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
  • Scopus, CA, DOAJ, EBSCO, JST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4年  第13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石灰华沉积机制的实验研究
张英骏, 程星, 祝安
1994, 13(3).
摘要:
文章提出了高速水流所产生的气泡效应和射流效应对石灰华沉积的影响,并分别对掺气气泡及射流水沫对石灰华沉积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有关薄水效应对掺气水流中石灰华沉积所起的作用也加以简述。
薄水效应初论
程星
1994, 13(3): 207-212.
摘要:
本文以实验及野外观察为基础,讨论了“薄水”的概念,薄水效应的实质,以及薄水系数的计算等问题。分析了水的深度及水空界面面积大小,对碳酸钙沉积速度的影响。文章还提出了几种计算典型水体薄水系数的参考方法及常见模型。
岩溶地区水电站结垢成因探讨
祝安, 祝钢
1994, 13(3): 213-219.
摘要:
通过对有结垢现象小水电站的水质、结垢速度、结垢物性质及水利水电设施的初步分析,认为小水电站结垢是由于河水中CaCO_3浓度处于亚稳状态,在掺气、剧烈搅动等作用下,使水体局部CaCO_3浓度瞬间达到不稳状态而产生CaCo_3晶体析出,己析出的CaCO_3晶体随水流动过程中彼吸附在水电设备的通流表面而造成。另外,掺气、水体搅动的形成和剧烈程度与水利水电设施密切相关。
西藏高原喀斯特的性质及“ 残余峰林” 质疑
朱学稳
1994, 13(3): 220-228.
摘要:
西藏高原面上碳酸盐岩分布区的各种有关地貌现象, 其中之绝大部分, 是在第四纪冰缘气候条件下由物理风化作用( 机械剥蚀) 形成的。可以鉴别出属于喀斯特形态的只有一小部分洞穴、溶蚀裂隙、泉钙华、洞内一些痕迹状次生碳酸钙沉积、灰岩表面的现代溶痕和流痕,以及一些喀斯特泉等. 西藏地区从不具备峰林喀斯特形成的必要地质条件.以“残余峰林” 的分析所得出的一些重大相关结论, 目前尚没有可靠的科学依据。作者建议更替离原灰岩地貌所使用的一些典型喀斯特术语, 并提出了具体方案. 同时建议命名西藏高原喀斯特为“ 高寒半喀斯特” 或“ 西藏高原式” 喀斯特类型
岩溶洞穴分类新思考
张任
1994, 13(3): 229-236.
摘要:
根据一固定流域范围内相对于岩溶合水层的水流运动方式,将洞穴划分为流入、流出和穿越含水层三种类型;并指出:只要外部环境相对稳定,洞穴在流域中所处位置,所执行功能和拥有水动力条件就会随之保持稳定,形成一定成因类型的洞穴,其发育就会表现出很好的延续性和系统性,并展示出相应的形态特征。
关于锥状喀斯特与塔状喀斯特的水动力成因过程──以黔中地区为例
熊康宁
1994, 13(3): 237-245.
摘要:
锥峰可以峰丛的形式,也可以峰林的形式,与任何喀斯特负地形组合构成锥状喀斯特组合类型。而塔峰仅以峰林形式出现在冲积平原发育的槽谷、盆地或溶原中。因此,有的地区是以锥状喀斯特为主,有的是锥状喀斯特与塔状喀斯特并存。锥状喀斯特是湿热带喀斯特的原生地形,峰丛喀斯特启动的临界条件是内、外源地表水流的垂向渗透。在这一基础上,只要有足够的渗流带厚度,峰丛洼地取得六边形结构后,将成为处于动力平衡的稳定态地貌。而潜流基面位置的存在则是峰丛向峰林转化的唯一先决条件,即通过基面上石峰边坡的平行后退形式形成峰林溶原,在这个过程中并非要求大规模的地表水流参与。但潜流基面浅埋和强大的地表水流相结合是锥状喀斯特向塔状喀斯特转化的基本条件,二者缺一不可,而外源水的存在与否并不重要。
贵州绥阳双河洞系的发育与成因探讨
陈建庚, 张英骏
1994, 13(3): 247-255.
摘要:
绥阳双河洞是发育在早古生代白云岩体内的多层多支,并彼此有水力联系的复杂洞群,根据贵州洞穴协会实测,洞长达35.2km。文章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主要洞道的分布与特征,研究了洞穴发育与硫酸盐岩及含SO地下水的密切关系,并探讨了石膏源及洞穴发育演化的过程。
织金洞扫尾豪猪粪堆积层的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朱文孝, 李坡
1994, 13(3): 256-260.
摘要:
通过对贵州织金洞扫尾豪猪粪堆积层孢粉组合分析研究及 ̄(14)C年龄测定,明显地反映出织金洞地区近6710±130a来的古植被和古气候均属北亚热带的植被面貌及气候特征。划分出的四个孢粉带所反映的植被演替过程为:松占优势,混有桦、栎常绿阔叶的针叶林→松占优势,含五加,栋和山核桃的针叶阔叶混交林→松占优势,栋、五加和桦增多的针叶阔叶混交林→松为主,混有胡桃、五加和榆落叶阔叶的针叶林;相应的气候变化是:温和偏湿→温暖偏干→温暖湿润→温凉干燥。
碳酸盐岩相与岩溶地貌发育的初步研究──以贵州三叠系为例
赵吉发
1994, 13(3): 261-269.
