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我国岩溶地面塌陷研究进展与展望

罗小杰 沈 建

罗小杰, 沈 建. 我国岩溶地面塌陷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岩溶, 2018, 37(1): 101-111. doi: 10.11932/karst20180106
引用本文: 罗小杰, 沈 建. 我国岩溶地面塌陷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岩溶, 2018, 37(1): 101-111. doi: 10.11932/karst20180106
LUO Xiaojie, SHEN Jian.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karst ground collapse in China[J]. CARSOLOGICA SINICA, 2018, 37(1): 101-111. doi: 10.11932/karst20180106
Citation: LUO Xiaojie, SHEN Jian.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karst ground collapse in China[J]. CARSOLOGICA SINICA, 2018, 37(1): 101-111. doi: 10.11932/karst20180106

我国岩溶地面塌陷研究进展与展望

doi: 10.11932/karst20180106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karst ground collapse in China

  • 摘要: 为了解我国岩溶地面塌陷理论和实践的状况,在讨论了岩溶地面塌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全面总结了岩溶地面塌陷在塌陷机理、预测、监测、防治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概述了近年来研究的新进展,提出了岩溶地面塌陷研究的发展方向。

     

  • [1] 李瑞敏,王萍,王轶,等.中国主要环境地质问题[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2] 李海涛,陈邦松,杨雪,等.岩溶塌陷监测内容及方法概述[J].工程地质学报,2015,23(1):126-134.
    [3] 雷明堂,蒋小珍,李瑜,等.桂林柘木岩溶塌陷监测预报[A]//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岩溶地下水与石漠化研究[M].南宁:广西科学出版社,2004:102-116.
    [4] 田级生.北方岩溶地面塌陷及其防治[J].勘察科学技术,1992(1):38-41.
    [5] 杜甫志.覆盖型岩溶区地面塌陷的两种力学分析模型及其应用[J].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989,9(2):177-186.
    [6] 刘长礼,贺可强,高宗军.岩溶地面塌陷的机理分析及其预测模型[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3,16(3):264-270.
    [7] 高宗军,马海会,王敏,等.岩溶地面塌陷预测模型初探[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9,20(4):66-85.
    [8] 高宗军,王敏,成世才,等.岩溶地面塌陷的水-岩耦合模型[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9,34(3):6-11,23.
    [9] 谭鉴益.坛状圆柱状岩溶塌陷预测模型与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28(4):19-22.
    [10] 罗小杰.也论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机理[J].工程地质学报,2015,23(5):886-895.
    [11] 陈国亮.岩溶地面塌陷的成因与防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4.
    [12] 徐卫国,赵桂荣.试论岩溶矿区地面塌陷的成因及防治设想[J].化工矿山技术,1978(4):19-27,18.
    [13] 徐卫国,赵桂荣.试论我国岩溶地区地面变形成因及其防治[J].勘察技术,1979(4):29-36.
    [14] 徐卫国,赵桂荣.岩溶矿区地面塌陷的成因与防治再探[J].化工矿山技术,1979(4):50-59,72.
    [15] 徐卫国,赵桂荣.试论岩溶矿区地面塌陷的真空吸蚀作用[J].地质论评,1981,27(2):174-180,183.
    [16] 徐卫国.岩溶矿区地面塌陷成因[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1(4):37-40.
    [17] 徐卫国,赵桂荣.论岩溶塌陷形成机理[J].煤炭学报,1986,11(2):1-11.
    [18] 徐卫国,赵桂荣.真空吸蚀作用引起的塌陷实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8,15(3):50-51.
    [19] 左平怡,赵济群,钱再华.对真空吸蚀作用解释地面塌陷的疑义[J].地质论评,1981,27(3):243-248.
    [20] 康彦仁.论岩溶塌陷形成的致塌模式[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2,19(4):31-34.
    [21] 康彦仁.试论岩溶地面塌陷的类型划分[J].中国岩溶,1984,3(2):146-155.
    [22] 项式钧,康彦仁,刘志云,等.长江流域的岩溶塌陷[J].中国岩溶,1986,5(4):256-282.
    [23] 康彦仁.岩溶塌陷的形成机制[J].广西地质,1989(2):83-90.
    [24] 郑小战.广花盆地岩溶地面塌陷灾害形成机理及风险评估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25] 代群力.岩溶矿区地面塌陷成因新说—共振论[J].中国煤田地质,1991,3(3):66-68.
    [26] 代群力.论岩溶地面塌陷的形式机制与防治[J].中国煤田地质,1994,6(2):59-63.
