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生态承载力的演变及动力机制——以贵州省为例

杨廷锋

杨廷锋.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生态承载力的演变及动力机制——以贵州省为例[J]. 中国岩溶, 2016, 35(3): 332-339. doi: 10.11932/karst20160312
引用本文: 杨廷锋.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生态承载力的演变及动力机制——以贵州省为例[J]. 中国岩溶, 2016, 35(3): 332-339. doi: 10.11932/karst20160312
YANG Ting-feng. Research on evolution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 karst rock mountain of southwest China :A case of Guizhou Province[J]. CARSOLOGICA SINICA, 2016, 35(3): 332-339. doi: 10.11932/karst20160312
Citation: YANG Ting-feng. Research on evolution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 karst rock mountain of southwest China :A case of Guizhou Province[J]. CARSOLOGICA SINICA, 2016, 35(3): 332-339. doi: 10.11932/karst20160312

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生态承载力的演变及动力机制——以贵州省为例

doi: 10.11932/karst20160312
基金项目: 凯里学院专项课题(ZX1019);凯里学院地理学校级重点学科经费(KZD2014008)

Research on evolution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 karst rock mountain of southwest China :A case of Guizhou Province

  • 摘要: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区域永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生态承载力供给状况及其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地区发展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以贵州为例,采用基于生态足迹理论下的生态承载力计算方法,利用贵州1978-2013年各类型土地利用面积数据计算并分析了贵州生态承载力的演变特征和动力机制。结果表明:贵州多年平均的生态承载力总量为2 690.560万hm2;经历了1978-1986年的低值期(年均2 440.734万hm2)、 1987-1989年的提高过渡期,到1990-2013年达到较高水平(多年平均值2 899.654万hm2);但贵州的人均生态承载力总体上呈降低趋势(多年平均值为0.796 hm2);各类土地提供的承载力中,耕地的生态承载力最大,占65.9%,其次是林地占25.4%,建筑用地占7.2%,牧草地占1.4%,水域约占0.13%;1978-1985年,贵州生态有盈余,但逐年减少,从1986年开始出现亏损,并呈逐年增大趋势;贵州生态承载力的演变主要受土地利用方式、土地生产能力和人口数量的驱动。

     

  • [1] 郑万模,魏伦武.西南岩溶石山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的探讨[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5):48-50.
    [2] 刘东,封志明,杨艳昭.基于生态足迹的中国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4):614-623.
    [3] 向芸芸,蒙吉军.生态承载力研究和应用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2,31(11):2958-2965.
    [4] 高鹭,张宏业.生态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2):19-26.
    [5] 刘建伟.建国后至2008年中国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1-6.
    [6] 刘宇辉.中国1961-2001年人地协调演变分析-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2):219-222,235.
    [7] 丁任重,刘攀.中国省际生态占用与承载力分析:1978-2007[J].经济学动态,2009,(1):54-60.
    [8] 陈成忠,林振山.中国人均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变化的EMD分析及情景预测[J].生态学报,2007,27(12):5291-5299.
    [9] 钟晓青,赵永亮,钟山,等.我国1978-2004年生态足迹需求与供给动态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6,31(11):1022-1026.
    [10] 苏维词.贵州普定县波玉河流域耕地承载力计算与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0,16(2):108-113.
    [11] 杨文禄,熊康宁.贵州花江喀斯特峰丛峡谷耕地承载力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1):32-39.
    [12] 贾立斌.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5.
    [13] 农晓春,韦小妮,陈秋华.喀斯特山区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及对策分析:以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为例[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8):52-55.
    [14] 樊新民.广西人口增长与生态资源承载力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90-95.
    [15] 张正栋.珠江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6):758-763.
    [16] 官冬杰,苏印,左太安,等.贵州省毕节市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评价[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4(2):77-84.
    [17] 周亮广,梁虹.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岩溶,2005,26(1):23-28.
    [18] 杨廷锋.贵州岩溶石山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变化 [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8):249-252.
    [19] 常龙芳.云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2,24(5):106-110.
    [20] 陆颖,何大明,柳江,等.云南省15年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3):93-96.
    [21] 许联芳,杨勋林,王克林,等.西南喀斯特区域农业生态系统承载力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23(3):312-323.
    [22] 杨权伍,凃建军,贾林瑞,等.重庆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动态演变特征[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16):3918-3922.
    [23] 彭洪兵,李江风,吴姗姗.广西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5):12685-12687,12766.
    [24] 王密,何谋军,叶晓云.喀斯特区域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案例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6):10-13.
    [25] 魏 媛,吴长勇.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贵州省生态可持续性动态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 2011,20(1):102-108.
    [26] 张卫,覃小群,易连兴.滇、黔、桂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M].北京:中国地质出版社,2004:1-2.
    [27] 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5):56-70.
    [28] 李翔,许兆义. 城市生态承载力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报,2005,(2):3-7.
    [29] 高 鹭,张宏业.生态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17(2):19-26.
    [30] 陈兴鹏,逯承鹏,杨静,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宁夏1986-2005年人地协调度演变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0):15-20.
    [31] Wackernagel M, Onisto L, Bello P, et al. 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29(3):375-390.
    [32] 王亭娜,董平,陆玉麒.南京市生态足迹实证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3):12-14.
    [33] 世界自然基金会(WWW).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全球足迹网络等.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R],2012.
    [34] Wackernagel M, Rees W E, Testemale P.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J]. Population & Environment, 1996, 1(3):171-174.
    [35] Wackernagel M, Yount J D. Footprints for Sustainability: The Next Steps[J].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 Sustainability, 2000, 2(1):23-44.
    [36] 李旭东.贵州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的动态关系及协调度[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7(1):64-69.
    [37] 李博,何腾兵,陶福然.贵州省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3):140-145.
    [38] 张慧,韩 敏,陈旭晖,等.贵州省农用地(耕地)的产能核算与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9):220-223.
    [39] 杨邦杰,郧文聚,程锋.论耕地质量与产能建设[J].中国发展,2012,12(1):1-6.
    [40] 杨廷锋.西南岩溶石山地区自然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影响定量评价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249-18251,18257.
    [41] 潘家华.缩减生态足迹,维护生态承载能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9-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04
  • HTML浏览量:  271
  • PDF下载量:  161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发布日期:  2016-06-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