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中国岩溶型储集体的勘探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

王勇 施泽进 洪成云

王勇, 施泽进, 洪成云. 中国岩溶型储集体的勘探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J]. 中国岩溶, 2011, 30(3): 331-340.
引用本文: 王勇, 施泽进, 洪成云. 中国岩溶型储集体的勘探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J]. 中国岩溶, 2011, 30(3): 331-340.
WANG Yong, SHI Ze-jin, HONG Cheng-yun. Research review and developmental trends of technology in karst reservoir exploration in China[J]. CARSOLOGICA SINICA, 2011, 30(3): 331-340.
Citation: WANG Yong, SHI Ze-jin, HONG Cheng-yun. Research review and developmental trends of technology in karst reservoir exploration in China[J]. CARSOLOGICA SINICA, 2011, 30(3): 331-340.

中国岩溶型储集体的勘探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基金资助项目(40739903)

Research review and developmental trends of technology in karst reservoir exploration in China

  • 摘要: 近二十年来,岩溶型储层的勘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主要体现在:(1)传统的地质方法与现代的测试分析及地球化学方法的结合;(2)新的测井技术如电阻率成像测井(FMI)、多极阵列声波测井技术(XMAC)、偶极横波成像测井(DSI)及核磁共振测井(CMR)等的不断涌现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3)以提高地震分辨率和岩溶型储层预测精度为目的的大量新的数据处理、解释技术的出现和改进。比较而言,以钻井、测井研究为基础的地震地球物理方法是当前最有希望取得更大突破的领域。如何改进地震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使其成本更低、品质更高和保真性更好,如何更好地将种类繁多的纵向精细而横向稀疏的测井数据和纵向分辨率低而横向密集地震数据结合起来,以及如何培养不仅在岩溶型储层的识别上,还要地质和地球物理知识也坚实的人才或团队等,是整个油气勘探领域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也是今后油气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

     

