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3年  第22卷  第3期

环境地质
末次冰期东亚季风气候的变迁:贵州都匀七星洞石笋的δ18O记录
覃嘉铭, 林玉石, 张美良, 王华, 冯玉梅, 涂林玲
2003, 22(3): 167-173.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3.03.001
摘要:
通过对贵州都匀七星洞4根石笋系统的31件TIM S U系及543件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出其气候变化记录时限范围为1. 1~ 8. 5万a,相当于海洋同位素阶段的MIS2, MI S3, M IS4及MIS5a。根据δ18O的变化可以准确确定它们之间的界线, 其年龄值为: MI S1 / M IS2 11. 3kaB. P. ,MI S2 /M IS3 28. 7kaB. P. , M IS3 /M IS4 59. 6kaB. P.M IS4 /MIS5a 78. 5kaB. P. 。研究表明,末次冰期相当于格陵兰冰芯记录、北大西洋沉积记录的YD、Heinrich 事件等的气候跃变事件,几根石笋取得了非常一致的准确定位及定年。其中YD事件发生于12. 76~ 11. 52kaB. P. ,Heinrich 事件的H1~ H6 分别为15~ 17kaB. P. , 24. 6kaB. P. , 30. 5kaB. P. ,39. 3kaB. P. , 46. 8~ 47. 8kaB. P. 以及60. 4kaB. P. 。在M IS4阶段,石笋记录于66. 4kaB. P. 及73. 8kaB. P. 揭示了两次冷事件,也可于格陵兰冰芯记录中找到相对应的冷谷。通过与GIS P2的对比研究,表明东亚季风气候的百年至千年尺度的气候演变,与北大西洋及格陵兰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化具有非常协调的对应关系。它对研究季风气候的动力机制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响应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EPR在南京石笋气候代用指标研究中的初步应用
何尧启, 孔兴功
2003, 22(3): 174-177.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3.03.002
摘要:
应用电子顺磁共振( EPR)方法,对生长于73~40kaB. P. 期间的南京葫芦洞石笋M SL的Mn2+和Fe3+含量变化特征的研究,并与同时段δ18O变化曲线对比,发现M n2+与δ18O大致呈负相关关系,而Fe3+与δ18O呈正相关关系。在相对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洞穴上覆土壤表现为还原环境,使得M n2+升高和Fe3+降低,对应于δ18O的负偏;而在相对干冷的条件下,δ18O表现为正偏,相应的Mn2+表现为低值, Fe3+表现为高值。在此基础上,我们检出了72kaB. P. 左右的极端干冷事件,大致对应于印度尼西亚最年轻的To ba 火山喷发事件。
基础研究
云贵高原碳酸盐岩风化壳的古地磁定年探讨
冯金良, 崔之久, 张威, 刘耕年, 朱立平
2003, 22(3): 178-190.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3.03.003
摘要:
云贵高原乃至中国残积型红土及红土性风化壳的形成年代是一个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以云贵高原厚度分别为9. 47m 和5. 4m的两个碳酸盐岩风化剖面为例,探讨了古地磁方法在碳酸盐岩风化剖面定年中的应用。古地磁定年结果初步表明,其发育时间在布容正极性世内,即两个风化壳剖面的发育年龄不会大于0. 78Ma B. P. 。此外,对古地磁方法应用于碳酸盐岩风化剖面定年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包括风化壳的成因、风化过程中的体积变化、母岩的岩石磁性、磁性载体矿物及其记录磁信号的稳定性等问题。
再论广西桂西、桂西北高峰丛热带岩溶发育历史
刘金荣
2003, 22(3): 191-196.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3.03.004
摘要:
本文借助桂西、桂西北岩溶高峰丛洼地区内一些不同时代堆积物,对该区热带岩溶发育历史作了一些研究,其结论基本与笔者以前的推论相一致。即桂西、桂西北高峰丛洼地热带岩溶可能由侏罗纪就开始,早白垩纪基本奠定了本区岩溶地貌雏形,以后的岩溶发育是在此地貌雏形基础上的继承发育,一直至今。从中、上新世以来由于两个地壳活动期,使该区更为强烈上升,岩溶垂向发育得到了加强,形成了现在广西最年轻的高峰丛洼地地区。
岩性不均一的灰岩风化壳发育特征——贵阳花溪剖面粒度分布特征的指示
冯志刚, 王世杰, 孙承兴, 刘秀明
2003, 22(3): 197-202.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3.03.005
摘要:
通过贵阳花溪夹泥质薄层的灰岩风化壳剖面的粒度分布特征的研究,结合矿物成分分析,揭示出岩性不均一的灰岩风化壳的发育特征: 灰岩作为剖面主体的成土母岩,风化早期,其以碳酸盐矿物的大量溶蚀及酸不溶物的残余积累为特征,同时方解石的溶解也延缓了酸不溶物的风化; 后期,随着易溶盐类消失殆尽,酸不溶物作为风化主体,开始了类似其它岩类的风化过程。而灰岩中的泥质薄层夹层,作为风化壳的次要组分,在灰岩风化过程中,由于存在巨大的体积缩小变化,泥质薄层被错断并被灰岩的风化产物所包裹,延缓了其风化发育进程。于是,各端元组分由于所处的微环境的差异,受风化溶液的影响程度不同,按照各自的风化方向和演化方式进行。随着风化程度不断增强,泥质薄片的包裹体分解,端元组分逐渐混合、趋同,风化壳趋于均质化,以统一的风化成土作用向表生稳定的矿物转变。
洞穴生物
云南石林碳酸盐岩表面气生藻类群落的研究
田友萍, 张捷, 宋林华, 包浩生
2003, 22(3): 203-211.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3.03.006
摘要:
论述了云南石林碳酸盐岩表面气生藻类群落的类型和特征。这些类型包括墨水带、粉末、壳状、膜状等,而每一种藻类群落又是由更细小的次级藻类群落类型组成,它们包括: 小型球状藻体群落、大型球状藻体群落、丝状藻体群落、小型球状藻体大型球状藻体群落、小型球状藻体丝状藻体群落等。文中对各类群落和次级群落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揭示了宏观肉眼下气生藻类群落与微观显微镜下藻类群落物种的直接联系以及藻类群落的内部结构和生态关系。该研究对解释石林表面微小形态特征,乃至整个石林景观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气生藻类生态学上也属于新领域。
贵州洞穴螺类的物种多样性及分布初步研究
黎道洪, 陈德牛, 罗泰昌, 罗蓉, 彭涛
2003, 22(3): 212-218.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3.03.007
摘要:
2001年1月至2002年8月对贵州的龙洞、和尚洞、竹林洞及织金洞等50余个洞穴内的螺类进行了调查,共采集标本1306号,经鉴定和分类,隶属1纲2目15科108种, 其中有4个新种。不难看出,贵州洞穴螺类的物种丰富度较高,并具有从有光带到弱光带呈下降趋势;从物种的丰度来看,在有光带最高,弱光带和黑暗带则无明显的差异。优势种不明显。从水平分布看, 分布的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均是有光带; 从空间分布看, 主要分布于洞底。此外, 还对螺类适应洞穴生活的特征及保护作了初步分析。
水文工程地质
山西岩溶水强径流带的成因类型及其水文地质特征
裴捍华, 杨亲民, 郭振中, 黄卫星
2003, 22(3): 219-224.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3.03.008
摘要:
根据成因特征,将山西岩溶水强径流带分为五种类型: 接触带型、河谷型、构造带型、向斜谷地型和复合型。通过野外调查及对大量实测资料的分析研究,揭示出山西岩溶水强径流带的主要发育与分布特征: 岩溶水强径流带呈网状分布;发育深度50~300m;地下水面呈槽谷型,水力坡度一般在0. 6‰~2. 8‰之间。岩溶强径流带水量丰富,单井出水量大于1000m3 /d,是建立岩溶水水源地的理想场所。
浙江台州高速公路一期工程软土地基工程地质特征
方含辉
2003, 22(3): 225-229.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3.03.009
摘要:
浙江台州高速公路呈南北向穿越浙江东部沿海平原。路基一带软土极为发育,约占路段长度的65. 7% ,软土层总厚度一般可达20~ 37m,岩性以海积、湖积的淤泥及淤泥质粘土为主。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极差,孔隙比多在1. 5以上,内聚力多小于10kPa,压缩系数(a1-2 )最高可达2. 83Mpa-1 ,一般都在1. 3M Pa-1以上,渗透系数一般为4. 63×10-8~1. 5× 10-7cm /s,固结系数为1. 85×10-4~4. 94× 10- 3cm2 /s。因此,软土多处造成路基大幅度沉降、开裂和滑移,给公路施工和运营带来了许多困难。
旅游地质
河北临城白云洞洞穴旅游对洞穴CO2 浓度及温度的影响
宋林华, 韦小宁, 梁福源
2003, 22(3): 230-235.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3.03.010
摘要:
河北临城白云洞碳酸钙景观极其丰富但风化严重。2000年“五一”黄金周对白云洞的客流量、温度、洞穴空气中的CO2 浓度进行了系统的观测研究,并在8月、10月旅游淡季进行了对比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洞穴旅游活动对洞穴的温度和CO2 浓度的变化有主控作用。白云洞在“五一”长假游开始前最低CO2 浓度为600ppm, “五一”这一天当游客量达到5800人时,大洞厅中的CO2 达到4400ppm,温度提高了1. 1℃ ,而狭小洞厅中CO2 浓度可达到5800ppm,温度提高了2. 3℃。当洞穴旅游高峰连续维持多日时,洞穴中的CO2 还会累积增加。如5月2日的游客达到4000多人时,狭小洞厅CO2 达到7000ppm。旅游高峰期,洞穴CO2 往往经过一个晚上的扩散和流动后,也回不到本底值。但洞穴温度的累积不很明显。
龙宫风景区科普旅游功能初探
王剑, 彭建
2003, 22(3): 236-241.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3.03.011
摘要:
从风景区的科普旅游功能出发,将旅游与科普结合起来,探讨了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龙宫,在开展喀斯特科普旅游方面所具备的优势。认为: “天然的喀斯特博物馆”、“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独特的人地关系耦合系统”等是龙宫风景区开展科普旅游的主要内涵。但调查表明,当前龙宫景区在导游人员的科普素质、旅游解说系统功能方面,均不能满足开展科普旅游的需要。针对龙宫景区科普旅游功能发挥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景区科学研究,提高景区管理阶层科普意识和导游人员的科普素质,调整旅游解说系统功能结构及建立旅游服务中心等应对措施与建议。
生态地质
石林旅游对农村发展影响的初步研究
李兆林
2003, 22(3): 242-247.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3.03.012
摘要:
通过对县域国民生产总值、财政税收、农民收入、农村就业结构、农村社会文化等方面与旅游发展的对比分析,研究了石林旅游对农村发展的作用和影响。结果表明,石林旅游对农村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不显著,空间上呈现“距离衰减效应” ,对农民的经济收入效用十分有限,作者对上述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