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南宁市坛洛镇岩溶塌陷群成因机制分析

石树静 张勤军 康志强

石树静, 张勤军, 康志强. 南宁市坛洛镇岩溶塌陷群成因机制分析[J]. 中国岩溶, 2015, 34(5): 507-514. doi: 10.11932/karst201505y02
引用本文: 石树静, 张勤军, 康志强. 南宁市坛洛镇岩溶塌陷群成因机制分析[J]. 中国岩溶, 2015, 34(5): 507-514. doi: 10.11932/karst201505y02
SHI Shu-jing, ZHANG Qin-jun, KANG Zhi-qiang.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karst collapses in Tanluo town of Nanning City[J]. CARSOLOGICA SINICA, 2015, 34(5): 507-514. doi: 10.11932/karst201505y02
Citation: SHI Shu-jing, ZHANG Qin-jun, KANG Zhi-qiang.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karst collapses in Tanluo town of Nanning City[J]. CARSOLOGICA SINICA, 2015, 34(5): 507-514. doi: 10.11932/karst201505y02

南宁市坛洛镇岩溶塌陷群成因机制分析

doi: 10.11932/karst201505y02
基金项目: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1212011220191、1212011220953、12120114069001-3)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karst collapses in Tanluo town of Nanning City

  • 摘要: 岩溶塌陷是岩溶区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对其成因机制的研究有助于针对性的进行综合防治。为了弄清2012年6月在广西南宁市坛洛镇连续发生的岩溶塌陷的成因及发育机制,在塌陷群发生地区开展了现场调查、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钻探、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岩土样测试等多项工作。结果表明,坛洛岩溶塌陷群是各种不良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其致塌因素主要包括特殊的“水-土-岩”组合及人为活动。研究区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土体结构以粘性土为主,渗透系数较低且易崩解,地下岩溶极为发育。高强度的人工地下水开采活动是坛洛岩溶塌陷的诱因。深入分析其发育机理,认为塌陷群是渗流潜蚀效应、增荷失托效应和水位波动产生的气压差效应等3个力学效应综合作用下发生的,其致塌模式是重力致塌、潜蚀致塌、真空吸蚀致塌和冲爆致塌等4种模式的相互结合。根据岩溶塌陷的发生顺序推断坛洛镇岩溶塌陷群的发育过程可分为缓慢发育—塌陷诱发—塌陷集中爆发3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地质营力有所不同。

     

  • [1] 杨立中, 王建秀. 国外岩溶塌陷研究的发展及我国的研究现状[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1997, 8(增刊): 6-10.
    [2] 雷明堂, 蒋小珍. 岩溶塌陷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其支撑技术方法[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1998, 9(3): 1-6.
    [3] 蒋忠诚, 蒋小珍, 雷明堂. 运用GIS和溶蚀试验数据估算中国岩溶区大气CO2的汇[J]. 中国岩溶, 2000, 19(03): 212-217.
    [4] 徐卫国, 赵桂荣. 试论岩溶矿区地面塌陷的成因及防治设想[J]. 化工矿山技术, 1978, (4): 19-27,18.
    [5] 徐卫国, 赵桂荣. 试论岩溶矿区地面塌陷的真空吸蚀作用[J]. 地质论评, 1981, 27(2): 174-180,183.
    [6] 左平怡, 赵济群, 钱再华. 对真空吸蚀作用解释地面塌陷的疑议[J]. 地质论评, 1981, 27(3): 243-248.
    [7] 康彦仁. 岩溶塌陷的形成机制[J]. 广西地质, 1989, 2(2): 83- 90.
    [8] 陈国亮, 陈裕昌, 谭鸿增, 等. 岩溶地面塌陷机制、预测及整治研究[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1990, 1(3): 39-48.
    [9] 王建秀, 杨立中. 覆盖型岩溶区土体塌陷典型数学模型的研究[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1998, 9(3): 54-59.
    [10] 程星, 黄润秋, 徐佩华. 岩溶气爆塌陷的数学模型探讨[J].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2, 29(6): 686-689.
    [11] 程星, 黄润秋. 铁路振动及其在岩溶塌陷中的致塌力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3, 22(12): 2062-2066.
    [12] 谢忠球, 万志清, 钱海涛. 抽水引起岩溶区路基塌陷的机理分析及其控制[J]. 公路, 2006, (7): 25-28.
    [13] 李前银. 再论岩溶塌陷的形成机制[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9, 20(3): 52-55.
    [14] Bai Haiao, Dan Ma, Zhang Qingchen. Mechanical behavior of groundwater seepage in karst collapse pillars[J]. Engineering Geology, 2013, 164(18): 101-106.
    [15] Salvati Roberto,Sasowsky Ira D. Development of collapse sinkholes in areas of groundwater discharge[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02, 264(1-4): 1-11.
    [16] Wang Hongtao, Li Yongxiang, Wang Enzhi, et al. Strategic ground water management for the reduction of karst land collapse hazard in Tangshan, China[J]. Engineering Geology, 1997, 48(1-2): 135-148.
    [17] Lei Mingtang, Xiao Zhenjiang, Li Yu. New advances in karst collapse research in China[J]. 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2, 42(5): 462-468.
    [18] 程星. 岩溶塌陷机理及其预测与评价研究[D].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02.
    [19] 李瑜, 朱平, 雷明堂, 等. 岩溶地面塌陷监测技术与方法[J]. 中国岩溶, 2005, 24(2): 103-108.
    [20] 康彦仁. 论岩溶塌陷形成的致塌模式[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1992, (4): 32-34.
    [21] 蒙彦, 殷坤龙, 雷明堂. 水位波动诱发岩溶塌陷的概率分析[J]. 中国岩溶, 2006, 25(3): 239-241.
    [22] 邓启江, 李星宇, 吕琼, 等. 昆明市岩溶塌陷发育特征和防治措施[J]. 中国岩溶, 2009, 28(1): 23-29.
    [23] 刘江龙, 刘会平, 吴湘滨. 广州市地面塌陷的形成原因与时空分布[J]. 灾害学, 2007, 22(4): 62-65.
    [24] 王柳宁, 高武振. 桂林市西城区地下水活动与岩溶塌陷的关系[J]. 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0, 20(2): 106-153.
    [25] 何宇彬, 徐超. 论喀斯特塌陷的水动力因素[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1993, (5): 39-42.
    [26] 南宁地质环境监测站. 南宁市坛洛镇坛洛村马重坡岩溶地面塌陷调查简报[R]. 2012.
    [27] 广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 南宁市坛洛镇坛洛村岩溶地面塌陷应急勘查工程勘查报告[R]. 2012.
    [28] 何永彬, 张信宝, 文安邦. 西南喀斯特山地的土壤侵蚀研究探讨[J].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6): 2393-2398.
    [29] 张信宝, 王世杰, 贺秀斌, 等. 碳酸盐岩风化壳中的土壤蠕滑与岩溶坡地的土壤地下漏失[J]. 地球与环境, 2007, 35(3): 202-206.
    [30] Terzaghi K. Theoretical soil mechanics[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43.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028
  • HTML浏览量:  400
  • PDF下载量:  158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发布日期:  2015-10-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