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4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水文地质
广东青莲水岩溶−裂隙水系统的地下水化学物质来源解析
许兰芳, 倪泽华, 涂世亮, 姜守俊, 黄文龙, 庄卓涵, 杨宏宇
2025, 44(2): 213-227. doi: 10.11932/karst20250201
摘要:
作为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中典型流域的基本单元,掌握青莲水流域地下水水质状况,对筑牢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安全屏障、维护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化学指标特征分析,采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分析方法,追踪地下水化学物质来源并定量分析影响地下水质量的因子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地下水化学物质主要来源于含镁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的风化溶解(F1)、生活废水、农用肥料等人类活动(F2)、碳酸盐矿物的水−岩作用(F3)、含硫化肥的使用(F4)以及硅酸盐矿物和岩盐的风化溶解(F5)。各类矿物的风化和含水层水−岩作用等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为64%,是流域内地下水化学物质的主要来源,人类活动影响的来源仅占36%。水化学指标高含量分布区域和来源因子贡献率的空间分布区域有显著相关性,表明水化学对岩性和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有响应关系。整体而言,岩溶水化学成分来源主要是碳酸盐、硅酸盐和岩盐矿物等风化溶解,局部地区还受生活废水和农用化肥的使用等人为活动的影响;火成岩裂隙水来源主要为硅酸盐矿物的风化溶解。地下水离子来源贡献率的定量分析有助于加深对研究区裂隙和岩溶含水层的认识,为地下水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广州北部隐伏岩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王忠忠, 胡飞跃, 贾龙, 支兵发
2025, 44(2): 228-237. doi: 10.11932/karst20250202
摘要:
为研究广州北部隐伏岩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演化,利用14组岩溶水样品和14件岩石化学组分测试分析数据,综合采用数理统计、Piper图、Gibbs模型、离子比值图、氯碱指数等方法定性分析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特征和成因,基于PHREEQC软件定量分析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探讨地下水矿物饱和指数与岩溶发育关系。结果表明:广州北部隐伏岩溶区岩溶水是以中性水为主的极软~微硬淡水,TDS和总硬度低,pH基本稳定,离子质量浓度趋势为Ca2+>K++Na+>Mg2+和${\rm{HCO}}_3^{-}$>Cl>${\rm{SO}}_4^{2-}$,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型,以${\rm{HCO}}_3^{-}$、Ca2+为优势离子;岩溶水水化学组分受岩石风化作用控制条件下的溶滤作用影响,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不强烈,K+、Na+、Cl来源于岩盐溶滤,Ca2+、Mg2+、${\rm{HCO}}_3^{-}$来源于碳酸盐岩矿物溶解,${\rm{SO}}_4^{2-}$来源于碳酸盐岩和石膏等蒸发岩盐溶解;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定量化验证了岩溶水中方解石、白云石、石膏、岩盐发生溶解;方解石、白云石饱和指数与岩溶发育具有较好对应关系,可以指示岩溶发育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广州隐伏岩溶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巫山官渡河流域黑色岩系中镉元素在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特征研究
刘永旺, 朱宗林, 李海, 柯青青, 罗波, 刘进, 邓鑫钱, 张永文
2025, 44(2): 238-249. doi: 10.11932/karst20250203
