]. 生态环境学报, 2009,18(1): 274-279.
|
[11] |
袁道先. 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科学目标和执行计划[J]. 地球科学进展, 2001, 16(4):461-466.
|
[12] |
曹建华, 袁道先, 章程,等. 受地质条件制约的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J]. 地球与环境, 2004, 32(1):1-8.
|
[13] |
刘燕华. 脆弱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 商务印书馆, 2001.
|
[14] |
曹建华, 袁道先, 潘根兴. 岩溶生态系统中的土壤[J].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1):37-44.
|
[15] |
曹建华, 袁道先, 裴建国, 等. 受地质条件制约的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5: 10-111.
|
[16] |
邓艳, 蒋忠诚, 曹建华, 等. 弄拉典型峰丛岩溶区青冈栎叶片形态特征及对环境的适应[J]. 广西植物, 2004, 24(4): 317-322.
|
[17] |
陆晓辉,丁贵杰.马尾松人工纯林凋落松针数量及基质质量动态[J].生态学报,2017,37(22):7568-7575.
|
[18] |
覃勇荣, 王燕, 刘旭辉,等. 马尾松对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有机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5):104-109.
|
[19] |
覃扬浍,马姜明,梅军林,等.漓江流域岩溶区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凋落物分解初期动态[J].生态学报,2017,37(20):6792-6799.
|
[20] |
杨慧, 张连凯, 曹建华,等. 桂林毛村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土壤碳结构比较[J]. 中国岩溶, 2011, 30(4):410-416.
|
[21] |
严毅萍.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碳库及周转时间的影响[D].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12.
|
[22] |
王静.不同地质背景生境下两种优势植物凋落叶分解研究[D].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13.
|
[23] |
许晓静. 不同环境下几种园林树木落叶分解及N、P动态的研究[D]. 安徽: 安徽农业大学, 2007.
|
[24] |
Joslin J D, Henderson G S. Organic matter and nutrients associated with fine root turnover in a white oak stand.[J]. Forest Science, 1987, 33(2):330-346.
|
[25] |
葛晓改, 曾立雄, 肖文发,等. 三峡库区森林凋落叶化学计量学性状变化及与分解速率的关系[J]. 生态学报, 2015, 35(3):779-787.
|
[26] |
胡肄慧, 陈灵芝, 陈清朗,等. 几种树木枯叶分解速率的试验研究[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87(2):124-132.
|
[27] |
刘增文,高文俊,潘开文,等. 枯落物分解研究方法和模型讨论[J].生态学报,2006,26(6):1993-2000.
|
[28] |
胡宁,马志敏,蓝家程,等.石漠化区植被恢复过程凋落叶分解特征及其对有机碳/氮的影响:以重庆中梁山为例[J].中国岩溶,2016,35(5):539-549.
|
[29] |
杨林,邓长春,陈亚梅,等. 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叶分解速率与初始质量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5,26(12):3602-3610.
|
[30] |
王其兵, 李凌浩, 白永飞,等. 模拟气候变化对3种草原植物群落混合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6):674-679.
|
[31] |
刘强, 彭少麟, 毕华,等. 热带亚热带森林叶凋落物交互分解的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3(4):86-89.
|
[32] |
孙志高, 刘景双. 湿地枯落物分解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J]. 生态学报, 2007, 27(4):1606-1618.
|
[33] |
李雪峰, 韩士杰, 张岩. 降水量变化对蒙古栎落叶分解过程的间接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2):261-266.
|
[34] |
Taylor B R, Parsons W F J. Nitrogen and Lignin content as predictors of litter decay rates:A microcosm test[J]. Ecology, 1989, 70(1):97-104.
|
[35] |
韩其晟, 任宏刚, 刘建军. 秦岭主要森林凋落物中易分解和难分解植物残体含量及比值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2, 27(5):6-10.
|
[36] |
何帆, 王得祥, 雷瑞德. 秦岭火地塘林区四种主要树种凋落叶分解速率[J]. 生态学杂志, 2011, 30(3):521-526.
|
[37] |
郭忠玲, 郑金萍, 马元丹,等. 长白山各植被带主要树种凋落物分解速率及模型模拟的试验研究[J]. 生态学报, 2006, 26(4):1037-1046.
|
[38] |
王希华, 黄建军, 闫恩荣.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见植物凋落叶分解的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2004, 28(4):457-467.
|
[39] |
严海元. 缙云山马尾松林凋落物的微生物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1.
|
[40] |
Sariyildiz T, Anderson J M. Interactions between litter quality, decomposition and soil fertility: a laboratory study[J].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03, 35(3):391-399.
|
[41] |
李小方, 曹建华, 杨慧, 等. 富钙偏碱的岩溶土壤对檵木叶片显微结构的影响[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1(3): 412-416.
|
[42] |
曹建华, 朱敏洁, 黄芬, 等. 不同地质条件下植物叶片中钙形态对比研究:以贵州茂兰为例[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1, 30(3): 251-260.
|
[43] |
曾昭霞, 王克林, 刘孝利, 等. 桂西北喀斯特森林植物-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植物生态学报, 2015,(7): 682-693.
|
[44] |
王静,徐广平,曾丹娟,等.岩溶区和非岩溶区两种优势植物凋落叶分解的比较研究[J].广西植物,2013,33(3):338-345.
|
[45] |
Swift M J. Decomposition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M]. Oxford: Blackwell, 1979: 213-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