    [27] 肖明贵.桂林市岩溶塌陷形成机制与危险性预测[D].长春:吉林大学,2005.
    [28] 苏阳,曾克强,陈孟芝.桂林市岩溶土洞塌陷的形成机制及治理措施[J].矿产与地质,2007,6(6):692-694.
    [29] 王建庆.覆盖型岩溶区土洞塌陷机制及其稳定性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13.
    [30] 吴永华,谢春波,朱洵.陆家街地区岩溶塌陷形成机制及预测评价[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5(S1):118-123.
    [31] 胡亚波,刘广润,肖尚德,等.一种复合型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机理:以武汉市烽火村塌陷为例[J].地质科技情报,2007,26(1):96-100.
    [32] 罗小杰,罗程.泥流型岩溶地面塌陷物理模型[A]//2016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16:1054-1059.
    [33] 罗小杰,罗程.沙漏型岩溶地面塌陷物理模型[J].中国岩溶,2017,36(1):88-93.
    [34] 蒙彦,黄健民,雷明堂,等.基于灰色Verhulst模型的岩溶塌陷定量预报预测方法[J].中国岩溶,2009,28(1):17-22.
    [35] 贺可强,王滨,万继涛.枣庄岩溶塌陷形成机理与致塌模型的研究[J].岩土力学,2002,23(5):564569,574.
    [36] 姜春露,姜振泉.基于Fisher判别分析法的岩溶塌陷预测[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2,34(1):91-95.
    [37] 陈学军,陈植华,陈先华,等.桂林市西城区岩溶塌陷模糊层次综合预测[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0,20(2):112-116.
    [38] 包惠明,胡长顺.岩溶塌陷两级模糊综合评判[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28(3):49-52.
    [39] 邱向荣.岩溶塌陷稳定性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31(4):58-61.
    [40] 李公岩,李元仲,杨蕊英,等.山东省枣庄市岩溶塌陷的层次模糊预测评判[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8,19(2):87-90.
    [41] 柏瑾,周游游,王伟.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大石围天坑群生态旅游形象定位[J].中国岩溶,2010,29(1):93-97.
    [42] 杨全城,姚春梅,邵景力,等.模糊综合评判在临沂城区岩溶塌陷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J].山东国土资源,2010,26(6):24-27.
    [43] 贺玉龙,杨立中,黄涛.人工神经网络在岩溶塌陷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9,10(4):87-91,80.
    [44] 包惠明,胡长顺.岩溶地面塌陷神经网络预测[J].工程地质学报,2002,10(3):299-304.
    [45] 朱庆杰,刘挺权,张秀彦.等.唐山市岩溶塌陷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22(6):753-755.
    [46] 管佳林,罗周全,杨彪,等.矿区岩溶地表塌陷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21(9):28-33.
    [47] 雷明堂,蒋小珍,李瑜,等.城市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以贵州六盘水市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11(4):23-24.
    [48] 陈明晓.岩溶覆盖层塌陷的原因分析及其半定量预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2):285-289.
    [49] 宾红卫.层次因子综合预测法在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预测分析评估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10,22(4):111-114,117.
    [50] 赵德君,彭凤,杨建,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武汉市岩溶塌陷危险性分区评价[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2,26(S1):97-99.
    [51] 金艳珠,谈树成,虎雄岗,等.基于层次分析法与GIS相结合的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估:以云南师宗县为例[J].热带地理,2012,32(2):173-178.
    [52] 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GB503072012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2.
    [53] 贾秀梅,周骏业,董玉良,等.灰色系统理论在岩溶地面塌陷分析预测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5(S1):113-117.
    [54] 罗小杰,罗程.土洞型岩溶地面塌陷物理模型[J]//工程地质学报,2016,24(Sup.):1229-1237.
    [55] 罗小杰,罗程.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综合地质预测与危险性评估[J].中国岩溶,2016,35(1):51-59.
    [56] 焦华.地下水位监测频率的初步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0,17(2):45-48.
    [57] 刘雅欣.地下水位监测系统及其应用探讨[J].山西水利科技,2011,(1):88-89.