摘要:
本文以地层发育、相交明显、地貌类型齐全的贵州三叠系为例,从分析岩相和发育在各相带上的岩溶地貌入手,应用岩石薄片鉴定、溶蚀试验和化学成分分析等资料,结合野外考察,对非碳酸盐岩夹层、碳酸盐岩的孔隙度、颗粒含量、比溶蚀度、SiO_2和酸不溶物5个影响岩溶发育的主要岩性因素进行岩相与岩溶发育相关分析,基本上查明了岩溶地貌随相带变化的控制规律。
西藏岩溶溶蚀微地貌分布和形态学分析
章典
1994, 13(3): 270-279.
摘要:
在寒冷、干旱、高海拔的西藏,多种岩溶溶蚀微地貌形态分布在几乎所有石灰岩出露地区。在西藏北部的安多、中部拉萨和南部定日,三个地区有不同的气候条件,但石灰岩溶蚀性相差不大。研究表明,现代气候条件和气候区控制着活形态的分布和发育。现在正发育的活形态中,只有一些溶盘,雨痕和梳状溶沟。在降水较多的拉萨和定日的者不日山顶,都有较多的活形态发育。但由于降水形式不一,活形态的发育也有差异。雨痕只发育在降水主要是阵雨的拉萨,而且梳状溶沟也较多。但在以降雪为主的者不日山上,没有活雪痕和较少的梳状溶沟,但确发育起源于降雪的曲沟。在定日山谷内,由于极为干旱,没有活形态出现。在安多,土壤的发育给一些小型溶盘和溶槽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分布最广的溶盘属生物成因。在任何石灰岩地区都可以发现大量各种类型被风化的岩溶溶蚀微地貌形态,这些形态的尖棱部位都被寒冻风化破坏。这些形态曾被用于去证实第三纪古气候,但这种形态在青藏高原要保存几百万年是不可能的,最可能的情况是这些形态发育在全新世暖湿时期(例如大西洋期)和晚更新世。
织金洞地区的喀斯特地貌与洞穴成因
熊康宁, 朱文孝
1994, 13(3): 281-291.
摘要:
织金洞由于洞穴内碳酸钙沉积形态多样,洞外喀斯特景观组合完好,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洞。本文通过分析该地区新构造抬升及河流下切引起的水动力效应,探讨喀斯待发育与洞穴形成演化的成生联系。由于新构造运动强烈的间歇性抬升,区域侵蚀基面下降,喀斯特回春峰,丛洼地、峡谷向深发育,谷坡洞穴层层分布。在岩层平缓、节理发育的条件下,地下河下切与崩塌作用相结合是地下喀斯特向地表喀斯特转化的重要方式,即对洞穴通道的扩大和峡谷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控制作用。第四纪以来的水系变迁与河流袭夺是该区洞穴形成发育的根本动力。结合织金洞大形态的地质构造控制特点和碳氧同位素年代测定与古环境分析,发现:在早更新世中晚期,随干流六冲河的下切,以结河下游潜伏地下形成夹岩洞和龙吸洞,新寨河下游相应形成黄家岩洞;中更新世早期,该河流继续下切、变迁、袭夺并伴有崩塌作用,形成了横跨在峡谷上的双层天生桥,织金洞主洞和黑洞也属这一期的产物;中更新世中期,新寨河逐渐被以结河袭夺,织金洞由于较大的枯洪水位变幅引起频繁的崩塌,形成大厅;中更新世晚期,洞穴脱水,碳酸钙沉积形态广泛发育,直至全新世。
贵州岩溶区河流瀑布地形发育与水利开发的地质问题
莫仲达
1994, 13(3): 293-299.
摘要:
对贵州500多处河流瀑布的勘察研究成果表明,瀑布数量多、单级水能小、分布广、类型多、成因复杂;以岩溶瀑布为主。一般地说,河流瀑布的水利应按落差、水量综合开发,而不宜按单个开发,分散利用。但从水利工程地后工作角度来看,也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开发河段上作单级开发的瀑布地形的研究,在一定时期内单级瀑布小工程开发并非都是坏事。在进行流域规划,以及工程地质调查中,瀑布地貌的研究应予足够的重视。
三种岩溶塌陷形态的产生条件
刘嘉平, 丁善鸿, 章至洁
1994, 13(3): 300-305.
摘要:
本文对三种岩溶塌陷形态─—塌井、地面下沉和地面裂缝的产生条件进行了分析。为解释直径很大的塌井,提出“组合塌井”概念。地面下沉可理解成土体下沉量很小而直径特大的“组合塌井”.而地面裂缝则是地面下沉的伴生产物。
辛安村泉域水文地质计算中环境同位素方法的应用
龚自珍, 付利群
1994, 13(3): 306-313.
摘要:
应用环境同位素方法计算了山西省东南部辛安村泉域中奥陶统、奥陶-寒武系岩溶地下水年龄各为80a和84a,储量各为2.57×10 ̄(10)m ̄3和3.15×10 ̄(10)m ̄3;计算了泉域碳酸盐岩补给区降水入渗系数α=0.21;河流渗漏量为2.05m ̄3/s;泉域石膏剥蚀速率M=2.21mm/ka。
河南省缺水山区的基本找水模式
裴建国, 谢运球, 刘新号, 袁中侠, 谭菊萍
1994, 13(3): 314-321.
摘要:
将系统理论分析方法运用到找水实践中,将水文地质方法与综合物探方法紧密结合,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初步建立了河南省灰岩缺水山区的基本找水模式。它体现了缺水山区地下水赋存的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反映了缺水山区地下水富集的基本特征,是对缺水山区地下水运移规律和赋存特征的高度概括。并在具体找水实践中予以初步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