摘要:
巫山地区二叠系黑色岩系有害元素Cd高背景值突出,表层土壤已受到污染,对地下水的影响尚不清楚。本次工作以巫山官渡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资料收集、数据分析、水样测试等方法,分析研究区二叠系黑色岩系有害元素Cd对地下水的影响,以期揭示Cd在岩石—土壤—水中的运移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含Cd地下水样均来自该流域发源于二叠系黑色岩系的岩溶地下水系统,水样具有典型的碳酸盐岩岩溶的化学特征,含Cd水样与不含Cd水样最显著的差别是含Cd水样${\rm{SO}}_4^{2-}$平均含量是不含Cd水样的3倍。(2)研究区内二叠系黑色岩性中的Cd含量较高,以二叠系孤峰组为最高,岩石风化成土壤后Cd依旧富集,但含量大幅降低;Cd通过溶滤作用进入地下水系统,是研究区含地下水中Cd的主要来源,Cd与${\rm{SO}}_4^{2-}$具有极显著正相关。(3)煤矿开采改变了地下水的运动路径,强化了溶滤作用,Cd在坑道涌水中富集作用加强,煤矿坑道涌水中Cd含量迅速增高,相应TDS也增高,水质变差,具有潜在风险,不宜作为引用水源。研究区三叠系岩溶地下水系统水量丰富,稀释了二叠系岩溶地下水中Cd的浓度,降低了Cd污染的风险。(4)Cd在岩石中赋存状态以碳酸盐矿物为主,风化后Cd多数溶解或转化其它可迁移形态,土壤的酸化使得Cd容易迁入水体,增加环境风险。通过饱和指数分析Cd地下水在迁移过程中尚未达到饱和。
三峡库区瞿塘峡至巫峡段消落带灰岩质量劣化特征
张钟远, 谭磊, 赵鹏, 余姝, 白林丰, 曾德强, 靳鹏
2025, 44(2): 250-260. doi: 10.11932/karst2025y004
摘要:
文章以三峡库区瞿塘峡至巫峡段消落带灰岩为研究对象,基于地质调查、回弹试验、声波波速测试、干湿循环试验和CT扫描等多源方法与技术,开展岩体(岩石)质量劣化、强度变化、微观劣化规律分析,系统研究该类岩体劣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峡库区瞿塘峡至巫峡段灰岩劣化现象主要有裂隙扩展与新生、溶蚀/潜蚀和机械侵蚀3种类型;经历库水位升降周期后,库水位变动带岩体强度降低明显,且有浅表层劣化快、深层劣化较慢的规律;干湿循环条件下结构面、裂隙等缺陷的存在是岸坡岩体劣化的控制性因素;应力对裂隙的扩展作用要远大于溶蚀作用,岩体遭受劣化的主要机制是水流的溶蚀作用与应力断裂,其中应力是裂隙扩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岩石劣化过程中裂隙动态演化过程依次为表面孔隙增多,裂隙逐渐由表及里扩展延伸,岩样内部孔隙明显大幅度增多,裂隙结构面再扩展并不断增加其孔隙度使得裂隙显化愈加明显。
喀斯特地区不同尺度水碳耦合过程研究进展
张建春, 朱江, 何昌德, 贾智, 朱利菲, 乙引, 龚记熠
2025, 44(2): 261-273. doi: 10.11932/karst20250205
摘要:
喀斯特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点区域。水循环和碳循环过程及其相互耦合作用在生态系统功能和环境效应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地区乃至全球的碳平衡和气候变化有着深远影响。文章围绕喀斯特地区水碳耦合过程,通过系统性地回顾和总结当前研究进展,从叶片到区域不同空间尺度进行梳理,揭示了喀斯特地区水循环与碳循环之间的耦合机制;评估了气候变化以及植被恢复、土地利用变化、工程措施等人为活动对水碳耦合过程的影响;分析了未来潜在的研究热点,如结合喀斯特地质背景扩展水碳耦合的划分方式,对喀斯特地区水碳耦合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研究,完善水碳耦合模型,提高数据的时空分辨率,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及各种人类活动对喀斯特地区水碳耦合过程的影响。对未来开展喀斯特地区水碳平衡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于科学制定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和碳平衡管理政策具有积极意义。
西南某城区地下水“三氮”空间分布及风险管控研究
黄艳采, 金波, 曾牡丹, 向刚
2025, 44(2): 274-282. doi: 10.11932/karst20250206
摘要:
地下水的利用日益增加,水中“三氮”污染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研究以西南某城区为例,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和水样检测,采用反距离权重法(IDW)对地下水中“三氮”进行插值分析,结合地下水流场模型,分析“三氮”的空间分布,并通过叠加分析,划定风险管控区域。结果表明,研究区“三氮”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城区钻孔及污水处理厂对NH$_4^{+}$-N浓度影响更大,而农业及居民集中区对${\rm{NO}}_3^{-}$-N的影响更显著,NO$_2^{-}$-N整体情况较好,无明显污染;“三氮”含量亦有较大差异,${\rm{NO}}_3^{-}$-N最高浓度为96.00 mg·L−1,远大于NH$_4^{+}$-N(8.00 mg·L−1)和NO$_2^{-}$-N(0.500 mg·L−1),这与岩溶区特征相关。以Ⅲ类水指标为管控界线,将研究区划分为重点管控区(Ⅳ~Ⅴ类)、次重点管控区(Ⅲ类)及一般区(Ⅰ~Ⅱ类),其中重点管控区目标为控制污水的排放和渗漏以及农业活动中氮的流失,次重点管控区重点在预防进一步污染及优化指标,一般区维持现状。
肥城安驾庄岩溶型地热氡泉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机理
白新飞, 胡彩萍, 宋津宇, 杨时骄, 郄亮, 张军, 于超, 洪欢仁, 王涛, 宋亮
2025, 44(2): 283-299, 339. doi: 10.11932/karst20250207
摘要:
以安驾庄地热田内地热井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Durov图等多种图解、离子组分比率特征、矿物饱和指数计算等方法深入分析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并采取土壤氡气测量、水氡测试及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测量等手段,结合地热地质背景综合研究该地热氡泉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该地热田地热水属于SO4∙Cl-Na∙Ca型,为氟—偏硅酸—氡复合型热矿水,其水化学演化主要受蒸发盐类矿物与碳酸盐类矿物溶解共同控制,硅酸盐矿物溶解参与其中,并受阳离子交换作用制约;地热氡泉形成受断裂构造控制,具有四元聚热特征:断裂带深循环水热对流传导聚热、大地热流毯状传导聚热、地震活动生热及放射性元素衰变生热;断裂构造破碎带为地热水与氡的运移与富集的优势通道;隐伏富铀S型花岗岩或铀矿化是氡的主要来源;断裂构造活动与地震活动为氡析出提供动力来源。
四川盆地边缘龙门山南段红层岩溶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张小文, 王川, 杨艳娜, 范时杰, 余磊, 徐小青
2025, 44(2): 300-315. doi: 10.11932/karst20250208
摘要:
侏罗纪至白垩纪期间,四川盆地西缘龙门山前沉积了一套陆相红色盆地沉积物,岩性以泥钙质胶结的砂(砾)岩为主。该套岩层在地下水溶蚀作用下,发育有规模宏大的洼地、数千米水平溶洞等岩溶现象,对研究区水库、隧洞等工程建设构成重大威胁。文章在已有地质、水文地质工作基础上,结合地面调查、岩矿鉴定等技术手段,从宏观构造演变、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及微观矿物成分、胶结特征等多角度出发,综合研究砂(砾)岩溶蚀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地下均有典型岩溶现象发育,显示出溶蚀空间主要顺层面发育、局部沿优势节理面垂向扩展的规律,区内岩溶强发育区、中等以及弱发育区面积占比为1∶2∶7;复杂多变的沉积环境导致了研究区岩性和岩组结构的时空差异,是控制红层岩溶发育位置及强度的根本内因;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控制下的水动力条件是影响岩溶发育的重要外因,影响红层岩溶的延伸方向及发育规模;新构造运动稳定与隆升的间歇发生导致了不同时期形成的溶洞在垂向上呈层状发育。
灾害地质
安徽淮南矿区岩溶塌陷分布特征及成因模式
许光泉, 李浩, 杨婷婷, 张海涛, 贺彪
2025, 44(2): 316-327. doi: 10.11932/karst20250209
摘要:
安徽淮南矿区岩溶塌陷给闭坑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和城市建设带来潜在风险,也严重影响城镇居民生活。文章以该区岩溶塌陷为研究对象,采用岩溶野外地质调查、统计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凤台、孔集、土坝孜、李郢孜和舜耕山一带岩溶塌陷分布特征,剖析了不同类型岩溶塌陷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岩溶塌陷受地层产状、岩性、构造及水动力条件等因素影响,主要沿地层走向、断层带以及煤矿开采地带分布,发育在奥陶系马家沟组、寒武系下统和石炭系等地层;岩溶塌陷是多期构造地质和岩溶地下水流共同作用结果;在碳酸盐岩松散层浅埋覆盖区,通过大气降水垂向入渗、地表径流以及露头区地下水侧向侵蚀,并受地层产状控制及疏干排水等共同影响下,形成了急倾斜地层、缓倾斜地层和倒转地层条件下三种形态的浅埋型岩溶塌陷模式以及因城市建设导致荷载增加所形成的重力荷载致塌模式。
