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蒋忠诚,夏日元,时坚,等. 西南岩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效应与潜力分析[J]. 地球学报,2006,27(5): 495-502.
|
[2] |
王腊春,史运良. 西南喀斯特山区三水转化与水资源过程及合理利用[J]. 地理科学,2006,26(2): 173-178.
|
[3] |
王明章. 西南岩溶石山区地下水开发在石漠化防治中的地位[J]. 贵州地质,2006,(4):261-265.
|
[4] |
陈植华,陈刚,靖娟利,等. 西南岩溶石山表层岩溶带岩溶水资源调蓄能力初步评价. 中国岩溶地下水与石漠化治理[M]. 广西科学出版社,2003:88-64.
|
[5] |
蒋忠诚,李先琨,胡宝清,等,广西岩溶山区石漠化及其综合治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95-233.
|
[6] |
王宇.云南泸西小江流域岩溶水有效开发模式研究[D]. 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6.
|
[7] |
蒋忠诚,裴建国,夏日元,等.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岩溶研究进展与重要活动[J]. 中国岩溶,2010,31(4): 349-354.
|
[8] |
刘仙,蒋勇军,况明生,等.西南岩溶石漠化区水土保持研究新进展[J]. 亚热带水土保持,2009,21(2):20-23.
|
[9] |
周念清,李彩霞,江思珉,等.普定岩溶区水土流失与土壤漏失模式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9,29(1):7-11.
|
[10] |
蒋忠诚,罗为群,邓艳,等.岩溶峰丛洼地水土漏失及防治研究[J]. 地球学报,2014,35(5):535-542.
|
[11] |
邓艳,胡阳,马祖陆,等. 广西不同石漠化等级下SPAC水势梯度及其环境效应[J]. 地球与环境,2014,(2): 213-220.
|
[12] |
宋同清,彭晚霞,杜虎,等. 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发生机制与调控对策[J]. 生态学报,2014,18: 5328-5341.
|
[13] |
温美丽,刘宝元,叶芝菡,等. 免耕与土壤侵蚀研究进展[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6,14(3): 1-3.
|
[14] |
赵建刚,王学勤,祁江燕. 玉米秸秆覆盖在培肥地力作用上的初探[J]. 山西农业科学,2008,36(6): 68-69.
|
[15] |
Zimmerman J K,Aide T M,Rosario M,et al. Effects of land management and a recent hurricane on forest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in the Luquillo experimental forest ,Puerto Rico[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1995,77(1/3):65-76.
|
[16] |
李先琨,蒋忠诚,黄玉清,等. 桂西南岩溶山地优势植物种群动态及其对岩溶作用的影响[J].地球学报,2008,29(2):253-259.
|
[17] |
喻理飞.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评价研究[J]. 林业科学,2000,36(6): 12-19.
|
[18] |
喻理飞,朱守谦,叶镜中,等.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动态研究[J].林业科学,2002,38(1):1-7.
|
[19] |
文丽,宋同清,杜虎,等.中国西南喀斯特植物群落演替特征及驱动机制[J].生态学报,2015,35(17):5822-5833.
|
[20] |
穆彪,杨立美,张莉. 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的群落演替特征[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6): 91-95.
|
[21] |
马遵平,谢泽氡. 南方岩溶区植被自然演替恢复研究综述[J]. 四川林勘设计,2006,(1): 1-6.
|
[22] |
李先琨,苏宗明,吕仕洪,等. 广西岩溶植被自然分布规律及对岩溶生态恢复重建的意义[J]. 山地学报,2003,21(2):129-139.
|
[23] |
朱守谦. 喀斯特森林生态研究(Ⅲ) [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23-226.
|
[24] |
朱守谦. 喀斯特森林生态研究(Ⅱ) [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7:55-118.
|
[25] |
文和群,许兆然,J.Villa-Lobos,等. 中国南部石灰岩稀有濒危植物名录[J]. 1993,(2):110-127.
|
[26] |
广西植物所等编者. 广西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M].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63.
|
[27] |
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 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1-158.
|
[28] |
张军以,戴明宏,王腊春,等.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植物选择与生态适应性[J]. 地球与环境,2015, 43(3): 269-278.
|
[29] |
侯满福. 不同碳酸盐岩地球化学背景下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物种组成[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
|
[30] |
蒋忠诚. 广西弄拉白云岩环境元素的岩溶地球化学迁移[J]. 中国岩溶,1997,18(4): 24-32.
|
[31] |
郭柯,刘长成,董鸣. 我国西南喀斯特植物生态适应性与石漠化治理[J]. 植物生态学报,2011,35(10): 991-999.
|
[32] |
龙永光,宋林. 黔东南石漠化治理主要植物种选择研究[J]. 资源与环境科学,2011,(7):330-332.
|
[33] |
刘美珍,孙建新,蒋高明,等. 植物-土壤系统中水分再分配作用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2006,(5): 1550-1557.
|
[34] |
Richards J H,Caldw M M. Hydrau lic l ift : s ubst ant ial nocturnal w at er t ransport between soil layers by A r temisia tridentata roots[J]. Oecologia,1987,73: 486-489.
|
[35] |
Caldwell M M,Richards J H.Hydraulic lift: water effluxfrom upper roots improves effectiveness of water uptakeby deep roots[J]. Oecologia,1989,79:1-5.
|
[36] |
曹坤芳,付培立 ,陈亚军,等. 热带岩溶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对于南方石漠化土地生态重建的启示[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4,(3):238-247.
|
[37] |
熊康宁,梅再美,彭贤伟,等.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与示范典型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2006,34(1):5-8.
|
[38] |
熊康宁,李晋,龙明忠.典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水土流失特征与关键问题[J].地理学报,2012,67(7): 878-888.
|
[39] |
欧阳志云,郑华. 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学机制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2009,29(11):6183-6188.
|
[40] |
肖华,熊康宁,张浩,等.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进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3): 330-333.
|
[41] |
蒋忠诚,李先琨,曾馥平,等.岩溶峰丛山地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研究[J].地球学报,2009,30(2):155-166.
|
[42] |
覃玲玲,宋书巧.恭城县基于桃树生态种植的石漠化治理模式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14,(1):8-10.
|
[43] |
张凤太,苏维词.重庆三峡库区岩溶山区乡村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2): 214-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