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岩溶高原地下水径流系统垂向分带

王宇

王宇. 岩溶高原地下水径流系统垂向分带[J]. 中国岩溶, 2018, 37(1): 1-8. doi: 10.11932/karst20180101
引用本文: 王宇. 岩溶高原地下水径流系统垂向分带[J]. 中国岩溶, 2018, 37(1): 1-8. doi: 10.11932/karst20180101
WANG Yu. Vertical zoning of groundwater runoff system in karst plateau[J]. CARSOLOGICA SINICA, 2018, 37(1): 1-8. doi: 10.11932/karst20180101
Citation: WANG Yu. Vertical zoning of groundwater runoff system in karst plateau[J]. CARSOLOGICA SINICA, 2018, 37(1): 1-8. doi: 10.11932/karst20180101

岩溶高原地下水径流系统垂向分带

doi: 10.11932/karst20180101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断陷盆地地表、地下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优化调控(2016YFC0502502)

Vertical zoning of groundwater runoff system in karst plateau

  • 摘要: 大量的矿产资源采掘、地质勘探、洞穴探测、示踪试验等揭露和观测研究发现地下水径流系统的分带性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含水层的埋藏条件、地下径流的空间形态、地下水动力性质、地下水循环深度和流程的差异,岩溶高原地下水径流系统垂向上可划分为:浅循环径流带、深循环径流带2大类,进一步划分为:表层径流带、垂向渗流带、季节波动带、潜水—承压水径流带及层状承压径流带、带状承压径流带6个分带。岩溶高原地下水径流系统分带主要由地层沉积旋回、地质构造切割及组合、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岩溶发育分带特性所决定。

     

  • [1] 夏日元,蒋忠诚,邹胜章,等.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工程进展[J].中国地质调查,2017,4(1):1-10.
    [2] 王宇,张华,张贵,等.云南省石漠化调查及治理综述[J].中国岩溶,2016,35(5):486-496.
    [3] 袁道先.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3-14.
    [4] 黄润秋.论中国西南地区水电开发工程地质问题及其研究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2,13(1):1-5.
    [5]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溶研究组. 中国岩溶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148-247.
    [6] 刘训,李廷栋,耿树方,等.中国大地构造区划及若干问题[J].地质通报,2012,31(7):1024-1033.
    [7] 孙鸿烈,郑度.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发展[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75-129.
    [8] 覃小群,蒋忠诚.表层岩溶带及其水循环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中国岩溶,2005,24(3):250-253.
    [9] 陈建生,江巧宁.地下水深循环研究进展[J].水资源保护,2015,31(6):8-17.
    [10] 王宇.西南岩溶区岩溶水系统分类、特征及勘查评价要点[J].中国岩溶,2002,21(2):114-119.
    [11] Engelen G B, Jones G P,et al. Developments in the analysis of groundwater flow systems[M].IAHS Publication,1986.
    [12]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手册(第二版)[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2:128-136.
    [13] 王宇,王梓溦.岩溶地下水富集的地貌组合形态[J].中国岩溶,2015,34(4):314-324.
    [14] 袁丙华,鄢毅,刘俊贤,等.中国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地质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32-36.
    [15] 陈植华,陈刚,靖娟利,等.西南岩溶石山表层岩溶带岩溶水资源调蓄能力初步评价[C]//汪民,殷跃平,单海平,等.中国岩溶地下水与石漠化研究.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80-188.
    [16] 吴慈华.鄂西南表层岩溶带地下水补径排及动态变化特征[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6,30(6):904-909.
    [17] 王宇.云南泸西小江流域岩溶水有效开发模式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6:31-70.
    [18] 姜光辉,郭芳.我国西南岩溶区表层岩溶带的水文动态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5):89-93.
    [19]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贵州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报告[R].贵阳:贵州省地矿局,2003:23-49.
    [20] 刘子金,袁代江,武兴亮,等.贵州三岔河中游左岸鸡场一带岩溶地下水运移特征分析[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5,29(5):685-691.
    [21] 袁道先,孔繁业,肖仁美,等.岩溶地区供水水文地质工作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56-65.
    [22] 赵勇.滇东山原区水库岩溶渗漏系统工程地质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5.3
    [23] 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四川(川南、攀西)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报告[R].成都:四川省地矿局,2003:31-69.
    [24] 王多义.四川绵竹酿春池温泉地质成因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2(5):479-485.
    [25] 宋小庆,彭钦,夏颜乐.瓮安老坟嘴变质岩区SK082井地热水热储温度和循环深度估算[J].节水灌溉,2012(10):24-26.
    [26] 肖琼.重庆三叠系碳酸盐岩热储成因与水—岩作用过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91-96.
    [27] 汪集旸.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J].地学前缘,1996,3(3-4):96-103.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612
  • HTML浏览量:  762
  • PDF下载量:  130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发布日期:  2018-02-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