列车振动环境场覆盖型岩溶土洞塌陷的动力响应特性研究
师海, 贾智磊, 白明洲, 张晔, 孙子冰
2025, 44(2): 328-339. doi: 10.11932/karst20250210
摘要:
为揭示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铁路周边覆盖型岩溶土洞动力响应特性,以京沪高铁(江西段)某潜在岩溶塌陷点为研究对象,通过离散元压缩试验对塌陷土体的强度参数进行标定,引入接触黏结模型,建立列车振动环境场覆盖型下伏岩溶土洞的地面流固耦合模型,从细观角度分析了不同振动荷载频率下塌陷区土体变形特征,研究了列车振动环境场土体的动力响应过程。研究表明:塌陷区土体颗粒的竖向速度、竖向位移、土体孔隙率与振动荷载频率之间的关系不明显,土体应变率随振动频率增加而增大;受列车振动环境场的影响,塌陷区土体颗粒的竖向速度、竖向位移变化量相对更大,动力特征更明显;确定了残坡积层粉质黏土覆盖层区域列车运行引起的振动在土层中的影响范围,当土洞距路基3 m时,列车动荷载影响深度在5.25 m范围内。研究成果对揭示列车环境振动扰动下浅层地表岩溶塌陷的动力学机制有重要意义,可为岩溶区铁路的运营安全和岩溶塌陷的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跨孔电磁波CT法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对小型溶洞的分辨能力研究
陈丰毅, 潘剑伟, 宋宏明, 杨晨, 槐玉鹿
2025, 44(2): 340-350. doi: 10.11932/karst20250211
摘要:
跨孔电磁波CT法是一种原位无损的探测方法,因其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及施工效率,能够直观、清晰地反映出地下局部异常体的空间分布,被广泛应用于溶洞探测、路基注浆质量检测等领域。但目前关于该方法对小型溶洞分辨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并不多见。文章利用电磁波数值模拟系统和自编添加电磁噪声程序,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分别对不同介质吸收系数、不同定点距、孔间距工作模式情况下,研究了电磁波CT法对小型溶洞探测的分辨能力。结果表明,围岩与探测目标体的吸收系数差异越大,越有利于电磁波CT法对异常体的分辨,但该过程也受环境电磁噪声干扰的影响。随着环境电磁噪声干扰的增强,CT成像的分辨能力会明显降低;定点距越大方法的分辨能力也降低。对小型溶洞进行探测时,为确保成像的精度,建议定点间距最好不要超过4 m;过大的钻孔间距会降低电磁波CT法对小型溶洞的分辨能力,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利用CT法对小型溶洞进行探测时,钻孔间距一般不要超过30 m。
跨孔雷达层析成像方法定量评价岩溶发育程度研究
贾龙, 张毅, 蒙彦, 李录娟, 潘宗源, 吴远斌, 殷仁朝
2025, 44(2): 351-358. doi: 10.11932/karst20250212
摘要:
利用跨孔雷达走时层析成像和衰减层析成像技术实现钻孔之间地层岩溶发育程度的精细化定量评价,可弥补实际工程中钻探密度的限制。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可得到岩溶地层中电磁波传输速度分布情况。因雷达波速是地层介电常数的函数,故可推导出岩溶地层的孔隙比,进而得到钻孔之间可溶岩的岩溶率的空间变化情况。衰减层析成像方法可得到岩溶地层中电磁波衰减系数分布情况。对于岩土这种低损耗材料,衰减系数与地层电导率成正比,与地层相对介电常数的平方根成反比,而岩溶地层电导率和相对介电常数与地层岩溶率密切相关,据此可量化钻孔之间岩溶率的空间变化情况。工程实例显示,两种方法得到的岩溶率空间分布结果一致,可相互印证精细评价钻孔之间不同埋深地层的岩溶发育程度,为地质勘察和工程建设提供更详实的数据支撑。
隧道突泥涌水致灾机理及防控技术研究
秦鹏飞, 赵亚敏, 宋梦, 王文菁
2025, 44(2): 359-369. doi: 10.11932/karst20250213
摘要:
隧道突水灾害具有“大流量、强突发、高水压、多类型”等特点,是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的复杂灾害现象,分析不良地质构造特征、发育形态及水压作用下的破坏趋势,有利于深刻揭示突泥涌水致灾机理。文中从灾害水源、水流补给通道及隔水岩体三者性能状态演变着手,分析了突泥涌水的动力灾变过程,并基于弹性力学、断裂力学和工程水力学理论,探讨了压剪、拉剪型破坏的致灾机理。将隧道掘进面与灾害水源间的岩层,分作隧道开挖引起的应力松弛区、完整岩体保护区及裂隙带区3个区域,提出了突泥涌水的有效保护厚度。最后从注浆理论、注浆材料等方面阐释了灾害防控的技术措施,以期对保障隧道施工安全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油气地质
