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6年  第15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塔北、塔中地区下古生界深埋藏古岩溶
郭建华
1996, 15(3): 207-216.
摘要:
应用钻井、测井、岩心资料及结合实验室包体测温、碳氧同位素等资料对塔北、塔中两地区深埋藏古岩溶进行了综合研究,划分出两类不同性质的古岩溶,即不整合面古岩溶与深部古岩溶。在不整合面古岩溶中,由于岩性及构造背景的差异导致古岩溶的剖面结构也完全不同。深部古岩溶存在有三种成因类型:①热液溶解作用;②有机酸溶解作用及③混合水溶解作用。不整合面古岩溶是研究区内的主要岩溶类型,也是古岩溶型储层的主要层位
喀斯特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刍议
苏维词
1996, 15(3): 217-223.
摘要:
本文详细地阐述了喀斯特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概念及特性,初步探讨了喀斯特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类型)的形成条件,并对描述喀斯特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特征的一些指标作了定量表达,概略地提出了加强喀斯特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的对策和建议,为在喀斯特地区开展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提供了某些依据
黄果树喀斯特洞穴群苔藓植物岩溶的初步研究
张朝晖, 王智慧, 祝安
1996, 15(3): 224-232.
摘要:
本文通过对黄果树区域7个喀斯特洞穴的调查和分析,报道洞穴苔藓植物21科43属59种。根据环境中水、光和苔藓植物生长状况,作者划分出滴水苔藓钙华、瀑布苔藓钙华、季节性河水苔藓钙华和向光苔藓石鳞片4种洞穴沉积形态;根据溶痕表面积大小及苔藓植物特征,区分黄果树喀斯特洞穴群苔藓植物溶蚀形态为溶孔、溶斑、溶块和溶丝4种类型
贵州盘县风洞藻席蓝藻群落生态初探
田友萍, 何复胜
1996, 15(3): 233-238.
摘要:
本文通过对盘县风洞蓝藻的实地考察和实验室研究,首次揭示洞穴藻席中蓝藻群集已经达到群落层次,即蓝藻群落表现为对微域生态位的广泛占据和普遍适应,其分布不仅具有高等植物群落具有的地段性分布,还具有高等植物群落所不具有的非地段性分布,而且以后一种占优势。一至若干蓝藻群落总以不同程度的嵌合、叠置、埋入和融合的方式组成群嵌,群嵌可视为蓝藻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蓝藻的群嵌结构与洞穴岩溶藻席显著的生物岩溶作用密切相关,这种“相关”的形成是历史上一定蓝藻组合与环境相互选择演变而成的,是进化生态学作用的结果。
织金洞扫尾豪猪灭迹之原因探讨
贺卫, 朱文孝
1996, 15(3): 239-245.
摘要:
本文通过对织金洞内扫尾豪猪粪层观测、分析、研究,初步阐述了全新世中晚期(6710±130~1165±90a)洞内扫尾豪猪的生态习性,提出了食物的减少、出入洞口的堵塞、洞穴环境的变异、自然灾害的发生是洞内扫尾豪猪灭迹之主要原因
峰林平原区岩溶塌陷特征与抽水诱发塌陷的预防——以广西来宾小平阳地区为例
刘志云, 林玉山
1996, 15(3): 269-277.
摘要:
广西来宾小平阳地区为一典型的亚热带峰林平原地貌区,其间粘性土、砂性土厚0~10m,岩溶发育。截至目前为止,区内因自然和人为因素而引起的塌陷有19处,共51个塌坑。除马槽山基岩自然塌陷为巨型塌陷外,其余均为土层塌陷且规模均较小,塌陷群的影响面积都不足1km2。岩溶塌陷的平面形态一般受基岩开口溶洞(隙)形态的控制;剖面形态除受开口洞隙形态控制外,还受土层厚度及其岩性的影响。塌陷的时空分布特征与自然地质环境、水文气象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及其变化有关。对于抽水诱发塌陷的预防,可通过井孔的合理布局和控制抽水降深等手段来实施
广花盆地地面塌陷成因与防治
史栾生, 陈敬德
1996, 15(3): 278-283.