  • [1] 袁道先主编.中国岩溶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1-8.
    [2] 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编辑组编辑.喀斯特地貌与洞穴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10.
    [3] 韩宝平.任丘油田碳酸盐岩溶蚀实验研究[J].中国岩溶,1988,7(1):81-88.
    [4] 杨俊杰,黄月明.埋藏成岩作用的温压条件下白云岩溶解过程的实验模拟研究[J].沉积学报,1995.13(3):83-88.
    [5] 刘再华,袁道先,何师意.不同岩溶动力系统的碳稳定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J].地质学报,1997,71(3):281-288.
    [6] 夏日元,唐健生.黄骅坳陷奥陶系古岩溶发育演化模式[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1):51-53.
    [7] JamesNP,ChoquettePW.Palaeokarst[M].胡文海,胡征钦等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227-248.
    [8] 陈清华,孙述鹏.缝洞识别技术在塔河油田的综合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4.102(11):69-70.
    [9] 余海波.塔河油田8区、10区奥陶系岩溶缝洞系统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7.
    [10] 李宗杰,王勤聪.塔河油田奥陶系古岩溶洞穴识别及预测[J].新疆地质,2003,21(2):181-184.
    [11] 宋来明,彭仕宓,穆立华,等.油气勘探中的碳酸盐岩古岩溶研究方法综述[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5,33(3):15-18.
    [12] 金涛.阿克库勒凸起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分布规律及圈闭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1.
    [13] 景建恩,魏文博,梅忠武.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洞穴发育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5):622-625.
    [14] 徐国强,李国蓉,刘树根,等.塔里木盆地早海西期多期次风化壳岩溶洞穴层[J].地质学报,2005,79(4):557-568.
    [15] 李振宏.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岩溶洞穴特征[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5,1(1):37-42.
    [16] 郝署民,司建平,许万年.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古生代岩溶及有利油气勘探区块预测[J].中国岩溶,1994,13(2):176-188.
    [17] 韩革华,漆立新,李宗杰,等.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预测技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6):860-870.
    [18] 张晓辉.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岩溶测井响应特征[J].新疆地质,2005,23(4):406-409.
    [19] 吴茂炳,王毅,郑孟林,等.塔中地区奥陶纪碳酸盐岩热液岩溶及其对储层的影响[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37(增刊):83-92.
    [20] 陆正元.四川盆地下二叠统高自然伽马溶洞储层[J].石油学报,1999,20(5):24-26.
    [21] 陈胜.塔河油田奥陶系古岩溶及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7.
    [22] 蔡军,冯文彦,赵伟森,等.CMR和FMI测井在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中的应用[J].河南石油,2002,16(6):17-20.
    [23] 钟广法,马在田,刘瑞林,等.塔里木盆地奥陶系萤石脉-油气叠合成藏作用——高分辨率成像测井资料提供的证据[J].高校地质学报,2000,6(4):576-582.
    [24] 钟广法,刘瑞林,柳建华,等.塔北隆起奥陶系古岩溶的电成像测井识别[J].天然气工业,2004,24(6):57-60.
    [25] 何绪全,赵佐安,唐雪萍,等.复杂碳酸盐岩储层流体性质识别新技术[J].天然气工业,2005,25(增刊):32-34.
    [26] 李国军,张国华,张伟.利用多学科资料预测碳酸盐岩洞穴型储集层.断块油气田,2009,16(1):28-30.
    [27] 何长春,赵文杰.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进行储层评价[C]//陆大卫主编.第十二届测井年会论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47-60.
    [28] 谭茂金,赵文杰.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评价碳酸盐岩等复杂岩性储集层[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2):489-493.
    [29] 鲁新便,高博禹,陈姝媚.塔河油田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研究——以塔河油田6区为例[J].矿物岩石,2003,23(1):87-92.
    [30] 邹森林,苏娟,俞益新.卡塔克隆起卡1三维区奥陶系特殊地震反射体特征及属性探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128(3):279-281.
    [31] 王士敏.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研究[J].新疆地质,2003,21(2):214-216.
    [32] 王士敏,鲁新便.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J].石油物探,2004,43(2):153-158.
    [33] 陈广坡,潘建国,管文胜,等.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5,28(3):43-46.
    [34] 胡中平.溶洞地震波“串珠状”形成机理及识别方法[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6,2(4):423-426.
    [35] 邬长武,龚福华,魏建新,等.地震物理正演模拟在古岩溶储层研究中的应用[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26(3):74-76.
    [36] 龙利平,蔡其新,刘春晓,等.碳酸盐岩地区岩溶地震异常特征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7,27(增刊A):428-430.
    [37] 师永民,陈广坡,潘建国,等.储层综合预测技术在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中的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4,24(12):51-53.
    [38] 张宏,郑浚茂,杨道庆.塔中卡塔克区块古岩溶储层地震预测技术[J].石油学报,2008,29(1):69-74.
    [39] 唐湘蓉,谭仲平.塔河4区碳酸盐岩储层测井约束反演预测[J].断块油气田,2005,12(3):13-15.
    [40] 杨子川.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与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4,27(6):432-438.
    [41] 张松扬,范宜仁,李会银.基于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的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层位划分与对比[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6):35-41.
    [42] Chen Guangpo, Pan Wenqing, Sa Liming, et al. Application of Prediction Techniques in Carbonate Karst Reservoir in Tarim Basin[J]. APPLIED GEOPHYSICS, 2005, 2(2):111-118.
    [43] 蔡瑞.基于谱分解技术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溶洞识别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2):82-85.
    [44] 蔡瑞.谱分解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03,12(2):22-25.
    [45] 俞益新.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综合预测概述[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6,2(2):189-193.
    [46] 陈广坡,潘建国,陶云光.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综合预测评价技术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石油物探,2005,44(1):33-36.
    [47] 王者顺,王尚旭,唐文榜.塔河碳酸盐岩溶洞油藏的地震响应及频率差异分析[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1):93-101.
    [48] 唐文榜,刘来祥,樊佳芳.溶洞充填物判识的频率差异分析技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1):41-44.
    [49] 李庆中.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154-178.
    [50] 唐湘蓉,谭仲平.塔河4区碳酸盐岩储层测井约束反演预测[J].断块油气田,2005,12(3):13-17.
    [51] 张永升,李家蓉,潘新志.地震和测井联合反演技术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2,25(4):46-48.
    [52] 王晓梅,唐文榜,李学著,等.碳酸盐岩溶洞型储层反演方法[J].物探与化探,2005,29(1):44-46.
    [53] 刘传虎,贺振华,黄德济.碳酸盐岩潜山储层缝洞预测[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142-145.
    [54] 李定龙.古岩溶和古岩溶地球化学概念与研究展望[J].高校地质学报,1999,5(2):232-239.
    [55] 林会喜.济阳坳陷桩西埕岛地区下古生界潜山储层岩溶作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5):490-497.
    [56] 陈恭洋,何鲜,陶自强,等.千米桥潜山碳酸盐岩古岩溶特征及储层评价[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3,14(5):375-359.
    [57] 郑聪斌,冀小林,贾疏远.陕甘宁盆地中部奥陶系风化壳古岩溶发育特征[J].中国岩溶,1995,14(3):280-288.
    [58] 张涛,云露,邬兴威.锶同位素在塔河古岩溶期次划分中的应用[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3):299-303.
    [59] 许效松,杜佰伟.碳酸盐岩地区古风化壳岩溶储层[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5,25(3):1-7.
    [60] 原宏壮,陆大卫,张辛耘,等.测井技术新进展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20(3):786-795.
    [61] 赵平,丁明海,周利军,等.测井和地层评价新进展[J].国外油田工程,2008,24(12):32-36.
    [62] 张向林,刘新茹,刘向汉.中国测井技术的发展方向[J].吐哈油气,2008,13(1):71-82.
    [63] 袁道先,刘再华,林玉石,等.中国岩溶动力系统[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1-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349
  • HTML浏览量:  320
  • PDF下载量:  132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1-03-22
  • 发布日期:  2011-09-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