轮古西区块鹰山组岩溶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及储层分布预测
关宝珠, 刘俊锋, 杨茂川, 杨新影
2025, 44(2): 370-381. doi: 10.11932/karst20250214
摘要:
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的定性预测是岩溶地震解释技术的关键之一。针对轮古西区块奥陶系鹰山组岩溶储层地震预测难点,通过提取轮古西区块奥陶系鹰山组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基于均方根振幅、瞬时能量、微分振幅、最大曲率、瞬时振幅和方向加权增强相干等多地震属性对比分析研究,探讨适合该区块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准确预测的方法。结果表明:鹰山组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可划分为表层岩溶储层、暗河岩溶储层和断控岩溶储层;表层岩溶储层地震特征为以杂乱强反射为主,一般位于残丘高部位,在古潜山风化面0~40 m以内分布;暗河岩溶地震特征主要为地震剖面连续强反射,阻抗属性为低值异常体,横向展布范围较大,有典型的河道特征;断控岩溶地震特征为沿断裂展布的串珠反射、杂乱反射,纵向延伸大,平面沿断裂线性展布。开展轮古西区块奥陶系鹰山组岩溶储层地震响应特征研究,基于地震属性特征对表层岩溶、暗河岩溶和断控岩溶分布进行半定量预测,结果可为厘清奥陶系鹰山组优质储层和油气分布规律提供一定支持。
鄂尔多斯盆地太原组致密灰岩储层构造缝地质意义、预测及应用
付勋勋, 范立勇, 裴文超, 赵小会, 石磊, 董国栋, 王怀厂, 刘晓鹏, 卢子兴, 殷亮亮, 高星, 陈娟萍
2025, 44(2): 382-397. doi: 10.11932/karst2024y040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高产气流井储层段往往受构造裂缝发育程度的控制。对于构造缝是否与储集层的优劣、天然气的成藏富集有关,缺少系统分析。文章首次系统总结了太原组灰岩构造缝特征,通过单轴载荷下岩石核磁共振(NMR)、CT扫描等技术分析构造裂缝对储层的影响,剖析缝网系统在成藏过程中的输导作用,根据研究区地质背景构建了改进的高斯曲率法(IGC)预测有利构造缝的发育区,并在横山地区井位部署中应用。结果表明:1)相对低角度缝、斜交缝,高角度张裂缝充填程度低,有效性好,常贯穿、切割、错动其他类型的裂缝使灰岩储集性能变好,同时形成的缝网系统利于烃类的高效运移;2)构造缝对致密灰岩储层物性有极大贡献作用。岩石物理实验表明,在裂缝发育的情况下,平均孔隙度由2.1%增加到4.2%,增加1倍。裂缝对总孔隙度的贡献率在14.3%~72.7%,平均值43.4%,三种储集岩性中,粉晶灰岩孔隙度增加最大、藻粘结灰岩次之,泥晶灰岩最小;3)改进的高斯曲率法(IGC)可预测有利构造缝的发育区,IGC值越大,高角度张性裂缝越发育,天然气富集条件越有利。该方法在横山地区取得了成功应用。上述认识将进一步指导盆地范围内太原组灰岩的大面积勘探开发。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古岩溶作用与储层发育特征
季少聪, 张庆玉, 巴俊杰, 聂国权, 董红琪, 莫国宸, 张萌
2025, 44(2): 398-409. doi: 10.11932/karst20250215
摘要:
元坝地区茅口组岩溶储层是该区重要储层类型之一。在古岩溶作用地质背景研究基础上,基于野外剖面、钻井岩心、测井及测试分析等资料,对四川盆地元坝地区茅口组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分布规律等进行研究,探讨古岩溶作用期次及对岩溶储层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元坝地区茅口组顶面岩溶古地貌整体属微地貌形态,为岩溶地貌形成演化初期特征。②茅口组岩溶储层垂向上可划分为表层岩溶带、垂向渗滤溶蚀带、径流溶蚀带和潜流溶蚀带等四个岩溶发育带,岩溶储层主要分布在表层岩溶带,且横向上连续性较好。③茅口组古岩溶缝洞系统形成于同生期或准同生期岩溶环境、表生期淡水岩溶环境、浅埋藏期岩溶环境和深埋藏期高温岩溶环境等四种岩溶环境。④有利沉积相是茅口组岩溶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表生岩溶作用是茅口组岩溶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
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类型与测井识别
周正, 贺洪举, 李大华, 张烨, 陈洪凯, 王兴志, 于涛, 何丽, 苏欢
