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董国涛,张爱,罗格平,等. 三工河流域绿洲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特征分析[J]. 土壤, 2009, 41(5): 726-732.
|
[2] |
魏明宝,魏丽芳,胡波,等. 长期施肥对土壤微量元素的影响进展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22): 11951-11953.
|
[3] |
虞锁富. 几种土壤对锌的专性吸附[J]. 土壤通报, 1987, 18: 265-266.
|
[4] |
蒋以超,马义兵,刘继芳. 锌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与植物效应[J]. 土壤学报, 1993, 30(增刊): 51-55.
|
[5] |
高明,车福才,魏朝富,等.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紫色水稻土铁、锰、铜、锌形态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0, 6(1): 11-17.
|
[6] |
安玉亭,薛建辉,吴永波,等. 喀斯特山地不同类型人工林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与有效性特征[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3, 37(3): 65-70.
|
[7] |
莫碧琴,杨慧,曹建华,等.典型石漠化区不同种植年限桃树下土壤微量元素变化特征[J].中国岩溶,2017,36(1):81-87.
|
[8] |
王世杰,李阳兵.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22(6): 573-582.
|
[9] |
Jiang Z, Lian Y, Qin X.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Impacts, causes, and restoration[J]. EarthScience Reviews, 2014, 132(3): 1-12.
|
[10] |
曹建华,袁道先,章程,等. 受地质条件制约的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J]. 地球与环境, 2004, 32(1): 1-8.
|
[11] |
曹建华,袁道先,潘根兴,等. 岩溶生态系统中的土壤[J].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18(1): 37-44.
|
[12] |
李锐,高杰,张莉,等.黔北白云岩红色风化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中国岩溶,2014,33(4):396-404.
|
[13] |
陈桂芬,黄玉溢,刘斌. 岩溶地区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的研究[J]. 广西农业科学, 2007, 38(6): 653-656.
|
[14] |
邓艳,蒋忠诚,罗为群,等. 典型岩溶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J]. 地球与环境, 2010, 38(1): 31-35.
|
[15] |
曹雪琴,万军伟,陈雯,等. 土壤元素背景值的研究:以南方某区域为例[J].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9, 16(2): 27-32.
|
[16] |
俞国松,王世杰,容丽,等. 茂兰喀斯特森林主要演替群落的凋落物动态[J]. 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10): 1019-1028.
|
[17] |
周凤娇,丁访军,杨成华,等. 茂兰自然保护区旅游景点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J]. 贵州农业科学, 2012, 40(2): 8-12.
|
[18] |
张荣京,秦新生,陈红锋,等. 海南俄贤岭石灰岩山地海南大戟灌丛群落研究[J]. 广西植物, 2007, 27(5): 725-729.
|
[19] |
张荣京,卢刚. 海南俄贤岭当喀斯特遇上热带雨林[J]. 森林与人类, 2015(2): 46-49.
|
[20] |
袁茜,唐小兰,宋希强,等. 海南岛俄贤岭喀斯特地貌野生花卉资源及园林应用[J]. 热带生物学报, 2016, 7(2): 185-189.
|
[21] |
戚剑飞,唐建维. 西双版纳石灰山季雨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J]. 生态学杂志, 2008, 27(2): 167-177.
|
[22] |
王洪,朱华,李保贵. 西双版纳石灰岩山森林植被[J]. 广西植物, 1997, 17(2): 101-117.
|
[23] |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
[24] |
鲁如坤.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
[25] |
盖荣银,孙友宝,马晓玲,等. 二乙烯三胺五乙酸提取结合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的有效态元素[J]. 环境化学, 2016, 35(5): 1096-1097.
|
[26] |
陈武军,王珊,唐智,等. 湿法消解原子吸收光谱法连续测定土壤中铜锌铅镉[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7(8): 62-64.
|
[27] |
简敏菲,弓晓峰,游海,等. 鄱阳湖水土环境及其水生维管束植物重金属污染[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 13(6): 589-593.
|
[28] |
张永娥,王瑞良,靳绍菊. 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土壤肥料, 2005(5): 35-37.
|
[29] |
洪松,郑厚泽,陈俊生. 湖北省黄棕壤若干微量元素环境地球化学特征[J]. 土壤通报, 2001, 2, 89-95.
|
[30] |
汪家育,于南子,刘增芝.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的微量元素[J]. 云南林业调查规划, 1986(4): 6-12.
|
[31] |
赵良菊,肖洪浪,郭天文. 甘肃省河西灌漠土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 18(5): 27-30.
|
[32] |
Cambardella CA, Moorman TB, Novak JM, et al. Field scale variability of soil properties in central low soil[J]. Soil Sci. Soc. Am, 1994, 58: 1501-1511.
|
[33] |
李艳,史周,徐建明,等. 地统计学在土壤科学中的应用及展望[J].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17(1): 178-182.
|
[34] |
史利江,郑丽波,柳云龙. 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42(1): 51-56.
|
[35] |
李亮亮,依艳丽,凌国鑫,等. 地统计学在土壤空间变异研究中的应用[J]. 土壤通报, 2005, 36(2): 265-268.
|
[36] |
刘永红,倪中应,谢国雄,等. 浙西北丘陵区农田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子[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 22(6): 1710-1718.
|
[37] |
万友红,周生路,赵其国,等. 苏南典型区土壤有效态铁、锰含量影响因素[C]// 中国土壤学会海峡两岸土壤肥料交流研讨会,208.
|
[38] |
李晓宁,高明,慈恩. 重庆市植烟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评价[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15(3): 25-28.
|
[39] |
刘忠翰. 云南红壤铜、锌背景值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 环境科学导刊, 1990(2):16-19.
|
[40] |
周晓东,邓艳. 岩溶区不同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元素及其有效态的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 2017,37(5):40-45.
|
[41] |
蒋忠诚. 论南方岩溶区山区生态环境的元素有效态[J]. 中国岩溶, 2000, 19(2): 123-128.
|
[42] |
蒋忠诚.广西弄拉白云岩环境元素的岩溶地球化学迁移[J].中国岩溶,1997,15(4):304-312.
|
[43] |
吕丽萍,王登峰,魏志远,等. 近20年海南岛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异[J]. 热带作物学报, 2016, 37(2): 338-3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