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第26卷  第3期

基础研究
流入型洞穴——山东沂源九天洞初步研究
朱学稳, 韩道山
2007, 26(3): 189-195.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7.03.001
摘要:
九天洞是一个典型的直接由外源水补给形成的流入型洞穴。洞内大片分布的石花起源于四大古水池沉积物的存在。九天洞发育于第四纪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早期,经历过成洞期、残余水流(古水池)活动期(中更新世中、晚期)石花发育期(晚更新世以来)和主要滴石、流石(含浅水池)沉积期(晚更新世晚期至今)等发育阶段。今日的九天洞又是一个残余洞穴,已被完全蚀去的近流入口段的洞穴长度不小于200m,约占洞穴全长的37%。九天洞及其洞穴群的景观资源价值和科学价值,在我国北方喀斯特洞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重庆地区石笋沉积速率与古气候意义初探
何潇, 王建力, 李清, 李红春, 李廷勇, 程海
2007, 26(3): 196-201.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7.03.002
摘要:
选取了重庆南川市梁天湾洞、丰都县水鸣洞相对沉积较快的两根石笋,通过TIM S- U测年数据进行平均生长速率计算,再结合其氧、碳稳定同位素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重庆地区末次冰期晚期以来石笋沉积速率与沉积特征、稳定同位素存在一定联系: 氧同位素偏轻,降水较多,石笋沉积颜色较浅,沉积速率较快;反之亦反。但石笋生长速率最快的时期并非总是氧同位素最偏轻、气候最为湿润的时期,可能因为除了温度、降水、植被的影响外,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扰,如洞穴岩层滴水管道条件的变化等。因此,石笋生长速率与稳定同位素的关系极为复杂,不能简单地一一对应,且以石笋生长速率作为古气候研究的替代指标还需谨慎。
基于碳酸盐岩风化的碳源分析及土壤的影响作用机制
朱明秋, 曹建华, 郭芳
2007, 26(3): 202-206.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7.03.003
摘要:
在CO2 - H2O- 岩石系统中由于碳酸盐岩的可溶性,使其回收土壤/大气CO2 的通量比硅酸盐岩更大。通过大陆河流湖泊HCO-3 来源和海洋碳来源两种计算方式得出,碳酸盐岩溶解回收大气CO2 的量是其它岩类的3倍以上。与同纬度地带性土壤相比,岩溶地区土壤通过促进土下碳酸盐岩的溶解与固碳作用对大气CO2 产生更为强烈的汇效应: 土壤的覆盖使土下碳酸盐岩的溶蚀速率平均提高4.35倍,从而加快了对土壤/大气CO2 的回收速率;富钙的土壤地球化学背景使石灰土富含胡敏酸钙,胡敏酸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长达780~ 3 000年,是其它类型土壤有机质如富里酸的4~ 5倍,稳定的胡敏酸钙使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增加、周转周期延长而得以累积,固碳作用将减少土壤CO2 向大气的排放。石灰土的平均有机质含量比同纬度红壤、黄壤分别提高了44%、33% ,固碳作用十分明显。
水文地质
桂林地区岩溶水SF6年龄研究
李小倩, 周爱国, 刘存富, 蔡鹤生, 甘义群, 武金博, 梁合诚, 周建伟
2007, 26(3): 207-211.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7.03.004
摘要:
2006年10月在桂林地区取地下水、地表水水样5个,空气样品5个,用气相色谱“双阀双柱”法测定了SF6 的浓度,以质量平衡原理为基础建立了计算地下水SF6 年龄的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岩溶裂隙水的SF6 年龄比地下河水的年龄偏老,地下河源头水的SF6 年龄比出口处的年龄偏老,即桂林市丫吉实验场1号洼地岩溶裂隙水SF6 年龄为10年,山脚下地下河出口处水的年龄为8年,冠岩地下河源头水SF6 年龄为9年,出口处的年龄为5年。这可能是与地下河出口处受当年大气降水的影响有关。
土地利用影响下的岩溶地下水水化学变化特征
郭芳, 姜光辉, 夏青, 李科
