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0年  第19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对南方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一些意见
袁道先
2000, 19(2): 103-108.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0.02.001
摘要:
提出南方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应根据本地区国家目标及社会需求,以及岩溶水文地质和生态环境地质的特点,并结合国内外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科学技术新进展,采用地球系统科学、岩溶动力系统理论和3S及计算机技术,重点调查80年代初完成1 /20万水文地质普查以来出现的新问题,诸如土地利状况改变,及相应的水土流失、旱涝灾害、水源枯竭和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在工作布署上,一定要把岩溶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土地利用结合起来;在具体的操作上,既要认真考虑地区差别和岩溶类型的差别,又要认真考虑示范性作用,分片实施调查,并且注意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力求在为防治灾害及水土资源永续利用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为中央加快中西部地区开发战略及南方石山地区发展服务的同时,培育出一批能把水文地质调查同土地利用管理和生态重建相结合的年青人才。
岩溶动力系统的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沈继方, 万军伟, 王增银, 韩庆之
2000, 19(2): 109-114.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0.02.002
摘要:
首先从岩溶动力系统的结构、功能出发,分析碳酸盐岩中裂隙含水介质岩溶化正反馈过程的自组织机制;继而以鄂西清江流域龙洞岩溶动力系统为例,在详细介绍其形成条件和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剖析其自然发展的演化过程,阐述演化结果的重要产物— — 特定的岩溶资源环境效应;最后以保护资源和环境、统筹规划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建立人工— 自然复合型岩溶动力系统良性发展的综合调控思路。
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中Mg、Sr、Ca及其比值的环境指代意义
李 彬, 袁道先, 林玉石, 李红春, 覃嘉铭
2000, 19(2): 115-122.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0.02.003
摘要:
通过桂林地区盘龙洞1号石笋和丰鱼岩4号石笋的Ca、Mg、Sr 及其比值的研究,并通过与氧同位素记录的对比分析,初步认为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中的Sr、Mg、Ca 及其比值的形成既取决于环境温度的变化,又取决于水文条件的变化。当大气环流系统未发生显著变化时,岩溶水文地质条件较相似,这时, Mg /Ca和Mg /Sr 比值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当大气环流系统发生显著变化时(如出现冰期和间冰期的显著变化) , Mg /Ca 和Mg / Sr 比值则主要取决于水文地质条件,即降水条件的变化。尽管在一定的条件下利用Mg、Sr、Ca指标可以获得很高分辨率的信息,但由于Mg、Sr、Ca 地球化学习性的复杂性,以及其影响因素的多元化,这种指标作为单独指标应用就会十分危险。
论南方岩溶山区生态环境的元素有效态
蒋忠诚
2000, 19(2): 123-128.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0.02.004
摘要:
岩溶环境的元素有效态应当考虑土壤固体、岩溶水、土壤水三种载体。岩溶区富钙偏碱的地球化学背景使土壤中的元素有效态含量较低,但相对来说,岩石背景含量高的元素,其土壤中的有效态含量也明显较高。南方岩溶区强烈的岩溶作用,不但使岩石和土壤中可溶性的Ca、Mg、Na、K大量溶解于水中,而且,某些难溶元素,如Si、Al、Fe、Mn等在岩溶水和土壤水中也有一定的离子含量,使之成为植物中元素的一部分来源。
云南省岩溶水开发条件研究
王 宇
2000, 19(2): 129-132.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0.02.005
摘要:
在剖析云南省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及岩溶水开发条件的基础上,将岩溶区归纳为山间盆地、峰洼(谷)地、山间河谷和深埋藏四类基本的水文地质单元,研究提出了各类型的岩溶水勘查工作要点和适宜的开发方式。
白岩洞地下河洞穴系统及其开发方案的优选
谢运球, 张顺志, 裴建国, 曾志飙, 石明轩, 林玉石
2000, 19(2): 133-139.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0.02.006
摘要:
白岩洞地下河洞穴系统位于保靖县城东南7km ,为一个复杂的现代地下河型洞穴系统。白岩洞洞穴系统由主洞道和吉库、两岔河、三岔河和铁匠洞等4条主要支洞构成。主洞道分为白岩洞入口- 三岔河、三岔河- 金塘湾洞冒水处和金塘湾洞冒水处- 金塘湾洞3段,长约5151m,高差104m,坡降20‰。金塘湾洞冒水处- 金塘湾洞只有一条支洞,洞道结构相对简单,最枯流量27 l /s( 1999年2 月29 日) ,高程363m,能够满足与目前最低的灌溉渠道( 350m高程)联网要求。因此,建议在金塘湾洞引水,设计隧洞长度3300m,取水高程363m ,出口高程352m。
云霄洞地下河开发利用及洪涝灾害治理
裴建国, 章 程, 谢运球, 翁金桃
2000, 19(2): 140-146.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0.02.007
摘要:
通过分析云霄洞地下河的环境特征、洞穴发育特征,以及补给、径流、排泄和动态特征,为岩溶石山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提出旱涝治理与岩溶水开发并举的一种模式,其特点是将引水工程和排洪工程合二为一,投资少、工期短、收效快。
重庆市岩溶地下水的开发与利用
朱永琴, 彭先孚
2000, 19(2): 147-151.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0.02.008
摘要:
在论述重庆市岩溶水水文地质环境及特征的基础上,将岩溶水划分为槽谷型、垄脊山地型、埋藏型三种类型,并根据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征,结合地表水工程可供水量及供水需求,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的原则,划分为三个区,分别对各区岩溶水开发利用提出了规划建议。
桂林隐伏地热成控条件初探
韦文生, 周维新
2000, 19(2): 152-158.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0.02.009
摘要:
经多年调查分析,提出地区性多期活动深大断裂构造是桂林地区中低温隐伏地热形成的主控因素,并分析其成控原因、储热构造模式以及热异常值。在此基础上,圈定了两个有希望的地热勘探靶区。
重庆市渝北区统景风景旅游区温泉的形成及其特征
罗祥康
2000, 19(2): 159-163.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0.02.010
摘要:
重庆渝北区统景风景旅游区地下热水资源十分丰富,井泉流量可达1000~ 7200m3 /d,水温最高可达62℃。调查研究表明,热水以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碳酸盐岩为主要储热介质,以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至侏罗系的红色砂页岩、煤层、泥岩为隔热保温盖层。大气降水通过岩溶槽谷下渗至热储层,在深部沿断裂构造线由北向南迳流,并在地表减压最大处,如河谷地段等,排出地表而形成温泉
岩溶区水库盈水水源识别及评价研究
张祯武, 杨胜强
2000, 19(2): 164-168.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0.02.011
摘要:
提出了一种在岩溶区进行水库水源条件量化识别及盈水水源产水量计算的新方法。实例表明,该方法具有成果可靠、操作简便的优点。
金龙水库补给、调蓄及排泄模拟研究
李文兴
2000, 19(2): 169-179.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0.02.012
摘要:
用数学模拟方法研究广西龙州县金龙水库的水量补给、调蓄及排泄。研究中分别将水库、岩溶管道、大气降水视作系统的储存单元、输送单元、补给单元,拟合水库的实时水位及地下河水的出水流量,最后给出在不同降水条件下的水位预报结果
路南石林地区土壤空气中CO2 浓度分布规律与土下溶蚀形态研究
梁福源, 宋林华, 王富昌, 郑炳元, 张丽萍
2000, 19(2): 180-187.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0.02.013
摘要:
研究了路南石林地区不同植被、石灰岩表面溶沟内土壤空气中CO2 浓度的分布规律及石牙- 土壤接触带土壤空气CO2 浓度。讨论了土下溶蚀形态特征与土壤CO2 浓度分布规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土下溶蚀形态主要发育在土下0. 20~ 0. 60m 处,与土壤空气CO2浓度分布规律相吻合;不同植被对土壤CO2 浓度的影响次序为: 人工草坪> 柏树林> 天然草被> 松林> 无植被耕地;有土溶沟中土壤水的溶蚀能力比无土壤溶沟水高出一倍到几倍;与CO2 处于动力平衡的土壤水的潜蚀能力达到73. 242~ 202. 275mg /l。
湘西保靖白岩洞- 金塘湾洞穴系统的发育特征
张顺志, 曾志飙, 张美良, 石明轩, 吕中源
2000, 19(2): 188-194. doi: 10.3969/j.issn.1001-4810.2000.02.014
摘要:
白岩洞- 金塘湾洞穴系统,由主洞和10条支洞组成,呈高、中、低洞穴层相互串通的阶梯状结构,洞道长12km(仅探测6390. 4m)。洞穴系统受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碳酸盐岩地层分布的控制,洞穴发育对中薄层灰岩和中厚层泥晶灰岩具有优选性,其展布方向受NNE、NE向的破裂构造、揉皱破裂带的控制,表现出较强的方向性。本洞穴系统形成于白垩- 第三纪,至今仍在向纵深发育。洞穴系统演化的空间结构,由早期高层洞、中期中层洞、晚期低层洞依序演变,并由南西向北东逐级演化,在其演化过程中,为垂向、斜向、阶梯式洞道所串通,构成层楼式的网络状洞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