摘要:
广花盆地隐伏岩溶发育、上覆第四系砂砾层薄且无稳定的粘性土底板的特殊二元结构是产生地面塌陷的客观条件,地下水活动(以人为抽汲地下水为主)是引起地面塌陷的动力。抽汲地下水降低了地下水位,使上覆土层浮托力减小,水力坡度和流速增大,潜蚀作用加强。此外,抽汲地下水还使地下水紊动并带出大量泥沙,引起地面塌陷。根据广花盆地地面塌陷的成因特点,提出通过控制开采水位降深,限制潜蚀作用等防治塌陷措施
岩溶地区电磁波场的特性研析
刘海滨, 佟文琪
1996, 15(3): 284-290.
摘要:
通过从理论上对岩溶地区电磁波传播的特有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得出形成岩溶的高阻碳酸盐岩对电磁波的吸收较弱;碳酸盐岩因其成层沉积的特定环境,使岩溶地区岩石的各向异性现象较明显;以及由于地空界面的存在和岩溶洞壁两侧介质电性差异明显,致使电磁波出现强烈的反射及散射现象,形成很强的二次波,以致溶洞异常背景出现干涉条纹,甚至使异常严重畸变等结论
组合球形岩溶的中梯视电阻率异常特征
葛宝堂, 李志聃
1996, 15(3): 291-296.
摘要:
岩溶是水工电法的主要研究目标之一。为探明地下岩溶的发育与分布,对较为复杂的组合球形岩溶地质体,建立了计算其视电阻率的物理数学模型,并采用等效视电阻率迭代法计算沿测线水平方向及垂直测线水平方向上组合球形岩溶的中梯装置的ρs值。重点分析了不同组合模式的中梯ρs曲线形态特征,并讨论了μ2值变化,测量电极距MN大小对组合球形岩溶地质体中梯ρs异常的影响规律。得出中梯ρs曲线对沿测线水平方向的组合球形岩溶地质体分辨能力最强,而对垂直测线水平方向以及铅垂方向的组合球形岩溶地质体,中梯ρs曲线无法分辨;μ2值的变化既影响中梯ρs曲线异常幅度,也影响其形态;当两个组合球形岩溶地质体之间的距离ΔX与MN之比ΔX/MN≤1/3时,ρs曲线会发生畸变,直接影响分辨能力,并会导致错误的解释结果。故ΔX/MN值必须大于1/3,在保证观测精度的前提下,MN越小越好
水文地质
贵州普定后寨地下河流域地下含水空间结构特征
杨剑明, 张兆干, 王祥, 申屏
1996, 15(3): 246-252.
摘要:
根据大量的裂隙统计、水动态资料及时间序列分析,对贵州普定后寨地下河流域地下含水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研究区的不同地段,其喀斯特的发育程度、地下空间类型和组合有明显的差异。据此把研究区划为五个不同的地下空间结构地块单元。在流域的上游地区,表现为管道结构和快速径流地带,储蓄和调节能力差,以与地表垂直的垂直管道—溶道双重介质为主。下游地区表现为网状裂隙_管道型的含水空间结构,储存效应和调节能力强,主要的储水空间为溶隙。
广西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及其资源
李国芬
1996, 15(3): 253-258.
摘要:
广西具有岩溶发育和岩溶水赋存最优越的地质地理条件。形成了典型的岩溶地貌。不同的岩溶地貌类型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岩溶水的富集和分布。区内有>50l/s天然水点七百余处,地下河604条。大多数地区岩溶水资源模数>40万m3/a·km2。红水河中游东西两侧,岩溶水资源最丰富,地下河规模最大。红水河中下游、柳江中游、右江下游及左江上游北岸,岩溶水资源丰富,地下河发育密度最大。全区补给资源量为484.04亿m3/a,最枯排泄总量为144.76亿m3/a
中国南北方喀斯特水特征对比
何宇彬, 邹成杰
1996, 15(3): 259-268.
摘要:
通过对比分析,论述我国南北方两大“自然喀斯特区”的含水介质类型、喀斯特水类型、水文特征、喀斯特水的排泄、水文化学以及河谷水动力特征等问题。由于两大“自然喀斯特区”的存在,在宏观评价各类喀斯特水文工程地质问题时,对该两大“自然喀斯特区”的各自特点应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