2007, 26(3): 212-218.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7.03.005
摘要:
为了进一步探讨土地利用方式与地下水水质的关系,在湖南湘西峒河流域采集了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的131个样品,在室内进行简分析或全分析,并现场测量了水样的p H、温度和电导率。依据土地利用方式和污染来源将峒河流域的岩溶地下水划分为3种类型: 第一类,不受耕地和居民点影响的岩溶地下水;第二类,受耕地但不受居民点影响的岩溶地下水;第三类,受居民点影响的岩溶地下水。将三类岩溶地下水中K+ 、Na+ 、Cl- 、SO2-4 和NO-3 的浓度从大到小放在一个坐标系中比较,结果显示第三类岩溶地下水的5种离子浓度最大,第二类中等,第一类最低,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岩溶地下水水质影响明显。在空间分布上,岩溶地下水离子浓度具有东部和东南、西北较高的特点,表现为一些泉水遭到明显的污染,与这些地方土地利用类型以水田、旱地和农村居民点为主,即与农耕施肥和生活垃圾排放有关。虽然居民点或耕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目前还没有致使地下水水质超过饮用水标准,但是流域内的饮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喀斯特地区人工湖岩溶渗漏评价与防渗治理——以山东省枣庄凤鸣湖为例
吴晓华, 董华军, 朱晓琳, 姜福红
2007, 26(3): 219-225.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7.03.006
摘要:
凤鸣湖位于中国北方典型岩溶区枣庄市西部边缘,湖区主体位于寒武系炒米店组分布范围内。通过野外调查、物探、钻探、试验与测试等,对凤鸣湖湖区岩溶发育与渗漏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地表、地下岩溶裂隙极为发育,存在集中渗漏通道,管道裂隙连通性好。采用等效注水井法和达西渗流定律计算,凤鸣湖岩溶渗漏量分别为29 033. 305m3 /d和27 451. 74m3 /d。根据渗漏分析,选用高压注浆法对工程进行了治理。经检验,渗透系数由治理前的1. 41× 10- 2cm /s降低为治理后的3. 47× 10- 5 cm /s ,减小了近3个数量级,从而保证了凤鸣湖正常蓄水并发挥其生态功能。
生态地质
岩溶生态环境条件下不同生境铁皮石斛多糖含量的比较研究
姜殿强, 刘再华, 申宏岗, 廖长君
2007, 26(3): 226-229.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7.03.007
摘要:
利用苯酚- 硫酸比色法测定取贵州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中的野生(石生、树生)铁皮石斛及贵州茂兰乡缘铁皮石斛开发种植基地人工种植的铁皮石斛(棚生)的多糖含量。结果表明,石生铁皮石斛多糖含量为( 27. 26± 0. 14)% ,树生铁皮石斛多糖含量为( 26. 74± 0. 16)% ,棚生铁皮石斛多糖含量为( 27. 2±0. 12)% ,石生、树生和棚生铁皮石斛的多糖含量几乎相同。铁皮石斛多糖是主要的药用成份,因此认为可以考虑用棚生铁皮石斛替代日益濒危的石生、树生铁皮石斛作为珍贵中药材铁皮枫斗的源材料。通过长期野外监测发现,石生、树生和棚生铁皮石斛的温度、湿度和光照都非常接近,这也是铁皮石斛多糖含量相同的主要原因。
近50年来重庆南川市三泉镇喀斯特区农田生态系统的演替分析
罗怀良, 袁道先, 陈浩
2007, 26(3): 230-236.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7.03.008
摘要:
农田生态系统是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显著的一种半自然人工生态系统,其演化过程是自然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喀斯特区农田生态系统具有空间分布上的破碎性、受水分限制明显、对外界影响既敏感又脆弱、人口压力巨大等特征。近50年来,南川市三泉镇农田生态系统由单纯的粮食生产系统向多种经营生态系统发展,复种指数不断上升,水田比例不断提高。随着农田生态系统组分的增多,其结构日趋复杂,农田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农田生态系统正向良性方向发展。该区今后应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持续发展。
