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峰丛洼地区石漠化治理的碳汇研究进展

曾发明 吴泽燕 章 程 杨奇勇

曾发明, 吴泽燕, 章 程, 杨奇勇. 峰丛洼地区石漠化治理的碳汇研究进展[J]. 中国岩溶, 2018, 37(1): 67-73. doi: 10.11932/karst20180103
引用本文: 曾发明, 吴泽燕, 章 程, 杨奇勇. 峰丛洼地区石漠化治理的碳汇研究进展[J]. 中国岩溶, 2018, 37(1): 67-73. doi: 10.11932/karst20180103
ZENG Faming, WU Zeyan, ZHANG Cheng, YANG Qiyong. Carbon sink in rocky desertification restoration, Southwest China: A case of the peak-cluster depression areas[J]. CARSOLOGICA SINICA, 2018, 37(1): 67-73. doi: 10.11932/karst20180103
Citation: ZENG Faming, WU Zeyan, ZHANG Cheng, YANG Qiyong. Carbon sink in rocky desertification restoration, Southwest China: A case of the peak-cluster depression areas[J]. CARSOLOGICA SINICA, 2018, 37(1): 67-73. doi: 10.11932/karst20180103

峰丛洼地区石漠化治理的碳汇研究进展

doi: 10.11932/karst20180103
基金项目: 广西科技厅广西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16-380-13);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桂科攻1598016-11);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YYWF201508;YYWF201639)

Carbon sink in rocky desertification restoration, Southwest China: A case of the peak-cluster depression areas

  • 摘要: 根据峰丛洼地区石漠化治理碳汇的现有研究文献,系统总结了峰丛洼地区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碳储量空间格局及其动态过程、不同模式下的碳汇评价与定量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不足,提出了峰丛洼地区二期石漠化治理应关注碳汇稳定性、受气候变化制约等问题,从而优化资源配置的思路;展望了峰丛洼地区二期石漠化治理工程中碳汇研究的趋势:一方面,将土壤分布格局、碳汇耦合机理研究和增加当地经济效益相结合,提高当地农民参与石漠化治理的积极性,推广和发展第一期石漠化治理工程的成果和经验; 另一方面,将遥感技术与石漠化治理碳汇研究相结合,构建更多碳汇估算模型,为二期石漠化治理碳汇定量化服务。

     

