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无锡某地基埋藏型岩溶发育特征及充填物来源

李肖南 阎长虹 许宝田 段成龙 周殷康

李肖南, 阎长虹, 许宝田, 段成龙, 周殷康. 无锡某地基埋藏型岩溶发育特征及充填物来源[J]. 中国岩溶, 2015, 34(1): 79-85. doi: 10.11932/karst20150111
引用本文: 李肖南, 阎长虹, 许宝田, 段成龙, 周殷康. 无锡某地基埋藏型岩溶发育特征及充填物来源[J]. 中国岩溶, 2015, 34(1): 79-85. doi: 10.11932/karst20150111
LI Xiao-nan, YAN Chang-hong, XU Bao-tian, DUAN Cheng-long, ZHOU Yin-kang.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buried karst under a foundation in Wuxi and sources of karst fillings[J]. CARSOLOGICA SINICA, 2015, 34(1): 79-85. doi: 10.11932/karst20150111
Citation: LI Xiao-nan, YAN Chang-hong, XU Bao-tian, DUAN Cheng-long, ZHOU Yin-kang.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buried karst under a foundation in Wuxi and sources of karst fillings[J]. CARSOLOGICA SINICA, 2015, 34(1): 79-85. doi: 10.11932/karst20150111

无锡某地基埋藏型岩溶发育特征及充填物来源

doi: 10.11932/karst20150111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buried karst under a foundation in Wuxi and sources of karst fillings

  • 摘要: 研究埋藏型岩溶的发育特征和充填物来源对拟建超高层建筑的选址及持力层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跨孔地震CT对溶洞和破碎带进行探测,并对部分代表性溶洞的充填物进行比重试验、颗粒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合现场工程地质情况,研究了距地表以下80余米处岩溶的规模、分布情况、岩溶发育特征及溶洞充填物来源。结果表明:溶洞发育规模较小,面积多在2m2以下,在垂直方向具有多层性;溶洞充填率达到92.7%,多为硬塑泥质全充填,承载力较大,可作为基础持力层;溶洞填充物的矿物成分基本相同,且与上覆基岩一致,充填物来源主要为上覆基岩的剥蚀;溶洞之间不存在大的连通通道,且地下水位已降至场地溶洞以下,故该处溶洞不会进一步发育,不会对上部地基稳定性造成威胁。

     

  • [1] 胡广韬,杨文元.工程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7.
    [2] 蒋忠诚.我国“十一五”期间的岩溶研究进展与重要活动[J].中国岩溶,2010,29(4):350-354.
    [3] 林培源.岩溶地基的病害与灌浆处理[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87,6(1):57-63.
    [4] 付博.昆明小哨机场航站楼区岩溶发育特征及地基稳定性评价[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8.
    [5] 唐基禹.岩溶矿区溶洞充填物突出的机理及防治[J].化工地质,1983,9(1): 48-53.
    [6] 李明波.岩溶管道充填物结构特征及成因分析[J].人民黄河,2011,33(4): 144-146.
    [7] 白明洲.宜万铁路八字岭隧道岩溶管道冲击物特征实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7,15(1):16-21.
    [8] 王宝清,王凤琴,魏新善,等.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太原组古岩溶特征[J].地质评论,2006,80(5):700-704.
    [9] 施泽进,夏文谦,王勇,等.四川盆地东南部茅口组古岩溶特征及识别[J].岩石学报,2014,30(3):622-630.
    [10] 任美锷.岩溶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1] 蒋良文,易勇进,贾中明.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埋深大型充填溶洞及其形成机制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2007,103(4):53-60.
    [12] 王建秀,杨立中,刘丹.铁路岩溶塌陷典型概念模型研究及实例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1999,(4):75-80.
    [13] 唐大荣.地面岩溶塌陷的高分辨地震勘察[J].物探与化探,1994,18(1):35-39.
    [14] 刘保金.浅层地震勘探在岩溶调查中的应用效果[J].物探与化探,1996,20(6):474-477.
    [15] 李建来.水利水电工程物探的技术方法及其应用[J].水利科技,2000,(4):49-51.
    [16] 王玉海.井地地震CT技术在岩溶勘查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17] 桑琴,黄静,程超,等.蜀南地区茅口组古岩溶地貌与缝洞系统发育关系研究[J].中国岩溶,2012,31(2):212-219.
    [18] 蒲俊兵.重庆地区岩溶地下河发育与分布的基本特征[J].中国岩溶,2013,32(3):266-279.
    [19] 罗小杰.试论武汉地区构造演化与岩溶发育史[J].中国岩溶,2013,32(2):195-202.
    [20] 阎长虹,王玉英,罗国煜.压性构造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以贵州普定地区为例[J].地质评论,2008,54(3):343-347.
    [21] 《地基处理手册》编写委员会.地基处理手册[M].北京: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22] 邵勇,阎长虹,许宝田,等.小型溶洞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J].地质评论,2012,58(2):519-525.
    [23] 李生林.土工试验原理及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406
  • HTML浏览量:  289
  • PDF下载量:  124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发布日期:  2015-02-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