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重庆温泉研究进展

张 宇 杨平恒 王建力 谢世友 罗顺清 樊新庆

张 宇, 杨平恒, 王建力, 谢世友, 罗顺清, 樊新庆. 重庆温泉研究进展[J]. 中国岩溶, 2015, 34(5): 468-478. doi: 10.11932/karst20150507
引用本文: 张 宇, 杨平恒, 王建力, 谢世友, 罗顺清, 樊新庆. 重庆温泉研究进展[J]. 中国岩溶, 2015, 34(5): 468-478. doi: 10.11932/karst20150507
ZHANG Yu, YANG Ping-heng, WANG Jian-li, XIE Shi-you, LUO Shun-qing, FAN Xin-qing. Reviewed research on the hot springs in Chongqing[J]. CARSOLOGICA SINICA, 2015, 34(5): 468-478. doi: 10.11932/karst20150507
Citation: ZHANG Yu, YANG Ping-heng, WANG Jian-li, XIE Shi-you, LUO Shun-qing, FAN Xin-qing. Reviewed research on the hot springs in Chongqing[J]. CARSOLOGICA SINICA, 2015, 34(5): 468-478. doi: 10.11932/karst20150507

重庆温泉研究进展

doi: 10.11932/karst2015050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3068);2014年度重庆市国土房管科技计划项目(CQGT-KJ-201405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XDJK2014A016)和重庆市院士专项(cstc2013jcyjys20001)

Reviewed research on the hot springs in Chongqing

  • 摘要: 文章通过综述当前重庆温泉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了前人在重庆温泉形成的地质背景、分布状况、类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重庆温泉研究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重庆温泉中人工揭露较自然出露多,温度以中低温为主,泉口流量集中于10~50 L/s,色度、浊度小,水化学类型受围岩性质影响,以SO4-Ca型为主。其形成过程为:大气降水在大巴山脉及川东褶皱带背斜顶端碳酸盐岩出露区域渗入地下深部,被地温加热后沿褶皱带背斜轴部向南移动,在河谷深切处或断裂构造处出露形成温泉。重庆温泉的开发利用存在环境污染、资源利用不合理、开发不力等问题,认为应当加强温泉形成机理、温泉资源评价与保护、温泉水系统数值模拟、温泉废水处理等方面的研究,以确保温泉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1] 汪集旸,孙占学.神奇的地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3-85.
    [2] 朱连法.趣谈温泉与养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5-24.
    [3] 朱东国.我国温泉旅游开发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6.
    [4] 孔维臻.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经济评价研究[D].武汉:中国地质大学,2013.
    [5] 赵小鲁.重庆市温泉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构想[J].集团经济研究,2006,(13):173-174.
    [6] 霍改华.温泉旅游地品牌构建影响因素研究:以重庆温泉地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8.
    [7] 谭栖伟.重庆-中国温泉之都[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3-214.
    [8] 罗云菊,刘东艳,刘新荣,等.重庆打造“温泉之都”的可行性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1):147-151. DOI: 10.3969/j.issn.1000-582X.2007.01.036.
    [9] 胡志毅.重庆温泉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策略探讨[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3):317-320,337. DOI: 10.3969/j.issn.1673-5072.2005.03.023.
    [10] 曾敏.重庆温泉分布与成因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11] 何明亮.川东互层式可溶岩背斜地下水径流特征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3.
    [12] 肖琼.重庆三叠系碳酸盐岩热储成因与水-岩作用过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13] 四川省区域地层表编写组.西南地区区域地层表(四川省分册)[Z].北京:地质出版社,1978.
    [14] 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中国温泉之都地热资源地质勘查报告[R],2010.
    [15] 吕玉香,胡伟,杜春兰,等.重庆市地热水资源勘查研究进展述略[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6(S2):1544-1547.DOI: 10.3969/j.issn.1673-0836.2010.z2.005.
    [16] 曾敏.重庆温泉分布及类型研究[J].地下水,2013,35(5):4-7. DOI: 10.3969/j.issn.1004-1184.2013.05.002.
    [17] 罗祥康,曾云松.论重庆地热-“热水库”[C]//第三次全国地热学术会议论文选集, 1989:108-113.
    [18] 舒泽宣.重庆西部地区地下热水分布规律及水化学特征[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9(2):462-468.
    [19] 王东升,王经兰.中国地下热水的基本类型和成因特征[J].第四纪研究,1996,(2):139-146.
    [20] 李东升,刘东升.重庆地热水资源热储构造与径流补给[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4):372-376.
    [21] 罗云菊,刘东燕,许模.重庆地下热水径流特征研究[J].地球与环境,2006,34(1):49-54.
    [22] 王恒纯.同位素水文地质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156-157.
    [23] 于津生,张鸿斌,虞福基,等.西藏东部大气降水氧同位素组成特征[J].地球化学,1980,(2):113-121.
    [24] 郑淑蕙.我国大气降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研究[J].科学通报,1983,(13):801-806.
    [25] 罗祥康.重庆市渝北区统景风景旅游区温泉的形成及其特征[J].中国岩溶,2000,19(2):159-163.
    [26] 罗祥康.重庆市地下热水开发利用条件的初步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1987,(1): 58-65.
    [27] 幸宏伟,孔维平,秦坤蓉.综合利用的温泉废水水质检测-以重庆南温泉公园为例[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1649-1654
    [28] 成锋,祖文普.咸宁市温泉废水排放现状及综合利用设想[J].咸宁学院学报,2011,31(6):109-110.
    [29] 阮宜纶,林荣忱,庄平,等.地热水对环境影响及污染防治(一)[J].中国给水排水,1994,10(4):9-13.
    [30] 申建梅,陈宗宇,张古彬.地热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效应及环境保护[J].地球学报,1998,19(4):402-408.
    [31] 郭静,阮宜纶,林荣忱,等.地热水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与可持续发展[J].农业环境保护,1997,16(4):158-161.
    [32] 阮宜纶,林荣枕,张建国,等.地热水对环境影响及污染防治(二)[J].中国给水排水,1994,10(6):12-16.
    [33] 张文洋.北京市地热水利用与环境影响[J].城市地质,2006,(1):34-36.
    [34] 杨华云,徐静.重庆都市圈地热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方向[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6(8):217-218.
    [35] Lund J W, Freeston D H, Boyd T L. Direct utilization of geothermal energy 2010 Worldwide Review[J]. Geothermics, 2010, 40(3):25-29.
    [36] 罗云菊,刘新荣,刘东燕.重庆南温泉背斜地下热水可持续开发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27(6):39-43.
    [37] 罗云菊,许模,唐光洁.重庆南温泉背斜地下热水资源衰减过程数值模拟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4(2):201-205.
    [38] 程群,杨华林,曾敏.重庆市主城区岩溶地热水资源的形成与保护[J].中国岩溶.2015,34(3):217-227.
    [39] 徐东武,幸宏伟.温泉废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环境工程,2013,31(6):23-26.
    [40] Lund J W, Freeston D H. World-wide direct uses of geothermal energy 2000[J]. Geothermics, 2001, 30(1): 29-68.
    [41] 刘安云,唐将.重庆都市圈地热资源开发现状及应对措施[C]//城市地质研讨会论文集,2005:85-88.
    [42] 徐军祥.我国地热资源与可持续开发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139-141. 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05.02.03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614
  • HTML浏览量:  374
  • PDF下载量:  176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发布日期:  2015-10-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