  • [1] 蒋忠诚. 中国南方表层岩溶系统的碳循环及其生态效应[J]. 第四纪研究, 2000,20(4):316-324.
    [2] 蒋忠诚,袁道先. 表层岩溶带的岩溶动力学特征及其环境和资源意义[J].地球学报, 1999,20(3): 302-308.
    [3] 白晓永,王世杰,刘秀明,等.中国石漠化地区碳流失原因与固碳增汇技术原理探讨[J].生态学志,2015,34(6): 1762-1769.
    [4] 王世杰. 喀斯特石漠化: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3,22(2): 120-126.
    [5] 王世杰. 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绎及其科学内涵的探讨[J].中国岩溶,2002,21(2):31-35.
    [6] 蒋忠诚,罗为群,童立强,等. 21世纪西南岩溶石漠化演变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岩溶,2016,35(5):461-468.
    [7] 蒋忠诚, 李先琨, 曾馥平, 等. 岩溶峰丛山地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研究[J].地球学报, 2009,30(2): 155-166.
    [8] 蒋忠诚, 李先琨, 覃小群, 等. 论岩溶峰丛洼地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技术:以广西平果果化示范区为例[J].中国岩溶, 2008,27(1):50-55.
    [9] 王克林,岳跃民,马祖陆,等. 喀斯特峰丛洼地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服务提升技术研究[J]. 生态学报,2016,36(22): 7098-7102.
    [10] Zhang L,QinX,Liu P,et al. Estimation of carbon sink fluxes in the Pearl River basin (China) based on a water-rock-gas-organism interaction model[J].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5, 74(2): 945-952.
    [11] 蓝家程, 肖时珍, 杨龙, 等. 石漠化治理对岩溶作用强度的影响及其碳汇效应[J]. 水土保持学报, 2016,30(3):244-249.
    [12] 梁福源, 宋林华, 王富昌, 等. 路南石林地区土壤空气中CO2浓度分布规律与土下溶蚀形态研究[J]. 中国岩溶, 2000,19(2):79-86.
    [13] Yan,X.,Cai,Y.L.Multi-scale anthropog- enic driving forces of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Southwest China[J]. 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2015,26(2):193-200.
    [14] 李阳兵, 罗光杰, 白晓永, 等. 典型峰丛洼地耕地、聚落及其与喀斯特石漠化的相互关系:案例研究[J]. 生态学报, 2014,34 (9):2195-2207.
    [15] 袁道先.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研究[M].科学出版社, 2014:435.
    [16] 王世杰,李阳兵.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 地球科学进展, 2007,22(6):573-582.
    [17] 刘纪远, 王绍强, 陈镜明, 等. 1990~2000年中国土壤碳氮蓄积量与土地利用变化[J]. 地理学报, 2004,59(4):483-496.
    [18] Peng W, Song T, Zeng F, 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woody plant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karst mixed evergreen-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 southwest China[J]. Journal of Food Agriculture & Environment, 2012, 10(1):890-896.
    [19] 罗为群, 蒋忠诚, 韩清延, 等. 岩溶峰丛洼地不同地貌部位土壤分布及其侵蚀特点[J]. 中国水土保持, 2008(12): 46-49.
    [20] 章程. 不同土地利用下的岩溶作用强度及其碳汇效应[J]. 科学通报, 2011,56(26):2174-2180.
    [21] 夏雯, 黄代民, 崔晨, 等.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25(23):442-446.
    [22] 黄代民, 陈效民, 李孝良, 等.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变异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26(13): 207-212.
    [23] 但新球,白建华,吴协保,等. 石漠化综合治理二期工程总体思路研究[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J], 2015, 34(3): 62-66.
    [24] 张明阳, 王克林, 刘会玉, 等. 生态恢复对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区植被碳储量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4,33(9): 2288-2295.
    [25] 谢元贵, 廖小锋, 赵晓朋, 等.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适生植物配置模式固碳能力及效益评价[J]. 广东农业科学, 2015,42(20):134-139.
    [26] 王世杰, 卢红梅, 周运超, 等. 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性与代表性土样采集方法[J]. 土壤学报, 2007,44(3): 475-483.
    [27] 陈伟杰, 熊康宁, 任晓冬, 等.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固碳增汇效应研究:基于实地监测数据的分析[J]. 中国岩溶, 2010,29(3): 229-238.
    [28] 钟银星, 周运超,李祖驹. 印江槽谷型喀斯特地区植被碳储量及固碳潜力研究[J]. 地球与环境, 2014,42(1): 82-89.
    [29] 吴敏, 刘淑娟, 叶莹莹, 等. 喀斯特地区坡耕地与退耕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J]. 生态学报, 2016,36 (6):1619-1627.