    [58] 王目光,魏淮,童治,等.利用双周期光纤光栅实现应变和温度同时测量[J].光学学报,2002,22(7):867-869.
    [59] 孙安,乔学光,贾振安.一种新颖的温度补偿光纤光栅应力传感测量技术[J].光学技术,2003,29(5):534-536.
    [60] 雷明堂,李瑜,蒋小珍,等.岩溶塌陷灾害监测预报技术与方法初步研究:以桂林市柘木村岩溶塌陷监测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S1):148-152.
    [61] 施斌,丁勇,徐洪钟,等.分布式光纤应变测量技术在滑坡早期预警中的应用[J].工程地质学报,2004,12(S1):515-518.
    [62] 李瑜,朱平,雷明堂,等.岩溶地面塌陷监测技术与方法[J].中国岩溶,2005,24(2):103-108.
    [63] 蒋小珍,雷明堂,陈渊,等.岩溶塌陷的光纤传感监测试验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33(6):75-79.
    [64] 孙伟民,姜福强,刘志海,等.利用掺铒光纤光栅实现应变测试中的温度补偿[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7,28(6):719-722.
    [65] 覃秀玲.岩溶土洞稳定性分析及TDR监测预警研究:以桂阳高速公路K9~K23段路基工程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0.
    [66] 蒙彦,管振德.应用光纤传感技术进行岩溶塌陷监测预报的关键问题探讨[J].中国岩溶,2011,30(2):187-192.
    [67] 孙志军,王浩,邓家喜.桂阳公路岩溶土洞发育区路基稳定性监测预报研究[J].中外公路,2012,32(1):37-40.
    [68] 郝文杰,杨卓静,张青,等.光纤传感技术在岩溶塌陷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4,41(1):134-137.
    [69] 何建平,徐骏.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铁路路基岩溶土洞塌陷监测[J].铁道建筑,2016(2):111-115.
    [70] 龚茂波.从工程实例谈岩溶地区土洞的处理[J].城市道桥与防洪,1998(3):26-29.
    [71] 罗小杰,罗世杰.武汉市汉南区长江干堤内地面塌陷成因分析与处置措施探讨[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9,23(S2):75-79.
    [72] 罗小杰.覆盖型岩溶地面塌陷防治与应急处置[J].人民长江,2016,47(5):38-44.
    [73] 王红.浅埋岩溶地区地面塌陷的注浆治理技术[J].采矿技术,2005,5(1):33-35.
    [74] 李双辉.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勘察及溶土洞处理建议的几点体会[J].西部探矿工程,2006,18(S1):134-135.
    [75] 刘俊洪,赖月彬.花都某村地面塌陷原因分析和治理[J].广东建材,2007(1):117-119.
    [76] 刘源,张可能.桂林某公路地面塌陷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5(11):159-162.
    [77] 蔡裕超,何春盛.小论岩溶地面塌陷对道路的影响及防治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09(9):58.
    [78] 廖未来.碎石桩和注浆法处理岩溶地区软弱地基中的土洞[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20(3):76-79.
    [79] 袁辉.大体积土洞处理技术[J].市政技术,2010,28(2):129-130,148.
    [80] 武卫星,朱敏,郭晓刚.地铁工程穿越岩溶地区处理技术研究[J].人民长江,2011,42(1):47-49.
    [81] 程学昌. 地铁盾构区间溶土洞处理技术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8).
    [82] 何志强.溶、土洞的化学灌浆处理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2(2):109-110.
    [83] 黎颂康.浅谈合生君景湾三期项目的溶、土洞处理方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8).
    [84] 李慎奎,陶岚.武汉地区岩溶发育特征及地铁工程中岩溶处理[J].隧道建设,2015,35(5):449-454.
    [85] 杨德才.水城岩溶盆地抽水塌陷研究[J].岩土工程界,2002,5(6):21-23.
    [86] 尹若君,盛志勇.郴州市岩溶地面塌陷分布规律及防治措施探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16(2):143-146.
    [87] 傅颖娣.地基下土洞注浆处理的应用[J].中外建筑,2007(8):92-94.
    [88] 程劲夫,宾斌.大型溶蚀土洞施工处理新技术[J].湖南水利水电,2013(1):20-22.
    [89] 韦俊发,麻荣广,杨彰智,等.广西来宾凤凰变电站土洞塌陷形成机理及其治理[J].中国岩溶,2013,32(3):325-329.
    [90] 郑添寿.覆盖型岩溶塌陷注浆治理工程实例[J].福建建设科技,2014(4):23-25.
    [91] 王建秀,杨立中,刘丹,等.铁路岩溶塌陷典型概念模型研究及实例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1999(4):75-79.
    [92] 谭鉴益.广西覆盖型岩溶区土层崩解机理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1,9(3):272-27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722
  • HTML浏览量:  656
  • PDF下载量:  152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发布日期:  2018-02-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