油气地质
裂缝对和田河气田石炭系生屑灰岩段储层的控制作用
邓兴梁
2007, 26(3): 237-241.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7.03.009
摘要:
和田河气田是塔里木盆地已探明的大型碳酸盐岩气田。石炭系生屑灰岩段是和田河气田产气的主要产层,其储量占总储量的53% ,生屑灰岩段储层经历了同生期岩溶作用、埋藏期岩溶作用。埋藏溶蚀作用产生的溶蚀孔隙是该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占储层总孔隙度的47%~ 61%。H2 S可能是生屑灰岩段埋藏溶蚀作用的一种重要营力,埋藏溶蚀作用沿裂缝进行。裂缝以构造缝为主,裂缝不但是储层渗透率的主要贡献者,而且控制孔隙在垂向及平面上的分布: 在纵向上,裂缝发育段也是基质孔隙发育段;而平面上,构造高部位等裂缝发育处孔隙度也相对较大,而在构造鞍部裂缝不发育区,孔隙度也低。
岩溶储层地震反射波场特征及多场信息预测——以塔中中1井区为例
杨风丽, 程海生, 董良国, 邹森林
2007, 26(3): 242-248.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7.03.010
摘要:
针对在塔中地区Zh1井5 000m以下奥陶系鹰山组钻遇的一套白云岩岩溶储层厚度小(≤ 7m )、波阻抗差小(≤ 717kg /( m2· s) )、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首先从地震正演模拟出发,模拟了在实钻井条件下以及当岩溶储层孔缝洞内充填物性质发生变化时的地震波场响应。结果显示这套岩溶储层在叠加剖面上绕射波比较发育,在叠后深度偏移剖面上呈现出峰- 谷- 峰似串珠状的反射特征,且随着充填物性质或流体含量的增多,其串珠状反射强度明显增强。据此,利用研究区的三维叠后时间偏移资料,采取有针对性的地震预测方法和技术,提取出引起岩溶储层发育的不同地质场源的地震特征信息,如反映地震波场能量大小的振幅属性,反映速度、密度变化的波阻抗信息,古裂缝分布场信息和古地貌信息等,共同对这套岩溶储层的优势发育区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岩溶储层的优势发育区主要分布在三维区域的中西部,并且在发育区内地震剖面的显示特征与地震正演模拟结果相一致,从而证实了预测结果的有效性。
洞穴生物
贵州香纸沟岩溶藓类附生水生原生动物群落生态特征
王智慧, 张朝晖, 李建华
2007, 26(3): 249-254.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7.03.011
摘要:
岩溶藓类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类型,维持了丰富的附生水生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2006年11月26日至2007年1月26日, 对贵阳市香纸沟岩溶沉积环境中8种藓类附生水生原生动物群落进行了野外生态调查,采集样品和标本48份。经室内对附生水生原生动物培养、分离和鉴定, 揭示了该区岩溶藓类附生水生原生动物群落具有下述特征: ( 1)水生原生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含24科26属36种。( 2)水生原生动物群落含6个功能营养群。其中,原生动物光合营养群( P群, Photosy nthetic auto tro phs) , 占总数的25% ; 细菌取食者群( B群, Bactivores detritivores) , 占总数的44. 44% ; 腐生营养类群( S群, Saprotrophs) ,占总数的2. 78% ;食藻者类群( A群, Algivores) ,占总数的11. 11% ; 非选择性杂食者群( N 群,Nonselective omnivores) , 占总数的11. 11% ;食肉者群( R群, Raptor s) ,占总数的5. 56%。( 3)根据岩溶水流、基质和藓类植物特征,划分该区附生水生原生动物生态群落为4个类型和8个亚类型。
中国洞穴无脊椎动物的研究概况
李学珍, 牛长缨, 雷朝亮, 韩道山
2007, 26(3): 255-261.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7.03.012
摘要:
我国喀斯特地貌发育强烈,主要分布在滇、黔、桂、湘、川、渝、鄂、浙等省区,洞穴无脊椎动物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些省份。本文介绍了我国洞穴无脊椎动物研究的简史,列出了近20多年来我国发现的真洞穴无脊椎动物种类,并根据栖息环境的不同,将洞穴无脊椎动物划分为陆生群落和水生群落;着重介绍了蛛形纲、重足纲、昆虫纲、甲壳纲、腹足纲的研究现状。此外,对洞穴无脊椎动物的生态特征以及进化研究也进行了概述。然而,我国洞穴无脊椎动物的研究在国内重视程度不够,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洞穴无脊椎动物,加大洞穴生物保护的宣传力度,防止生物多样性的流失,将是未来中国洞穴无脊椎动物研究前进的方向。
技术方法
天然荧光物质作为岩溶地下水的示踪剂研究——以湖北清江和尚洞为例
贾苒, 胡超涌, 邱海鸥, 何璐瑶
2007, 26(3): 262-265.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7.03.013
摘要:
天然荧光物质作为岩溶地下水的示踪剂的相关报道较少。在详细研究了湖北清江和尚洞岩溶滴水中荧光物质的光谱特征及其季节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天然荧光物质作为岩溶示踪剂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和尚洞岩溶滴水中的主要荧光物质是富里酸,其特征波长对为: 激发波长304nm,发射波长407nm。在年季旋回中,荧光强度与滴水的氧同位素组成有一致的季节变化( r = 0. 539, p >0. 99)。滴水δ18O和荧光强度峰值( 5月,初夏)出现明显滞后于补给水(冬季降水) ,两者的时间差指示了岩溶水的滞留。因此,天然荧光物质作为一种新型的地下水的示踪剂,具有灵敏、经济及环保等特点,特别适合源头未知的岩溶水示踪。
利用GEOSIS软件平台建立三维地质可视模型——以典型岩溶流域湖南洛塔为例
刘光慧, 谢运球, 徐华
2007, 26(3): 266-271.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7.03.014
摘要:
探讨了洛塔典型岩溶流域在缺乏钻孔资料的情况下,利用系列地质剖面、地质图、DEM等现有资料建立三维地质模型的建模方法及模型的应用。其中地质剖面数据的获取采用了计算机自动提取地形高程、地层界线、地下河位置等信息制图,精确快速。三维建模过程使用Geo SIS三维地质建模软件平台,以超体元实体模型、断层数学模型、褶皱几何模型等进行建模,模型形象逼真。建好的三维模型可以进行任意方向、角度的切割;进行地下漫游、放大、三维观察地层与断层之间的关系;进行揭层三维显示及单层三维显示; 进行任意形状的开挖显示。从建模的角度考虑,该方法对仅有地形图、水文地质图和极少量钻孔资料的情况下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具有普遍推广的意义。
其它
《中国岩溶》网络影响特征及其分析
韦复才
2007, 26(3): 272-278.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7.03.015
摘要:
为能比较确切地了解《中国岩溶》的网络影响力和明确今后办刊的努力方向,以中国知网( CNKI)中心网站2005年1月1日— 2007年3月15日的日志记录资料为依据,运用CNKI所提供的期刊文献评价统计分析系统软件对《中国岩溶》的网络传播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1982— 1998年,由于论文的时效性等原因, 《中国岩溶》被访问和下载量比较小, 1982— 1993年所出版的论文平均每篇受访、下载率不足0. 7和0. 4次, 1994— 1998年为20. 1和7. 1次,属《中国岩溶》论文被访问下载量基本无升幅和小额度升幅时段; 1999年以后,由于能够主动地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选题并加强生态环境、水资源开发、环境地质等研究领域的组稿力度,被访问下载量明显提高,平均每篇被访问、下载率分别达78. 9次和34. 8次,为《中国岩溶》论文被访问下载的高额度升幅时段。当前《中国岩溶》网络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外网络传播能力比较小等,亟待通过不断加强海外宣传及规范中英文摘要的编写等手段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