    [30] 马晓哲,王铮. 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碳源汇的影响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15,35(17): 5898-5907.
    [31] 张明阳, 王克林, 刘会玉, 等. 基于遥感影像的桂西北喀斯特区植被碳储量及密度时空分异[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21(12): 1545-1553.
    [32] 宋贤威, 高扬, 温学发, 等. 中国喀斯特关键带岩石风化碳汇评估及其生态服务功能[J]. 地理学报, 2016,71(11): 1926-1938.
    [33] 蒋忠诚, 罗为群, 邓艳, 等. 岩溶峰丛洼地水土漏失及防治研究[J]. 地球学报, 2014,35(5):535-542.
    [34] 罗为群, 蒋忠诚, 欧阳然, 等. 典型岩溶峰丛洼地水土保持技术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 2013 (1):37-41,69.
    [35] 罗为群, 张辉旭, 蒋忠诚, 等. 岩溶峰丛洼地不同环境水土流失差异及防治研究:以广西果化岩溶生态研究基地为例[J]. 地球学报, 2014, 35(4):473-480.
    [36] 尹辉, 蒋忠诚, 罗为群, 等. 西南岩溶区水土流失与石漠化动态评价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11,18(1):66-70.
    [37] 杨龙, 熊康宁, 肖时珍, 等. 花椒林在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中的碳汇效益[J] .水土保持通报, 2016, 36(1):292-297.
    [38] Zhou G, Huang J, Tao X,et al. Overview of 30 years of research on solubility trapping in Chinese karst[J].Earth-Science Reviews, 2015,146: 183-194.
    [39] 蒋忠诚, 覃小群, 曹建华, 等. 中国岩溶作用产生的大气CO2碳汇的分区计算[J]. 中国岩溶, 2011,30(4): 363-367.
    [40] 徐胜友,蒋忠诚. 我国岩溶作用与大气温室气体CO2源汇关系的初步估算[J]. 科学通报, 1997,42(9):953956.
    [41] 姜光辉,张强. 峰丛洼地自然封育过程岩溶水溶解无机碳的变化:以桂林丫吉试验场为例[J]. 中国岩溶, 2011,30 (4): 397-402.
    [42] Li L, Cao J, Huang F, et al. Distribution and magnitude of geologic carbon sinks: a water balance study of the Chaotian River basin, Guilin, China[J].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5, 74(02): 913-920.
    [43] 曾思博,蒋勇军. 土地利用对岩溶作用碳汇的影响研究综述[J]. 中国岩溶, 2016,35(2): 153-163.
    [44] 赵瑞一, 吕现福, 蒋建建, 等. 土壤CO2及岩溶碳循环影响因素综述[J]. 生态学报, 2015,35 (13):4257-4264.
    [45] 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等. 喀斯特峰丛洼地退耕还林还草的土壤生态效应[J]. 土壤学报, 2011,48(6): 1219-1226.
    [46] 郭红艳, 万龙, 唐夫凯, 等. 岩溶石漠化区植被恢复重建技术探讨[J]. 中国水土保持, 2016(3): 34-37,73.
    [47] 王宇, 杨世瑜, 袁道先. 云南岩溶石漠化状况及治理规划要点[J]. 中国岩溶, 2005,24(3):206-211.
    [48] Liu B, Chen C, Lian Y,et al. Long-term change of wet and dry climatic conditions in the southwest karst area of China[J].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15, 127: 1-11.
    [49]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林业局.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二期工程规划思路研究[R]. 2014.
    [50] 王媛媛, 周忠发,魏小岛. 石漠化景观格局对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的响应[J]. 山地学报, 2013, 31(3):307-313.
    [51] 白晓永, 熊康宁, 苏孝良,等. 喀斯特石漠化景观及其土地生态效应:以贵州贞丰县为例[J]. 中国岩溶, 2005,64(4): 276-281.
    [52] 白晓永, 王世杰, 陈起伟, 等. 贵州土地石漠化类型时空演变过程及其评价[J]. 地理学报, 2009, 64(5):609-618.
    [53] Yang R, Liu Z, Zeng C, et al. Response of epikarst hydrochemical changes to soil CO2 and weather conditions at Chenqi, Puding, SW China[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2, 468: 151-158.
    [54] 岳跃民, 张兵, 王克林, 等. 石漠化遥感评价因子提取研究[J]. 遥感学报, 2011, 15(4):722-736.
    [55] 杨奇勇, 蒋忠诚, 马祖陆, 等. 基于地统计学和遥感的岩溶区石漠化空间变异特征[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28(4): 243-247.
    [56] Li S,Wu H. Mapping karst rocky desertification using Landsat 8 images[J]. Remote Sensing Letters, 2015, 6(9): 657-666.
    [57] 袁道先. 我国岩溶资源环境领域的创新问题[J]. 中国岩溶, 2015, 34(2):98-100.
    [58] 张军以, 戴明宏, 王腊春, 等. 生态功能优先背景下的西南岩溶区石漠化治理问题[J]. 中国岩溶, 2014,33(4): 464-47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716
  • HTML浏览量:  730
  • PDF下载量:  73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发布日期:  2018-02-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