2025, 44(2): 410-418. doi: 10.11932/karst2024y044
摘要:
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是一套典型的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储层结构异常复杂,弄清储层的类型及测井识别,从而进一步指导该区油气的勘探和开发。以岩心、薄片观察、钻井和录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对不同类型储层的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响应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区震旦系灯影组的储集空间主要是以次生成岩作用形成的孔隙、孔洞、洞穴和裂缝为主,根据不同储集空间的组合方式,将储层类型划分为孔洞型(顺层状孔洞型、蜂窝状空洞型)储层、裂缝—孔洞型储层、孔隙型储层和洞穴型储层四大类型。不同的储层类型具有不同的测井响应特征,利用研究区内已有的常规测井资料和成像测井资料建立了不同储层类型的测井识别标准,为川中地区灯影组油气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岩溶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杨容, 杨西燕, 范存辉, 李阳, 李玥, 黄梓桑
2025, 44(2): 419-433. doi: 10.11932/karst20250216
摘要:
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普遍发育岩溶储层。基于大量野外露头、钻井岩心、薄片、测井、录井解释资料以及地震资料,对岩溶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岩溶储层具有多种识别标志,岩心与露头上,常具有残余溶蚀孔洞与裂缝,地层顶部可见铝土质黏土岩及含褐铁矿的岩溶角砾;测井上,声波时差、补偿中子、补偿密度曲线与双侧向电阻率曲线均呈现箱型、成像测井表现为黑色斑块状;录井上,见井漏与放空;地震剖面上,呈现出“低频、强振幅、宽波峰”特征,当缝洞较多时还会出现“亮点”反射特征。(2)岩溶储层的储集岩主要为颗粒灰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溶孔、溶洞;储层物性表现为低孔低渗的特征,孔洞型储层物性最佳;纵向上,岩溶储层主要分布在距茅口组顶部100 m范围内,孔洞型储层最为发育;横向分布延展性较差;平面上在邻水—丰都一带呈北西−南东向的带状分布。(3)颗粒滩为岩溶储层优质的物质基础,并为后期成岩流体提供渗滤通道;岩溶古地貌控制了岩溶储层分布,高产井多分布于岩溶陡坡与岩溶缓坡的残丘地貌单元中,岩溶高地与岩溶陡坡的过渡区也是岩溶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多期裂缝改善了储层的储集性能,并为油气渗滤提供通道,促进大型油气藏的聚集。故建议将茅口组中上部颗粒滩与裂缝发育的残丘地区作为下步油气勘探开发重点区。
高石梯区块震旦系灯四段台缘与台内综合对比及开发对策建议
胡浩, 汪敏, 隆辉, 江林, 沈秋媛, 吴东, 田兴旺
2025, 44(2): 434-444. doi: 10.11932/karst20250217
摘要:
安岳气田高石梯区块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储层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台缘带和台内区单井产能差异大,生产效果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为实现台缘带灯四段气藏的长期稳产开发,台内区灯四段气藏高效建产。基于大量的地质、测井、气藏工程等资料,应用动静态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剖析台缘带-台内区气藏共性及差异性特征,明确导致其差异性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① 台缘带与台内区储层岩石类型、储集空间及类型差异不大,但两者的储层发育规模、溶蚀孔洞发育程度、储层物性、渗流特征和气井生产特征存在差异性。② 有利丘滩沉积岩体的发育规模、表生岩溶作用和源储匹配程度是决定差异性的因素。③ 基于上述气藏的差异性认识,结合目前开发生产的需求形势,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台缘带精细开发,实现持续稳产;台内区落实高产井模式和有利区分布,加快效益建产的开发建议。笔者提出的台缘带和台内区气藏差异性对比和主控因素分析的思路,为高石梯区块灯四气藏的有效开发,提供了科学开发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